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奎元诗词的第二个特点,精巧深邃。这种精巧绝不是纤弱细小,也不是羸弱渺小,而是在阳刚大气之下的精深、细巧。而陈奎元的诗词也有“精巧”之处,并且这种精巧恰巧是他的一种风格,一种长处。这首诗仍以一种闲适平淡的心情写景抒情的。数天公务忙罢,乘夜返回拉萨,就是为了赶时间。作者暗示一种人民公仆为人民的精神内涵,而拉萨本身不是作者真正的“家”。那浑黑的宇宙之中的一丝亮光,也是美妙绝伦,令人神往的佳境。......
2023-08-09
稍有欣赏常识的人,都不会将双目紧贴在画面上看画,这是不难理解的事。因为生理上的局限:太近,我们什么都无法看清;看久了会感到头昏眼花,心中不快。这种生理上的条件反射效应可演变为一条历史与社会的审美心理效应。当一幅作品完成之后,为进一步欣赏就需要向后退若干步,与画面保持一定的距离,整个画面的效果就会充分地显露出来。一幅不大的作品我们可以这样看,那么看一批画、看一类画及看画过这“一批”这“一类”画的画家该怎么看才合适呢?仅仅退几步是不行的,这就要往后退十年、数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让观者与这类作品和作者本人保持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时间差上,就会看得再清楚不过了。
例如,富丽辉煌的敦煌壁画,古朴原始的陕西农家门口的拴马柱,高贵典雅的宋朝宫廷绘画,当我们借助了长达千年之久的时间差审视它的时候,就会收到居高临下,纵览全局,承前启后,左右逢源的、特殊的、完美的深刻感觉效果。由于跨时代跨地域地经过时间过滤,陌生将变得熟悉,平淡会变得生动,普遍会变得特殊,寻常也能变得新奇。这些无穷的变化同时也调配着人的审视经验的无限跟进,使介于客体与人的意识间的完美程度,达到以往任何时候无法达到的最全面最完整,从而最丰富的审美程度,这就是时间差的过滤作用。
当印象派大师凡·高在贫病中创造世界艺术巨珍的时候,当齐白石老人在北京街头卖画谋生的时候,当乐曲之王舒伯特用一首著名曲子换来一盘烧牛排充饥的时候,当时的人们由于常常与其“擦肩而过”,无法认识这些巨子们在当时所创造的艺术价值会达到惊人的程度。所以说,法兰西南部阿尔的农民,维也纳餐馆的厨师,北京城里的市民,因此而极其后悔和非常不幸。
人们可以借助过去的时间积累审美经验,从而认识过去的美,人们也可借助学问拓展知识来认识今天的美,就像借助望远镜发现新天体、借助显微镜发现微生物一样。
在我们这个文明国度中,有知识的文化人相应地多了一份复杂的心理,知识的杠杆有时会倾斜,甚至会倒置,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文人相轻”。人类整体难与时间抗衡,所以审美遇到人为的干扰,只有让时间来完成历史的鉴定。美的,时间就会将它高高举起;丑的、劣的,时间会将其无情地淘汰。时间可以剥掉一切伪装和诡辩,使整个物质与精神赤身裸体地站在它的面前。
时间的长河冲刷出美的伟岸,空间又将人的眼光带进新奇广阔的大海。眼前,我们觉得最时髦、最得意的东西,现象、作品、行为,到了异地人面前反被视为不可思议。我们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俯首皆是的,甚至于不好意思或没有意义的东西,在异地人看来又是那么新奇、古怪、惹人、稀罕。这种空间差为我们展示了更新鲜、更广阔的视野与认知。
前几年江苏出了个黄秋园,不但震动了中国画坛,也波及了海外的洋人,但近在眼前的苏北某地,人们却丝毫没有被震动,因为他们与黄先生耳鬓厮磨,熟视无睹,审美对象近到模糊视野的地步。他们看到的只是作为人的普通生活琐事,甚至于异样的不恭,他们站在水平面上未能感到瀑布的跌落。但远在北京的艺术家却奇迹般地发现了他,他们看到的是一座山,不是一堆石;是一条河,不是一摊水。他们看到了艺术而不是他的生活琐事。
近几年西北风吹进了繁华的都市,内地高墙深院中的艺术家往边远陌生的西藏和新疆跑,寻觅艺术灵感,寻找空间效应,已经证明空间差不仅限于艺术创作完成后的审美阶段,已潜入了艺术创作之前的构思阶段,这在人的认知上是一种进步。搞艺术的人已经懂得了这种大距离的重要性。当厌烦了繁华都市生活的艺术家从几平米的小空间来到高原旷野,从车水马龙的现代文明走向拉萨药王山前的原始摩崖石刻,这种异域的野性和宗教的神秘会在他们心中激起难以抑制的创作激情,唤起文化与生活积淀已久的某种共鸣与欲望。使之不能自已,艺术家的心灵之窗被开启,这种在创作前已注入了异感因素的艺术作品,本身带有更强烈的、更普遍的审美价值。
空间差的钥匙打开了我们的欣赏灵感,使我们更好地把握住了审美对象的分寸,出奇制胜地获取审美和艺术创造的成功。同时也审视了自身,发现优劣,扼制谬误,渐进善美。
时间与空间是宇宙的基本规律,时空差的审美效应无疑也是一条美学基本规律。
载1989年6月20日《西藏日报》
有关缺氧楼呓语:刘万年文学小品集的文章
陈奎元诗词的第二个特点,精巧深邃。这种精巧绝不是纤弱细小,也不是羸弱渺小,而是在阳刚大气之下的精深、细巧。而陈奎元的诗词也有“精巧”之处,并且这种精巧恰巧是他的一种风格,一种长处。这首诗仍以一种闲适平淡的心情写景抒情的。数天公务忙罢,乘夜返回拉萨,就是为了赶时间。作者暗示一种人民公仆为人民的精神内涵,而拉萨本身不是作者真正的“家”。那浑黑的宇宙之中的一丝亮光,也是美妙绝伦,令人神往的佳境。......
2023-08-09
观张绪伦的书法艺术,我感觉他的气质理念在显现,情感灵性在漫溢,既有冲动的激越,又有静谧的和谐,浓郁的书卷气之外,内在有种中国古典哲人的思想内涵是他的书法艺术的本质所在,字里行间给人以儒雅氤氲、潇洒醇酣、自然飘逸的审美感受,充分体现了当代文化人对我国书法艺术的那种深切独到的情绪波动,以及最大限度的个性张扬和理性放逐。张绪伦在书法艺术的创造中,注意从大自然中领略真谛。......
2023-08-09
尽管沧海桑田,手足之情难割难舍,它们是同一母体中的再生之物,有着亲情血缘的关系。这就是韩书力的宗教画,这就是韩书力对藏传佛教的一种心境,一种意识,一种思考。韩书力作为一个学者型的画家,他的哲学观点染有老庄的厚重色彩。韩书力的画无论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无论是工笔的,还是写意的;无论是重彩布画,还是浅淡水墨,都呈现着一种正气。......
2023-08-09
代之而来的是一个有着明显西藏地域特征、充满报国安民恋情、散发豪迈壮志胸怀、肩担行政要职、身处改革开放大潮诸多因素铸就的诗歌乐章,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今天不是个普通的日子,而是令人“动心扉”的重阳节。抒的是大情、壮情、豪迈之情,所以纵使马不停蹄,车不熄火,夜以继日地奔赴在“公门”路上,心情依然是明快、亮丽的和乐观豁达的。......
2023-08-09
从报上得知冯牧先生去世了,我心里非常难过。我青年时代读过不少冯牧的文章,从而仰慕这位当代文坛巨笔。1992年夏天,我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我的同乡好友雷达先生请来了当时任《中国作家》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的冯牧先生观看画展。那天第一个到展厅的便是冯牧先生,一位身体结实,白白胖胖,两眼有神的老人。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送给冯老一幅我非常珍爱的画《秋声》,以示他创作丰收、春华秋实。......
2023-08-09
洛扎县文艺宣传队的建立,对于全县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洛扎县18个乡、72个行政村都建起了业余文艺宣传队,农闲季节,村村有戏,庄庄欢腾,整个农村牧场都浸入在一片欣欣向荣的节日般的气氛中。所以洛扎县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犯罪率逐年下降,偷盗、赌博、封建迷信活动大大减少。边防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稳定,这与洛扎县业余文艺宣传队十多年来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分不开的。......
2023-08-09
你没有来得及歇息,便朝着久久盼望的那个目标——宗山走去。驾驶室的门开了,驾驶员喊道:江孜到了,那就是宗山。你这才意识到,真的要见到你久久向往的宗山了。宗山,这块从滚烫的地火中诞生的巨石,骨子里仍存有雄性的刚烈与倔强。你仰望着宗山,有意让秋雨散落洗濯你沉重的征尘,以一颗颗清泪,砸向脚下的山石与土地,和着先烈们的混合遗留物,一起祭奠这片既遥远又年轻的土地,祭奠山一般高耸的民族的灵魂与爱国精神。......
2023-08-09
一位樟木的朋友突然来访,给我带来了一束玉兰花。前一天就把那本书里的玉兰花瓣翻出重温旧梦,一整夜揣摩着这一去定会看到那个向往已久的玉兰林。碗大的玉兰花,成片成片地盛开怒放,花气袭人,清香漫野,惹人心醉,动人魂魄。于是急急忙忙地上车,风风火火地赶路,一路还不停地向驾驶员打听着有关玉兰花的所有状况与细节。强烈的玉兰梦醒之后,我便仔细地领略了樟木镇容。......
2023-08-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