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审美需要时间与空间-缺氧楼呓语:刘万年文学小品集

审美需要时间与空间-缺氧楼呓语:刘万年文学小品集

【摘要】:仅仅退几步是不行的,这就要往后退十年、数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让观者与这类作品和作者本人保持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时间差上,就会看得再清楚不过了。美的,时间就会将它高高举起;丑的、劣的,时间会将其无情地淘汰。但远在北京的艺术家却奇迹般地发现了他,他们看到的是一座山,不是一堆石;是一条河,不是一摊水。时间与空间是宇宙的基本规律,时空差的审美效应无疑也是一条美学基本规律。

稍有欣赏常识的人,都不会将双目紧贴在画面上看画,这是不难理解的事。因为生理上的局限:太近,我们什么都无法看清;看久了会感到头昏眼花,心中不快。这种生理上的条件反射效应可演变为一条历史社会的审美心理效应。当一幅作品完成之后,为进一步欣赏就需要向后退若干步,与画面保持一定的距离,整个画面的效果就会充分地显露出来。一幅不大的作品我们可以这样看,那么看一批画、看一类画及看画过这“一批”这“一类”画的画家该怎么看才合适呢?仅仅退几步是不行的,这就要往后退十年、数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让观者与这类作品和作者本人保持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时间差上,就会看得再清楚不过了。

例如,富丽辉煌的敦煌壁画,古朴原始的陕西农家门口的拴马柱,高贵典雅的宋朝宫廷绘画,当我们借助了长达千年之久的时间差审视它的时候,就会收到居高临下,纵览全局,承前启后,左右逢源的、特殊的、完美的深刻感觉效果。由于跨时代跨地域地经过时间过滤,陌生将变得熟悉,平淡会变得生动,普遍会变得特殊,寻常也能变得新奇。这些无穷的变化同时也调配着人的审视经验的无限跟进,使介于客体与人的意识间的完美程度,达到以往任何时候无法达到的最全面最完整,从而最丰富的审美程度,这就是时间差的过滤作用。

当印象派大师凡·高在贫病中创造世界艺术巨珍的时候,当齐白石老人在北京街头卖画谋生的时候,当乐曲之王舒伯特用一首著名曲子换来一盘烧牛排充饥的时候,当时的人们由于常常与其“擦肩而过”,无法认识这些巨子们在当时所创造的艺术价值会达到惊人的程度。所以说,法兰西南部阿尔的农民维也纳餐馆的厨师,北京城里的市民,因此而极其后悔和非常不幸。

人们可以借助过去的时间积累审美经验,从而认识过去的美,人们也可借助学问拓展知识来认识今天的美,就像借助望远镜发现新天体、借助显微镜发现微生物一样。

在我们这个文明国度中,有知识的文化人相应地多了一份复杂的心理,知识的杠杆有时会倾斜,甚至会倒置,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文人相轻”。人类整体难与时间抗衡,所以审美遇到人为的干扰,只有让时间来完成历史的鉴定。美的,时间就会将它高高举起;丑的、劣的,时间会将其无情地淘汰。时间可以剥掉一切伪装和诡辩,使整个物质与精神赤身裸体地站在它的面前。

时间的长河冲刷出美的伟岸,空间又将人的眼光带进新奇广阔的大海。眼前,我们觉得最时髦、最得意的东西,现象、作品、行为,到了异地人面前反被视为不可思议。我们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俯首皆是的,甚至于不好意思或没有意义的东西,在异地人看来又是那么新奇、古怪、惹人、稀罕。这种空间差为我们展示了更新鲜、更广阔的视野与认知。

前几年江苏出了个黄秋园,不但震动了中国画坛,也波及了海外的洋人,但近在眼前的苏北某地,人们却丝毫没有被震动,因为他们与黄先生耳鬓厮磨,熟视无睹,审美对象近到模糊视野的地步。他们看到的只是作为人的普通生活琐事,甚至于异样的不恭,他们站在水平面上未能感到瀑布的跌落。但远在北京的艺术家却奇迹般地发现了他,他们看到的是一座山,不是一堆石;是一条河,不是一摊水。他们看到了艺术而不是他的生活琐事。

近几年西北风吹进了繁华的都市,内地高墙深院中的艺术家往边远陌生的西藏和新疆跑,寻觅艺术灵感,寻找空间效应,已经证明空间差不仅限于艺术创作完成后的审美阶段,已潜入了艺术创作之前的构思阶段,这在人的认知上是一种进步。搞艺术的人已经懂得了这种大距离的重要性。当厌烦了繁华都市生活的艺术家从几平米的小空间来到高原旷野,从车水马龙的现代文明走向拉萨药王山前的原始摩崖石刻,这种异域的野性和宗教的神秘会在他们心中激起难以抑制的创作激情,唤起文化与生活积淀已久的某种共鸣与欲望。使之不能自已,艺术家的心灵之窗被开启,这种在创作前已注入了异感因素的艺术作品,本身带有更强烈的、更普遍的审美价值。

空间差的钥匙打开了我们的欣赏灵感,使我们更好地把握住了审美对象的分寸,出奇制胜地获取审美和艺术创造的成功。同时也审视了自身,发现优劣,扼制谬误,渐进善美。

时间与空间是宇宙的基本规律,时空差的审美效应无疑也是一条美学基本规律。

载1989年6月20日《西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