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越马克思主义教育比较研究:揭示基本原理的成果

中越马克思主义教育比较研究:揭示基本原理的成果

【摘要】: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首先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内容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总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共同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三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首先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内容的教育。通过这一内容的教育,使人民大众掌握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会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方法来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实际问题,能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发展规律,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从而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总称。其中,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具有根本的意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是在基本立场的基础上应用基本方法得出的,同时基本立场、基本方法本身也内在包含着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并通过这些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得到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共同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三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在中国共产党看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需要十分重视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能顾此失彼。为了增强教育的效果,自1985年以来,中国党校培训班和高校开设的课程就不再单独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课,而是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重点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以人类社会规律为主线,对广大党员干部、学生进行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内容具体涉及: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和观点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意识从其本质来看只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物质的产物。世界统一于它的物质性,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世界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发展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客观世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它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都是事物矛盾对立统一斗争发展的具体演绎。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思维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和观点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不仅具有摹写性,还具有创造性。实践是人类认识的中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认识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感性认识通过积累、加工飞跃形成理性认识;其次,从认识到实践,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表现为从认识到实践和从实践到认识的反复循环,经过每一次的循环,使认识的内容上升到更高的程度。在认识论的层面上,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和观点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或迟或早的变化发展,但是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变化发展,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同时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或者起促进作用或者起阻碍作用。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活动和改革实践都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它们各自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又有所差异,科学技术革命能促进社会的巨大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政党要持群众观点,要走群众路线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形成、本质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论和观点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商品理论中商品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有二重性,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可变资本带来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造成资本积累,资本通过循环周转与再生产导致社会生产在规模上和结构上经常处于失衡状态,产生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它造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政治上,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在意识形态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反映。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垄断的经济和金融寡头的出现导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垄断资本向国际扩张导致国际垄断的形成。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由个体资本所有制到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发展,最后发展演变为国家资本所有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当代资本主义通过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及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等激励机制缓和劳资关系。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家成了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在当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公民权利有所扩大,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五)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论和观点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论和观点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发展史和科学社会主义中。社会主义发展史主要包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到无产阶级革命的产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到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的建立到多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核心内容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工人阶级执政党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当作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资料公有制,“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看法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但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必然趋势体现在其“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论述中。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主要通过上述五个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展开,同时这五个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教育里涵盖了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涵盖了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是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涵盖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有错必纠。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中,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更重要的是学习包含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中的精髓,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论。掌握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坚持和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