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共产党一直非常重视对青年人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57]进入21世纪以来,越南高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课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形成了越南特色的高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模式,在制度上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师队伍管理制度等方面。由于高校马列主义理论教材具有其极强的政治性,因此越南非常重视教材编订工作。......
2023-08-09
我国14岁以下未成年人口数目前约有2.2亿[19],占总人口数的1/6左右,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我国历来重视未成年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方面的教育主要是重视中小学德育。考虑到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特点,未成年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强调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整体性。未成年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相关政策法规依据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生守则》等中。
1998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对中小学德育的重要性、首要任务、基本任务、方法、内容及目标和管理作了具体规定。《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规定德育工作是中小学思想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把政治工作放在第一位,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20]具体执行可以参照《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为了保障中小学德育的严格执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对于中小学德育管理作出了具体规定:规定了规章制定机构、主管职能机构、督导检查评估制度、具体落实负责人。宏观上,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中小学德育的方针政策和基本规章,指导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校外教育工作和工读教育工作,是规章制定机构;各省、地市级、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成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职能机构,同时成立督导机构,督导机构定期开展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检查,建立督导检查评估制度。微观上,各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同时配备专门的德育教导主任分管德育工作;少先队和共青团协助学校开展德育工作。[21]《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在对德育管理工作作出规定的同时还对德育教学作出了具体微观的规定。规定指出: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是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任何学校不得减少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课时,也不得挪作其他课程使用;各地教育部门应定时督导检查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落实执行情况;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要对学生定期考核,为提高中小学德育教师的教学质量,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定期进行教学评估,有计划地培养骨干教师。
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主要活动领域是在学校和家庭中,自我意识尚处在形成之中,是非辨别能力还不够,极其容易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因而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问题不单单是学校教育的事情,还需要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2004年,国务院发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未成年的人思想道德建设,对未成年人应该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中小学是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思想政治的主要阵地,但是要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意见》第5条明确指出了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特殊重要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特别需要家庭教育的紧密配合,为此,提出了办家庭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机构,帮助、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最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22]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希望放在青年身上;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认为青年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朝气蓬勃的力量;青年人不仅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也是党的希望和未来,中国共产党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对青年给予极大厚望。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当今世界各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中,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要求他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祖国与民族的未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很重视对青年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高等学校成为青年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为了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顺利开展,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用”的课程,一系列相关措施、规定、政策陆续颁布,为新中国成立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不断走向科学性、增强实效性提供了制度保证和政策支持。
1.课程设置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同时为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为教育青年人的主阵地。早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就明确指出“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的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需要”[23],这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学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政策根据和制度根据。1950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指出:“中国高等学校目前的教育既不是人民的,也不是大众的,也不是科学的,也不适应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因此要逐步改革。”[24]其中根据《共同纲领》规定:“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政治课程,借以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25]在这一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体系。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主要包括:“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和“新民主主义论”等课程,这些课程最初在华北大中专院校开设,到1950年开始在全国高校铺开。1953年,教育部颁布通知,把“新民主主义论”课程改为“中国革命史”,让青年人更直观、深刻地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到了1956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通知,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体系正式体系化,包括四门课程:“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文革”期间,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处于曲折发展期。改革开放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春天,主要基于一系列政策制度的支持。1978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征求意见稿)》,其中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各类大学必须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这为马列主义理论课成为高等学校教育的必修课程提供了制度保障。此时,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相对于建国初期更改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党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四门课程。1980年,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迎来新的改革,这一年,教育部在之前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上,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出台了《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指出在全国高校本科生中开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三门课程;文科生试点增加开设“科学社会主义”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课程。《试行办法》还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师资队伍、领导体制作了具体的规定,这给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发展完善提供了详细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1985年,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论课改革全面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出现新的变化——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新的血液。1982年到1984年,教育部相继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这些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师资队伍等作了具体规定。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根据这一通知,国家教委随后颁布了《关于在高等学校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意见》,即“87方案”,根据该意见,高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依次更改为:“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1987年,教育部根据新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实践经验的总结,下发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意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之外增设五门思想教育课程——两门必修课程“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和三门选修课程“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这五门课程构成“思想品德课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即“两课”。同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课)教学的若干规定》,对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出了明确规定:硕士研究生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文科硕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理工科硕士生开设“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文科博士研究生开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课程,理工科博士生开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思潮”课程。
1998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再次改革,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了全面规定。这一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设置的规定及实施工作的意见》,即“98方案”,相对于“87方案”,“98方案”加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思想品德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意见》,该意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完善提出了新的思路,同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意见(实施方案)》,这份文件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的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举措,较之于“98方案”,高等学校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更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学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6学分,总共108课时,72课时课堂教学,36课时实践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它还对专科院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做了规定:专科院校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2009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6学分)更名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理论体系概论”。
2006年课程教材管理走向更加规范化。2006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原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布的《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辑出版管理的通知》指出:未经中宣部、教育部、原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任何部门、单位、个人不得自行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从2006级新生开始,全国高校统一使用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这套教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理论体系概论》。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制度
在教学管理上,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颁布的《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给予了制度保障。其中指出:一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保障机制。按照学时学分对应原则,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时,班级应以100人左右的中班为主。二要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督。三要划出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教学。四要完善实践教学制度。从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分中抽出2个学分、从专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分中抽出1个学分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课程。[26]通常情况下,各门课程都会在总学时中划出9学时作为实践课时使用,如安排学生去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就近的红色圣地接受红色教育等;为保障实践环节的顺利完场,中宣部、教育部还规定:各类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博物馆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要对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师生免票[27]。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管理制度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建设及管理制度。为了保障这些课程的顺利开展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中宣部、教育部多次发文,并采取措施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其中指出高校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按照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原则,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根据教学任务好学生人数,合理配置专任教师编制;制定新进教师准入制度与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如对所有任课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中宣部、教育部、各地宣传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定期举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各所高校每学期举行思政政治理论课学前培训。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再次颁布了《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对高校教师的选聘、准入、配备作了详细规定,在选聘教师上,根据师生比不低于1∶350~400的比例配备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在新任教师准入制度上,明确规定原则上应该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28]为了加强各高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际效果,教育部还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二级指标纳入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中,如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测评不合格,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不能评为优秀等级。为保障教学质量和效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制定考核评价体系,不合格者转岗或待岗。
考虑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量较大,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教师学历偏低,职称较低,科研相对滞后,教育部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保障以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质和各种保障。支持教师进一步学习或参加培训,2008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2008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发[2008]2号),规定从2008年起,教育部每年安排指标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要求“思政课教师攻读博士计划专项”录取的教师必须在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学工作5年以上(含5年),采取在职攻读的形式,考生所在高校必须保证至少脱产学习1年时间,考生博士毕业后必须回原单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5年以上。为保障专项计划的规范执行,规定了“计划专用,单独划线,择优录取”的原则;这就意味着不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或是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量不达到一定数量是没有资格报“思政课教师攻读博士计划专项”的。除此之外,教育部规定各高校应该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要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而不断地增长,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津贴和课时补助纳入内部分配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际收入不低于学校其他专业教师的平均收入。[29]
(2)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及管理制度。辅导员是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高校主要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骨干力量。多年来,中国高校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管理,提高辅导员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方面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其中良好的辅导员管理制度功不可没。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队伍准入制度、培养与发展规划,奖励机制等队伍建设、管理问题以及辅导员日常工作职责、任务要求作了详细规定。为了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2007年教育部在全国设立21个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承担培训全国辅导员的工作。为了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2010年教育部决定在2008年、2009年试点[30]的基础上,正式实施高校辅导员在攻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办法,面向全国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3年以上(含3年)的辅导员招生,招生坚持“计划专用,单独划线,择优录取”的原则,教育部在高校辅导员在攻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管理方面特别指出“该计划只能用于辅导员,不得挪作他用。任何招生单位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改变招生规模”。[31]
有关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的文章
越南共产党一直非常重视对青年人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57]进入21世纪以来,越南高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课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形成了越南特色的高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模式,在制度上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师队伍管理制度等方面。由于高校马列主义理论教材具有其极强的政治性,因此越南非常重视教材编订工作。......
2023-08-09
“论战”式理论教育法主要体现在党成立前期的理论论战、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论战”、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等论战中。“论战”实质上是通过比较和鉴别几种性质不同的思想、思潮的异同点以及真伪,引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提高人们思想认识的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常用的方法之一。第一次是“问题与主义”之论战。......
2023-08-09
虽然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了,但法国政府又卷土重来,企图再次把越南“据为己有”,接连破坏协议,对越南进行大规模军事入侵,越南人民被迫投入到长达八年的抗法战争。这段时间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主要通过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扫盲运动、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来展开。......
2023-08-09
从1957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年,我国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在这十年中,党和国家的主导方面是正确的,奠定了社会主义发展赖以进行的物质技术基础,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继续向前发展,并取得了新的成就。毛泽东的报告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手段、方法和目的,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矛盾学说。......
2023-08-09
中越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已经逐步探索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法。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与卷土重来的强大的法国殖民者相持八年多的抗法战争中,而正反对比、敌我对比的对比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无疑对抗法战争的最终胜利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023-08-09
在1991年6月召开的越共七大上强调,越南共产党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的优秀政党,“马列主义是行动的指南”。1996年,越南共产党成立了中央理论委员会,参与指导全国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第一种形式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是通过新闻媒体和口头宣传员来展开的。我们可以说,越南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列主义在越南本土化的最新成果。越南高度重视各类学校尤其是高校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
2023-08-09
中越两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历程都是伴随着各自革命、建设和改革(革新)的历史进程而展开的,但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历程更加复杂、曲折。这一点仅从中国越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历程时期划分中就可见。而中国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便开始了全国一盘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存在南北方不同步的这种现象。所以,相对比较而言,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总体发展历程更加复杂曲折。......
2023-08-09
语言障碍导致了一手资料缺乏,使得涉足此领域研究不能进一步深入。无奈之下,笔者自学越南语,并亲自赴越南长时段学习研究,但因个人能力有限,时间紧迫,笔者翻译资料也非常有限,不够全面,笔者只把两者对比的关键要素呈现出来,致使体例编排相对简单,给本书的写作留下了不少遗憾。希望来日能够弥补这一遗憾。为了行文方便,本书统一称为:马列主义在越南本土化。......
2023-08-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