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张绪伦的书法艺术,我感觉他的气质理念在显现,情感灵性在漫溢,既有冲动的激越,又有静谧的和谐,浓郁的书卷气之外,内在有种中国古典哲人的思想内涵是他的书法艺术的本质所在,字里行间给人以儒雅氤氲、潇洒醇酣、自然飘逸的审美感受,充分体现了当代文化人对我国书法艺术的那种深切独到的情绪波动,以及最大限度的个性张扬和理性放逐。张绪伦在书法艺术的创造中,注意从大自然中领略真谛。......
2023-08-09
陈奎元诗词的第二个特点,精巧深邃。这种精巧绝不是纤弱细小,也不是羸弱渺小,而是在阳刚大气之下的精深、细巧。如果没有这种神来之笔的“精”与“巧”,恐怕那种“大”会变成空洞的、虚假的幻想,而无数精巧连同大度才使得他的诗作十分有机地成为一个血肉丰满、音色饱和的完整体系。在这体系中,“精巧”与“大气”互补互映,粗观不失气度豪情,细品耐人玩味无穷,二者相得益彰。
自从中国诗词成熟与发展之后,诗风每况愈下。熟能生巧,其不知熟也能生俗。那些相悦相思、离愁别恨、凄艳低迷的儿女情长,逃避现实,不问政治和与世隔绝的失意隐士高人,怎会发出撼天地、动鬼神、气壮山河的语言?更何况有人一生与下等妓女为伍,凄艳香软;有的江山顿倾,成为人奴,国破家亡,悲惨凄清。这些诗词作者大都有过分的精巧佳句流传后世,如“花间派”的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而陈奎元的诗词也有“精巧”之处,并且这种精巧恰巧是他的一种风格,一种长处。由于他的学识与地位、时代与责任都不同于古代士人的身份和处境,我们不把他与那些闲散文人相提并论,但我们又不能提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球,我们的文字、思想、道德与古代不能脱离,审美亦然。我只是说我们在赏读他的诗时,肯定会找到一种已有的形式、已成的榜样和相应的参照物的,所以说他的诗具备了超越古人的条件,完全具备现代人审美的视角,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不但是一个整体,又是枝繁叶茂、根深蒂固的两个方面的统一体。陈奎元诗就形式而言属古典,内容主题当属现代。
《沃卡峡谷》:“峡长谷险草萋萋,夏日冰溶水成溪。仰望雪峰云欲立,荒村独立采石矶。”芳草萋萋,长满险谷长峡之中,冰溶成溪,夏日骄阳普照高原,才有了那千流万壑之源的涓涓溪水,而这溪水是坚固的雪山溶冰之后形成的。十分普通的事物,在他七个字的一句诗中,不仅展示了细致精巧的审美境界,同时作者还告诉读者一个深刻的道理:自然界同人类社会一样,在“无限风光”的背面,有着自身的规律,要成功,就得付出“冰溶成溪”的艰辛,才能芳草萋萋,成绩斐然。
《赴藏北那曲》:“藏北秋高天路阔,花鲜草绿斗芳菲。激流怒下如奔马,白雪生寒冷日晖。潭影悠然鹰北望,闲云寂寞雁东飞。炊烟帐外小儿女,笑看牦牛络绎归。”此诗中第一、二句写秋高路宽的藏北,绿草如茵,鲜花遍野,在花如海草如潮的大草原上,各种植物都在争奇斗艳,装点江山,风景这边独好。就在这广袤无垠的莽原上伸展着一条“天路”,犹如一条黑色锦缎,把祖国内地与边疆西藏紧紧牵在一起。路旁急流怒吼,奔腾如泻。远处雪山生寒,日辉乍冷。还有那大大小小被称为“天湖”的深潭,倒影高空的翔鹰,不时地向北行的人们张望,这时的天空无风,十分的静寂,有朵朵“闲云”轻轻划过头顶,偶尔也可看到独雁东飞,这景色真让人有种“不羡渔父到桃源”的感慨与感叹。而最动人、最惹人欢心的,莫过于最后两句:“炊烟帐外小儿女,笑看牦牛络绎归。”“炊烟帐”“小儿女”,朴实,有一种泥土的芳香之气;“笑看牦牛”,诗人这时的心境也如同那些天真无邪的小男孩、小女孩一般,看着牦牛的笨拙动作,发出开心的笑语。有“络绎归”的牦牛,肯定是个“雨顺八方肥豆麦,风调四季壮羊牛”的季节,这是写藏北草原上一幅情景交融的牧归图,细致入微,精巧别致,笔之所到,万物皆有灵气。诗人寥寥数语,而我们却读出了那古老苍茫的羌塘深处一个残阳如血、夕阳西下的傍晚,绿草如茵的草原上,几处毡帐、星星炉火,叮当作响的铃声越传越近,驯养习惯的牦牛食足丰草之后,慢慢地摇动它那巨大的身子,向着那个熟悉的“家”走去。几个顽童,正在玩着,甚至还有恶作剧,母亲已经生起了炉火,酥油茶的芳香已飘出帐外,小男女们将手指含进嘴里,对着客人正在撒尿,他们傻笑着,说着做着只有他们自己才会才懂的话语和动作。这是一幅多么祥和、浪漫、充满稚趣童真的图画,而经诗人数语道出,不能不说是传神写照,精妙之至。
又如《自藏北高原返拉萨》一诗:“一抹余晖下斜阳,黄昏气爽路茫茫。荒村静寂升烟火,浅谷寻食走犬羊。氆氇帐前闲牧女,雪山影下夜苍凉。吞声宇宙浑如墨,几点残灯照梦乡。”这首诗告诉我们:诗人在那曲工作了一段时间,一个傍晚,带着一个好心情,乘上他的“铁骑”,连夜返回拉萨。在藏北干了些什么,诗人只字未提。但可以从这首诗的情调上,我们不难猜出:问题解决了,困难克服了,“公门”又了却了一桩心愿或又增添了一个新喜。作者此时的心境平和,而所写景观宁静。当离开送行的人群,将视线收至目前,斜阳西下,一抹余晖,壮丽而又绚烂。高原的太阳一落山头,气候立马有了凉爽的感觉。但从藏北到拉萨,路途还是遥远的,并且是夜晚,更显得苍茫了几分。车窗外开始偶尔有几处荒村野寨,袅袅的炊烟随风飘向远方,那是牧人回归后的炊烟篝火。路旁的浅河谷中有时还可以看见不愿回家、继续觅食的羔羊和一两只野狗。离公路近处的氆氇帐篷前,牧女向远处张望,好像这阵子无事可做,悠闲自得,甚至还向着飞速而过的车队招手致意,送来一个远远的、长久的、难忘的笑容。由于是8月的天气,凉爽只有一阵子,紧接着当远处雪山最后的光亮西沉之后,夜色猛地深邃而苍凉,大地好像没有了声息,呈现出似墨一样的浑黑。几点残灯在远处闪烁,使本来顾不得休息的赶路人很快进入了一种如梦如痴的梦境状态。
这首诗仍以一种闲适平淡的心情写景抒情的。虽不见前几首后两句明显言志壮怀,但只要我们知道了作者此时的背景时间,也可进而理解在轻松后面的紧迫和执著的情感动机。数天公务忙罢,乘夜返回拉萨,就是为了赶时间。作者暗示一种人民公仆为人民的精神内涵,而拉萨本身不是作者真正的“家”。回家的路上没有乡愁,不去幽思,而对“荒村数点野火”的晚景,犬羊觅食牧女悠闲的情景,更有那茫茫天涯“公门路”的豁达、乐观。不为“荒寂”而抱怨,不以“苍凉”而哀愁,这是这个时代特有的景观与情致,它是多么祥和,多么宁静,又多么悠闲自得和安适乐怡,这是一个和平的、幸福的地方啊,这也是一幅衣食无虑、社会安宁的草原归牧图啊!作者却没有乘此进入梦乡。那浑黑的宇宙之中的一丝亮光,也是美妙绝伦,令人神往的佳境。它寓意了一种向上的、光明的向往,如同一种好政策,或一个结合实际的好决策,都会给穷苦的藏胞带来如梦境般的享受与慰藉。
《林芝行》:“人间胜境渺难寻,眼见林芝最赏心。云过青天尘不染,源出绿地水鸣琴。石屋错落竹篱短,古柏扶疏草木深。金顶红墙何处寺,小僧手指喇嘛林。”“人间胜境渺难寻”,我说人间诗境渺难寻,眼见陈诗最赏心。可能是出于同一种对这片高天厚土的挚爱,我读他的诗多拍案叫奇,许多优美的佳句,如“云过青天尘不染,源出绿地水鸣琴”,新鲜、练达、娴熟、动人,字字珠玑,掷地有声。不浮、不躁、不温、不火,自然天然而充满才情与智趣,“云过”,“源出”,“青天”而非晴天,更神更妙,不但省去描写晴空晴朗的许多笔墨,而只是一个“青”字告诉读者天空的色度,又与下句“绿地”成对应,真是既传神又不惊不骇。而后句“尘不染”,不但表明纯清、洁净、铮亮、鲜活,充满生气,更具现代感和人与社会加深了寓言关系。“水鸣琴”更让人叫绝,大作家老舍曾有过名句:“十里蛙声出山泉。”而陈奎元的“源出绿地水鸣琴”真可谓匠心独具,语出石破。如果作者心境不比这绿草地上的山溪源泉,怎么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而对水的声响理解比喻成大自然弹奏的琴声鸣响。这正是诗人的心境,诗人的人品,诗人的灵感与才思的显现。“石屋错落”“古柏扶疏”“篱短”“草深”都不落古人俗套,古人还没有一个写过“石屋错落”“古柏扶疏”的,因为他们的行旅所到不可能到达陈奎元的所到之处。假如说有人到过,也有可能将“石屋”写成“木屋”“竹屋”等,而“古柏”就更不用说了。“金顶红墙何处寺”,何处“寺”也是技高一筹,古诗中“何处是”有许多出处,“何处寺”却前无古人,而何处寺的妙处是一字点活全诗,拔高全诗,为全诗之“眼”。可见诗人的才情高智不入凡俗。“小僧手指喇嘛林”,小僧何其亲近热切,喇嘛林何其鲜亮不凡,林芝地区一寺庙不是这些词句的遣用独到,而是作者的才识独到,鲜明的生活特征、精巧的艺术构思,表达出了一种心智与才华横溢的诗歌华章。
《归途经工布江达、错高湖》:“晨曦弦月正如弓,北往南来如转蓬。露下秋江星乍冷,云升翠岭日初红。神工鬼斧雕绝壁,象走龙翔塑雪峰。眼望群山环抱处,平湖秀色是天工。”“晨曦月如弓,往来如转蓬”,使我们想起了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佳句。虽然这是一次顺路观光,但作者有些像古代将士出征的样子。坐下“铁骑”,辗转南北,真有些像出征的行辕。天上的弦月好似张着的强弓,这是多么严整肃穆,紧张动人。但诗人笔头一转,伸展开诗人特有的思绪:“露下秋江星乍冷”,“露”怎么可以下到秋天的江水里呢?但诗人从眨巴着眼睛,躲得远远的小星星那种好似冻得瑟瑟发抖的神色中,认定是露水加入江水之后所形成的寒气上升导致的结果,多么有意思的想象,真不愧为诗人的浪漫与夸张。用意之深,用字之精,用功之妙都是少有的。紧接着“云升翠岭日初红”,晨曦初散,寒星消失,一轮红日露出笑脸,从翠岭深山升起,而白云红日,壮丽动人,此时面前所见到的错高湖,真是像鬼斧神工,象走龙翔一般出现在群山环抱之中。高山平湖,秀色天工,美不胜收。读到这儿,我不免想起许多有关错高湖的记叙与描写,只能使人想起一种充斥的鬼怪传说与浓重的宗教气氛,而游湖不见湖、看山不见山的拙劣作者,如有机会,就请读读陈奎元写的“错高湖”吧。写星星冷,写云日红,月弦如弓能挽,篷车辗转如营,群山之中没有神妖鬼怪,而秀色平湖是大自然的天然力量形成,笔精墨妙,可夺天工,妙绝佳句,珠玑玉盘。
有关缺氧楼呓语:刘万年文学小品集的文章
观张绪伦的书法艺术,我感觉他的气质理念在显现,情感灵性在漫溢,既有冲动的激越,又有静谧的和谐,浓郁的书卷气之外,内在有种中国古典哲人的思想内涵是他的书法艺术的本质所在,字里行间给人以儒雅氤氲、潇洒醇酣、自然飘逸的审美感受,充分体现了当代文化人对我国书法艺术的那种深切独到的情绪波动,以及最大限度的个性张扬和理性放逐。张绪伦在书法艺术的创造中,注意从大自然中领略真谛。......
2023-08-09
尽管沧海桑田,手足之情难割难舍,它们是同一母体中的再生之物,有着亲情血缘的关系。这就是韩书力的宗教画,这就是韩书力对藏传佛教的一种心境,一种意识,一种思考。韩书力作为一个学者型的画家,他的哲学观点染有老庄的厚重色彩。韩书力的画无论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无论是工笔的,还是写意的;无论是重彩布画,还是浅淡水墨,都呈现着一种正气。......
2023-08-09
仅仅退几步是不行的,这就要往后退十年、数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让观者与这类作品和作者本人保持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时间差上,就会看得再清楚不过了。美的,时间就会将它高高举起;丑的、劣的,时间会将其无情地淘汰。但远在北京的艺术家却奇迹般地发现了他,他们看到的是一座山,不是一堆石;是一条河,不是一摊水。时间与空间是宇宙的基本规律,时空差的审美效应无疑也是一条美学基本规律。......
2023-08-09
代之而来的是一个有着明显西藏地域特征、充满报国安民恋情、散发豪迈壮志胸怀、肩担行政要职、身处改革开放大潮诸多因素铸就的诗歌乐章,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今天不是个普通的日子,而是令人“动心扉”的重阳节。抒的是大情、壮情、豪迈之情,所以纵使马不停蹄,车不熄火,夜以继日地奔赴在“公门”路上,心情依然是明快、亮丽的和乐观豁达的。......
2023-08-09
从报上得知冯牧先生去世了,我心里非常难过。我青年时代读过不少冯牧的文章,从而仰慕这位当代文坛巨笔。1992年夏天,我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我的同乡好友雷达先生请来了当时任《中国作家》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的冯牧先生观看画展。那天第一个到展厅的便是冯牧先生,一位身体结实,白白胖胖,两眼有神的老人。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送给冯老一幅我非常珍爱的画《秋声》,以示他创作丰收、春华秋实。......
2023-08-09
洛扎县文艺宣传队的建立,对于全县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洛扎县18个乡、72个行政村都建起了业余文艺宣传队,农闲季节,村村有戏,庄庄欢腾,整个农村牧场都浸入在一片欣欣向荣的节日般的气氛中。所以洛扎县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犯罪率逐年下降,偷盗、赌博、封建迷信活动大大减少。边防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稳定,这与洛扎县业余文艺宣传队十多年来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分不开的。......
2023-08-09
你没有来得及歇息,便朝着久久盼望的那个目标——宗山走去。驾驶室的门开了,驾驶员喊道:江孜到了,那就是宗山。你这才意识到,真的要见到你久久向往的宗山了。宗山,这块从滚烫的地火中诞生的巨石,骨子里仍存有雄性的刚烈与倔强。你仰望着宗山,有意让秋雨散落洗濯你沉重的征尘,以一颗颗清泪,砸向脚下的山石与土地,和着先烈们的混合遗留物,一起祭奠这片既遥远又年轻的土地,祭奠山一般高耸的民族的灵魂与爱国精神。......
2023-08-09
一位樟木的朋友突然来访,给我带来了一束玉兰花。前一天就把那本书里的玉兰花瓣翻出重温旧梦,一整夜揣摩着这一去定会看到那个向往已久的玉兰林。碗大的玉兰花,成片成片地盛开怒放,花气袭人,清香漫野,惹人心醉,动人魂魄。于是急急忙忙地上车,风风火火地赶路,一路还不停地向驾驶员打听着有关玉兰花的所有状况与细节。强烈的玉兰梦醒之后,我便仔细地领略了樟木镇容。......
2023-08-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