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越南的研究成果

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越南的研究成果

【摘要】:(一)中国对越南的研究1.中国学者关于越南问题的综合研究成果因为特殊的历史关系,中国对越南的研究内容广泛,形成了北京、河南、山东以及南方五省区:云南、广东、福建、广西和台湾为代表的几个区域。

关于越南问题,世界许多国家包括与越南有较多交集的大国都设有相关机构展开研究,研究比较集中的有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等。中国的研究机构和一些大学都开设有专门研究越南问题的研究所,研究内容从古至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美国的越南研究主要集中于越南现代史方面,尤其是与20个世纪60年代越战相关的内容;俄罗斯的越南研究以莫斯科大学和圣彼得堡大学的越南研究中心为代表,对越南历史文学有较多研究;日本对越南也有较全面的研究,尤其是越南现状的研究;法国对越南的研究侧重于历史和文化。

(一)中国对越南的研究

1.中国学者关于越南问题的综合研究成果

因为特殊的历史关系,中国对越南的研究内容广泛,形成了北京、河南、山东以及南方五省区:云南、广东、福建、广西和台湾为代表的几个区域。

北京研究机构的以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主,其中也包括清华大学和设立越南语专业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侧重越南历史、文化、经济。研究越南问题较早的就是北京大学东语系,其在20世纪50、60年代翻译了越南社会科学院[9]出版的《越南历史》。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梁志明教授对越南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成果众多、影响较大,其中有《越南情况简介》(1980年)、《当代越南经济革新与发展》(1996年)、《东南亚历史文化与现代化》(2003年),对越南历史、文化各方面做了深入分析,尤其是对胡志明思想、革新的理论思维方面的研究对本书有一定帮助。北京大学国家关系学院张锡镇教授主编的《当代东南亚政治》(1995年)对越南民主共和国独立以后到1992年的政治发展、政府体制以及中越关系做了研究。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谷源洋研究员主编的《越南国有企业的改革及其与中国的比较》(1997年)详细而有深度地论述了越南国营企业的改革;潘金娥研究员的专著《越南政治经济与中越关系前沿》(2011年)从理论、实践和热点问题三个层面,对越南政治、经济和外交,以及中越经贸往来、中越两国社会主义比较等前沿问题进行了考察,为我们全面了解越南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问题提供了参考;郑一明、潘金娥主编的《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比较研究》(2011年)汇集中国越南学研究的学者和越南相关研究人员的二十多篇论文,内容包含越南社会主义二十多年来的成就;越南社会主义革新的指导思想、方针和基本内容;越南经济体制的实践与创新;越南革新以来的社会与民生问题;越南学者对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前途的看法;越南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评价等。潘金娥等著的《越南革新与中越改革比较》(2015年)围绕越南共产党革新的指导思想、理论思维和发展方向等基本问题展开了深层次的论述,该书对中越两国的改革和革新作了全面系统的比较,并认为两者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本书对理解越南的革新事业有指导意义。潘金娥等著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2017年)也有专门章节论述革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越南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践,近年来潘金娥研究员关于越南研究佳作迭出。孙伟平、何成轩主编的《社会主义理论新探索——从中国和越南的视角看》(2010年)分别就所有制、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民生问题与和谐社会三个层面收集了中国和越南相关研究学者的三十多篇论文。清华大学陈明凡副教授的专著《越南政治革新研究》(2012年)论述了越南政治革新的背景、进程、理论基础、重要举措、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基本经验和教训,并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比较,力求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规律,为中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是近年来在越南政治革新研究方面的第一部力著。此外,中国前驻越南大使李家忠先生也为该领域贡献了丰硕成果,他的《从未名湖到还剑湖》(2004年)以一个中国外交官的角度来观察越南革新前后的变化,《胡志明传奇的一生》(2010年)和译著《越南国父胡志明》(2003年)详细地介绍了胡志明的成长轨迹及其思想形成过程,为我们了解胡志明思想的形成发展有很大帮助。

山东关于越南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越南政治体制,形成以山东大学为中心的越南研究基地,崔桂田教授所著《当代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比较研究》(2005年)以及其发表的《越南共产党党规党纪建设态势和经验》《越南在经济转型中处理社会矛盾的举措》《越南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战略举措》《越、老、朝、古四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张与进展》等文章深化了越南政治体制研究。近年来,在崔桂田教授的引领下,山东大学关注越南祖国阵线与越南民主监督等领域,推动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

河南虽离越南千里之遥,但形成了以郑州大学、原洛阳外国语学院为中心的越南研究重镇,郑州大学侧重研究越南历史,原洛阳外国语学院则侧重研究越南语言、文化。戴可来翻译出版了《越南历代疆域》(1973年)、《越南通史》(1992年)、《越南》等著作;于向东教授编著有《东方著名哲学家评传·越南卷》(2000年)、《越南:革新开放中渐趋崛起》,前者介绍了越南历史上著名的17位哲学家,后者一般性地介绍了越南的地理、历史、政治制度、军事、外交、经济革新、文化、教育宗教习俗等内容;戴可来、于向东教授合著的《越南历史与现状研究》(2006年)收录了两位教授数十年来对越南历史、政治、经济、人物、思想、宗教、民族、对外关系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约67万字,是研究越南的一部力作。游明谦的《当代越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04年)利用发展动力分析的方法,将越南经济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对越南社会发展进程、途径、动力、机制变迁等进行深入研究。此外开封大学的郭振铎、张笑梅教授主编了《越南通史》,原洛阳外国语学院的余富兆主编了《越南经济社会地理》(2010年)和《越南历史》,余富兆与谢群芳合著的《20世纪越南文学发展研究》(2014年)把20世纪越南文学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对每个时期的文学类型、产生的背景、代表作家与作品等内容进行详细的研究与论述。陈继章编著了《越南概况》(2010年),祁广谋的《越南语文化语言学》(2011年)从语言文化的角度呈现了越南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现象。于在照的《越南文学史》(2014年)探究了越南文学历史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探讨越南文学史上汉文学、喃字文学和拉丁化国语文学的源流演变,客观评价各个时代的重要作家和作品。于在照的《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学之比较研究》(2014年)对越南汉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越南喃字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越南拉丁化国语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进行了比较。谭志词的《中越语言文化关系》(2014年)主要讨论了中越语言关系;同时从传统文化、文学、史学、书法艺术、文字游戏文化、人名文化、越南人和越南文化对中国、中国文化的贡献等方面论述了中越文化关系。孙衍峰、兰强、徐方宇、曾添翼、李华杰著的《越南文化概论》(2014年)对越南的文化地理环境、文化发展沿革、民间信仰、宗教、艺术、传统习俗、物质文化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对文化视野研究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很有启发。

与越南相邻的云南省也是研究越南问题的一个重要区域,尤以云南省社科院、云南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为主,侧重越南历史、文化、法律的研究,该院研究员贺圣达的《东南亚文化发展史》(2011年)对越南古代文化发展及越南共产党成立初期的政治思想发展作了研究;《战后东南亚历史发展史》(1995年)对越南自二战后到1992年的发展作了研究。金旭东主编了《越南简史》(1995年)。王士录主编的《当代越南》(1992年)介绍了越南的基本国情及1990年为主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年度《东南亚报告》(2010年)简单介绍了越南每年的发展情况;《大湄公河次区域五国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2011年)则对越南文化发展状况、内容、文化特征、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对外文化交流、各专业文化部门的发展等问题作了整体性的研究。齐欢、吴喜著的《革新以来越南的现代化(1986~2011)》(2012年)把越南现代化分为四个时期:革新战略实施后,现代化走上正轨(1986年~1996年),金融危机冲击下越南对现代化战略的调整(1996年~2001年),越南现代化进程的第二次加速期(2001年~2006年),迈出改革新步伐(2006年~2010年),并对越南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估,现代化模式的演变及特点等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述,是国内第一部全面深入分析革新以来越南现代化的专著。马勇的《越南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2015年)研究了越南共产党在革新前后对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历程,对越南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身、外交方面的建设进行了分析,对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做出了总结和概括,并对越南社会主义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此外云南师范大学的教授孟严主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越南》;该校教授王民同主编的《东南亚史纲(1994年)》对越南古代近现代史进行了研究;该校杨健副教授的《交融与内聚——越南文化流变的多维透视》(2017年),通过总结越南文化的演变历程及特征,分析了越南文化与民族心理认知之间的因果关联。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对越南问题也早有研究,主要侧重越南华人华侨,余定邦的《东南亚近代史》(2003年)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三个时期法国殖民者对越南的侵略和掠夺以及越南人民的反抗和觉醒来进行研究,《近代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2015年)主要从清政府对与越南的朝贡与贸易、清政府对法国殖民者侵略越南的反应、近代中国与越南社会运动的相互影响、近代中国与法属印度支那的贸易关系以及清政府在越南的设领护侨活动五方面来论述近代中国与越南的关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林明华的《越南语言文化漫谈》(2014年)从汉越词、喃字、诗歌小说等多个方面对越南语言与文化进行了研究;他与暨南大学徐善福教授合著的《越南华侨史》(2015年)系统梳理了越南郡县时期的人员迁移、古代越南华侨史、近代越南华侨史、现代越南华侨史,并详细论述了越南华侨对祖国的贡献,抗法战争时期的越南华侨,法殖民主义的华侨政策等内容;中山大学潘一宁教授《中美在印度支那的对抗(1949年~1973年)——越南战争的国际关系史》(2011年)对越南战争时期中美力量在越南的对抗与影响做了深入研究。牛军凯的《王室后裔与叛乱者:越南莫氏家族与中国关系研究》(2012年)以越南莫氏家族为主线,探讨了明末清初中越两国关系的方方面面,该著对中国“朝贡模式”进行了深入直接的研究,讨论内外因素如何影响东南亚历史的发展,同时对高平莫氏政权的世系进行了详细的考证。

福建的越南研究主要以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为主,其从事越南研究历史较长,研究视角较为广阔。皮军副教授的《中越经济体制改革比较研究》(2002年)从经济改革的理论方面比较分析中越两国经济改革理论的异同及来源和经济改革的实践方面分部门比较中越经济改革的历程、政策及对今后改革的启示。该校公共事务学院的夏路《复合权力结构与国家统一模式:对越南、德国、也门的比较研究》(2011年)则从国家统一的角度来研究越南。

在南方五省中对越南研究较早、成果最多也最集中的当属广西,广西社科院黄铮教授的《胡志明与中国》(1987年)详细考证了胡志明与中国的关系,黄国安教授的《中越关系史简编》(1986年),郭明教授的《中越关系演变40年》(1992年)是现代中越关系领域的开山之作,之后的《中越关系新时期》(1992年)又对20世纪90年代中越关系正常化后的时期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古小松的《越南的经济改革》(1992年)、年度《越南国情报告》、《越南的社会主义》(1995年)、《越南和中越关系》(2009年)、《越汉关系研究》(2015年)、《越南:历史国情前瞻》(2016年)、《越南文化》(2018年)对越南进行了深入研究,帮助我们从历史、民族、文化的深处了解和认知越南及中越关系,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越南的必备书目。此外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范宏贵教授的《越南民族和民族问题》(1999年)较早进行了越南民族问题的研究,范宏贵和刘志强合著的《越南语言文化探究》(2008年)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中越文化的交流。两人合著的《中越跨境民族研究》(2015年)详尽研究了中越跨境民族名称异同、形成的原因,也分别论述了各个跨境民族形成的历史,以及现在各跨境民族在经济、文化、民族感情、亲友感情上的交往等内容。该校陈元中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越南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践》(2012年)收集了该院近年来各位专家学者的27篇论文,从马克思主义越南本土化的历程、越南的经济革新、政治体制革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教育学院李枭鹰、韦洁璨翻译的《河内国家大学一个世纪以来的成长与发展》(2012年)以河内国家大学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为视角来观察越南的高等教育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黄骏教授的《中越两国改革比较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本土创新的视野》(2016年),从马克思主义本土创新的视野对当今中越两国的改革(革新)开放理论与实践进行比较研究。东盟学院滕成达教授的《越南当代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研究》(2016年),对越南当代民族问题主要形式及其所采取的民族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广西大学中国-中国东盟研究文库的众多著作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越南问题都有研究;新闻学院易文教授的《当代越南新闻传媒研究》(2012年)从越南新闻媒体的发展演变、功能及新闻教育深入细致地进行了研究,是目前国内第一本对越南新闻媒体进行研究的专著。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礼军副教授的《社会主义旗帜下的中越政治交往》(2012年)从中国在越南的传统影响、中越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兄弟外交思想下的政治实践等方面来研究中越政治交往,徐秦法和林勇灵合著的《中国·东盟多元政治体制下的政治合作研究》(2011年)对越南政治体制的发展历程,政治体制的内容与特点,政治体制的利弊进行了研究,文学院黄南津、周洁的《东南亚古国资料校勘及研究》(2011年)对安南、占城、真腊古国资料进行了校勘及研究。乌尼日、黄家周的《中国-东盟妇女理论与实践研究》(2011年)对越南的妇女教育及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

我国台湾地区对越南的研究内容涉及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随着我国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关系的加强,对越南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尤其是经济方面的研究。吕士朋作为我国台湾地区的越南史研究权威自在哈佛期间完成了他第一本专著《北属时期的越南》(1977年)并引起较大反响后,沿着中越关系史的方向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中国和越南关系史的论著。如:《宋代之中越关系》《元代之中越关系》《明代之中越关系》《明成祖征伐安南始末考》《明代制度文化对越南黎朝的影响》《清代康雍乾三朝之中越关系》《盛清时期的中越经济关系》《清光绪朝之中越关系》《越南华侨对辛亥革命之贡献》《中国文化与越南文化》《二千年来华人对越南开发的贡献》,在海内外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郭廷以的《中越文化论集》(1956年),郭寿华的《越南通鉴》(1961年),袁文靖的《越南战争史》(1977年),赵全胜的《分裂与统一:中国、韩国、德国与越南经验之比较研究》(1994年),耿慧玲的《越南史论——金石资料之历史文化比较》(2004年),吴玉山的《共产世界的变迁》(2004年),顾长永的《越南:巨变的二十年》(2007年),宋镜照的《越南御风而上》(2008年),陈鸿瑜的《越南近现代史》(2009年),蒋永敬的《孙中山与胡志明》(2011年)等从不同侧面对越南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其他一些省市也有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越南进行研究,如张秀民的《中越关系史论文集》《立功安南伟人传》《林邑考》《占城考》《安南书目提要》;陈修和的《越南古史及其民族文化之研究》《中越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陈立的《越南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对越南的高等教育产生、发展做了系统梳理。李未醉的《中越文化交流论》对中越文化从先秦时期至今的交流进行了研究。

2.中国学者关于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成果

中国学者关于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专著主要是海南大学赵康太主编的《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2006年)的第五章“社会主义改革浪潮与越南、老挝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对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实践做了一定展现并与中国进行了初步比较。他和李德芳主编的会议论文集《中国与越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2007年)收录了中国与越南学者关于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约15篇,重点探讨了中越两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10]的教学问题。他主编的《中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2009年)的第四章从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创新进行比较;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地位进行比较;从主渠道和主阵地对高等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比较;从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对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比较,初步揭示了中国与越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异同。

就已发表的论文而言,国内学术界对越南马列主义教育的研究集中在发展历程、教育内容、教育制度、经验总结等几个方面,现将研究成果简述如下:

(1)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历程。研究当代越南马列主义教育发展情况,首先需了解其发展历程,学者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以越南近代历史发展为线索梳理越南马列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闫杰花的《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历程微观考察》《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微观考察》和《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透视与当代思考》,广西民族大学施鹏的硕士学位论文《中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以及湖南师范大学潘氏芳英的博士学位论文《新时期中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等文章详细阐述了越南马列主义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分期,初步梳理了越南马列主义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第二,分析越南马列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闫杰花在《试析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产生的中国因素》一文中详细阐述了越南马列主义教育产生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了中国路径作为马列主义传入越南主要路径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以及中国因素在越南马列主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三,从不同视角谈及越南马列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李家忠所著《胡志明传奇的一生》中概述性提及了八月革命后抗法、抗美时期,胡志明等越共领导人对北越马列主义教育相关大政方针的指导。陈立的《越南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将马列主义教育作为越南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对越南马列主义教育发展历程做了一定梳理,并认为除了知识传递外,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对学生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培育。

(2)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内容。2008年以后,越南对马列主义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共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越南共产党革命道路和胡志明思想三门课程。国内学者对越南马列主义教育内容的新变化也进行了研究,结合越南马列主义教育的新旧内容,国内学者对以下内容做了重点研究。第一,对列宁主义的重视与探索。黄雪英认为越南列宁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帝国主义理论”“民族革命的理论”“工农联盟理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理论”与“新经济政策理论”[11]。第二,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本土化教育,即对胡志明思想的宣传与教育。胡斌武认为越南马列主义教育应“突出胡志明思想,强调社会主义特色理论教育”[12]。第三,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主要内容教育。贺争平认为越南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哲学和哲学历史的综合概述”与“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各项基本原理”[13]。施鹏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教学重点是“越南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与“越南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的问题”[14]。赵康太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是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在越南的经济革新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

(3)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制度。国内学者多从课程设置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师队伍管理制度三个层面研究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制度。

第一,在课程设置制度层面,赵康太介绍了课程内容的制定情况,越南高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由教育与培训部根据教育法规统一编写,并用于所有高校,各个学校可根据规定编写特色的教学材料。越南高校马列主义理论课程内容有较高的规范性与统一性,国家对具体内容的编撰起主导作用。大多数学者提到学时安排:“2008年以后,越南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调整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85学时),放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设;越南共产党历史(60学时),放在大学第二学期开设;胡志明思想(45学时),放在大学第三学期开设。”[15]这是基于学生的思维在大学一、二年级时可塑性更强,将马列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安排在前三个学期,可以增强教育效果。重新规划和安排各门课程的课时,意在加强学生的马列主义基础理论。第二,在教学管理制度层面,“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课题组成员在调研中关注到其考核方式的改革,他们了解到当前越南高校马列课程的考核方式已不仅仅局限于闭卷考试,方式更为多样化,“主要是由期中考试成绩(30%)、平时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60%)构成,也有学校如胡志明师范大学采取综合测试的方式。”[16]意在不断强化过程性考核的重要性,改变期末考试“一考定所有”局面,引导学生注重日常积累与学习。胡斌武的研究认为越南教育与培训部对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十分重视,定期设置招标课题,收集各高校建议,促进院校间交流合作,他认为这是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制度创新性的体现。第三,在教师队伍管理制度层面,赵康太从师生配备比例方面研究,发现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教师数量处于长期不足的状态,他认为教师超量上课大大压缩了科研时间,而较低的科研水平又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胡斌武对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的保障制度进行了研究,他以越南国民经济大学为例,“学校规定,马列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教学工作量仅为普通专业教师的1/3,而岗位津贴政策性地高出普通专业教师的54%”[17],以上数据说明越南政府尽力从制度层面保证高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者的物质基础和教学质量。胡玲关注到越南高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队伍的培训,据其介绍越南在每学年都会组织国家层面的高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课教师培训班,探讨科研课题,这一举措提高了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领域教师理论水平,激发了他们研究的积极性。

(4)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经验与启示。研究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在于总结社会主义国家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规律,创新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国内学者总结的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经验主要观点如下:第一,在教育方法的经验概括方面,马彬彬提炼了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应当将理论性与通俗化相结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等观点。闫杰花认为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注重开发日常生活的教育资源,开展隐性教育”[18],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总结越南高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方法的经验,借鉴其优点,以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发展。第二,在教育内容特色的经验归纳方面,陈媛提出越南高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教材之间内容重复较少,这一特点使得教学效率与效果得到提高。闫杰花《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透视和当代思考》一文中将其特色教育内容归纳为“突出胡志明思想教育,尤其胡志明道德思想教育”和“坚持越南的五项基本原则,坚持马列主义信仰教育”[19]。认为马列主义与越南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具有越南特色的高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

目前,国内上述的成果以概括为以下几个观点:①中越两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和友好邻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都给予高度重视。了解越南马列主义理论课教育的状况和特点,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完善和发展有促进作用。②中越两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有许多共性,在教育内容上,都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越南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体,重视社会主义特色理论教育,强调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在教育途径与载体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与教学为主渠道、主阵地;重视全社会的舆论宣传与教育。③中越两国毕竟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有所不同,了解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可以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促进两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互鉴互学中创新发展。

纵观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也显现出些许不足:

(1)研究广度不断拓展,研究深度不足。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涉及教育内容、方法、制度等多个方面,因此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研究。近年来,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教育制度等方面研究的论文逐渐增多,越南革新政策对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影响、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越南高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本土化课程等课题也进入更多学者的视野,这反映了国内学术界对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广度不断扩展,从概括性的宏观介绍逐渐深入到具体化的微观研究。但研究广度不断拓展的同时,研究内容仍然需要加深,如对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历史进程、内容、方法、制度等的研究仍停留在本身的研究,对其背景、相互关联、内在规律等挖掘不够。

(2)研究具有不平衡性。从国内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呈现出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成果类型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学术论文较多,系统研究的专著较少。论文与专著均有各自的学术价值,比较而言,专著的内容更加丰富,系统性与整体性更强,而论文因篇幅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具有零散性与局部性。第二,研究领域的不平衡性。对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内容、制度等研究成果较多,而对教育效果的研究较少,目前尚没有学者研究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对越南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以及越南大学生对高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课程的评价等相关问题。第三,研究阶段的不平衡,国内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革新以来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阶段,而对革新以前的研究较少。事物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整体性,革新前的发展阶段与革新以后的发展阶段息息相关,不了解革新前的发展阶段特征,就不能清楚地把握革新后的发展趋势,不仅不利于从整体上认识事物,而且不利于全面地把握其发展规律。

(3)理论分析多,实践调研少。国内学术界现有成果多集中于理论层面的探讨,由于一手资料较难获得,研究中使用的材料不免相对陈旧,部分成果滞后于越南当前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的研究滞后于越南实际情况。2008年后,越南高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课程进行了改革,而我国部分研究成果仍然基于2008年前的教材开展研究,研究内容脱离当前越南实践,降低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与时效性。第二,总结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时,不考虑我国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际情况,导致建议的可行性较低。部分研究没有经过实践调研即得出结论,理论研究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理论成果经不住实践检验,其价值有待商榷。

(二)越南研究成果综述

国外学者对越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革新方面,对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并不多见,且主要以越南学者为主。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丁春理的《越南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现状与革新的方向》介绍了越南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包括课程设置和学时、教材审定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特别说明了越南大学生必须学习的政治理论学科:马列主义哲学、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越南共产党历史、胡志明思想,并提出必须对越南现行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加快多媒体教学的推广,进一步加快教案的更新等。越南河内国民经济大学黎文强的《越南高校马列主义理论的若干理论、实践与教学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师队伍等方面出发,探讨如何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质量。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范玉英的《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教育的若干方法论问题》对越南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研究的地位和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同时把越南国内各高校进行科学社会主义学科教学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对比,而且还初步谈到了中越在此方面的差异,并提出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必须与实践相联系,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应该重视和借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成就中的作用。越南国民经济大学范光番的《理论思维革新的成就与越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认为马列主义理论课的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当今越南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必须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将理论创新成果运用于教学工作过程。胡志明市师范大学费文识的《越南高校马列主义学说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分析》指出革新教学和评估是目前越南马列主义课程教学过程中最实际的需要,最迫切的问题,应该用最全面的观念,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评估。越南国民经济大学范文生的《越南高校马列主义哲学教学的挑战与革新》针对越南高校马列主义哲学课程进行了专项研究,考察了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进展情况。通过此项研究促进了越南教育与培训部关于马列主义理论教与学方法五项提案的提出。潘氏芳英总结了中越两国马克思理论教育的共性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重要内容”[20],同时“以本土化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其中差异主要体现为“越南更侧重的是列宁主义理论”。此外还有越南河内师范大学杨明德的《越南高等师范的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革新》、越南河内国民经济大学陶芳莲的《市场经济与越南高校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育创新》、黎越的《越南经济管理类高校的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课教学内容的革新问题》、越南河内国民经济大学陈冰清的《越南高校科学社会主义教学的挑战与革新》都不同程度对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做了研究。

以上这些论文,表达了越南学者对越南高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建设和改革的若干共识,即都强调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在国家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对越南高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使我们了解了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的优点与不足,为两国以后相互取长补短、学习借鉴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