首页 理论教育出版企业:价格机制替代与资源配置

出版企业:价格机制替代与资源配置

【摘要】:科斯认为,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出版企业替代价格机制成为出版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之一的一个典型例证是出版企业的垂直一体化。同时,在出版企业内部,出版资源的配置并不总是按照价格机制运行的。

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企业实际上是一个“黑箱”。英国经济学家科斯在1937年具有开创性研究成果的《企业的性质》一文揭开了这一“黑箱”。科斯认为,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价格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市场运行也存在费用,即存在交易费用。企业之所以出现,正是通过管理协调来代替市场协调并降低成本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通过企业组织生产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组织的交易费用,企业才得以产生。市场和企业是配置资源的两种可相互替代的手段,它们之间的不同表现为:在市场上,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来调节,而在企业内,则通过管理协调来完成。企业的边界由交易费用决定,当企业扩大规模时,企业内的交易费用低于在市场上的交易费用,企业的边界则得以扩展,直至两者的交易费用相等时为止。[2]

诚如科斯所言,出版市场的运行也是有成本的,出版企业的交易双方达成交易价格需要一系列的过程,每一个过程都会产生费用,即价格机制发生作用会产生交易费用:信息搜寻费用、谈判费用、签约费用、合约执行监督费用以及违约费用等,交易费用甚至可以达到使交易无法达成的程度。

随着出版企业的规模急剧扩大,出版企业有异于出版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日渐显示出来,在出版资源配置中逐渐表现出来的是出版企业内部这只看得见的手取代了出版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

出版企业替代价格机制成为出版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之一的一个典型例证是出版企业的垂直一体化。在出版市场上,存在着专业分工明确的专门从事内容产品生产的出版公司和专门从事出版产品流通的各类书店。假定某出版公司与某连锁书店发生交易,交易过程是一个谈判、签约、履约、执行的过程,即对发行折扣、退货、付款等一系列责任与义务进行讨价还价。如果书店的折扣要求、退货率越高,则意味着出版公司的交易费用越高,当高到出版公司无法承受的时候,交易停止。但由于该连锁书店的销售辐射力对出版公司极其重要,出版公司的理性决策是收购这家连锁书店,将双方原来按价格机制进行的市场交易转化为出版公司的内部交易,即按计划或命令执行资源配置。同样,在出版技术数字化的趋势下,传统出版企业面临生产转型的压力,需完成技术转型。出版企业也可选择投资建立技术部门,通过与信息技术公司合作,购买信息技术公司提供的技术服务。双方达成的服务价格即市场价格,如果出版公司认为这一长期服务价格高于内在化信息技术公司的成本时,收购行为将会发生,市场交易机制转化为内部交易机制。

出版企业的这种扩张,“直到再在企业内部组织一项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公开市场上交换方式进行同一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企业内组织它的成本。”

同时,在出版企业内部,出版资源的配置并不总是按照价格机制运行的。例如,出版企业工作人员A,专业知识深厚,对金融业研究有一定造诣,适合做经济学编辑,并能得到较高的报酬。在价格机制下,除非A不愿意或有其他考虑,A能够向经济学编辑岗位流动,但出版企业却以命令的方式安排A做发行工作,因为出版企业认为A有较宽广的人际关系网络,这种网络有利于出版企业销售出版产品,除非A辞职,否则,A只能服从出版企业的命令式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