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法律进社区的特征与实践

法律进社区的特征与实践

【摘要】:政府主导是我国法制宣传教育进社区的重要特点,但并不意味着政府要直接组织完成法制宣传的每一项活动。在我国,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都是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其中,尤以领导干部、青少年、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作为重点。因此,法制宣传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

政府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政府负有法制宣传教育的责任。“一五”以来,我国的法制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监督、全社会参与”的宣传格局,政府是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施者、推动者,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政府负有将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告知公众的责任,实现和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并在政府设有专门的工作机构,负责计划的制定和落实。而在世界许多国家,虽没有专门负责法制宣传教育的政府机构,但有关部门也开展和本部门职能相关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第二,由政府主导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由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传统的人治观念根深蒂固,要实践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开展广泛、深入的法制宣传教育,才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全民法律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在我国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相对较晚,自身建设和管理都不够完善,影响了其社会职能的履行和作用的发挥,这也对法制宣传教育的政府主导性提出了要求。政府主导是我国法制宣传教育进社区的重要特点,但并不意味着政府要直接组织完成法制宣传的每一项活动。政府在法制宣传进社区中的主要工作在于:制定法制宣传教育的长期规划;组织实施、指导监督社区的法制宣传教育;建立健全法制宣传教育的检查监督机制等。

法制宣传教育的社会参与性。法制宣传教育的社会参与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制宣传对象,即受众的多样性。作为一种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活动,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众多,分布在各个社会阶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我国,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都是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其中,尤以领导干部、青少年、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作为重点。这些对象在自然状况、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对法律的认知程度、对法律的需求都各不相同。二是法制宣传主体的广泛性。在我国,承担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机构主要包括:党的宣传机关;法制宣传行政管理部门,即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负有法制宣传责任的新闻传播机构,包括所有的新闻媒体;负有法制宣传责任的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此外,还包括从事法制宣传活动的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

法制宣传对象的多样性。对法制宣传教育需求和接受的多样性,需要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针对不同对象群体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四五”普法以来,针对不同的对象,在对法律知识水平、法律意识水平、法律需求状况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加强分类指导的具体措施,实践证明是比较有效的。

法制宣传主体的广泛性。扩大了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为开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法制宣传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充分调动各种宣传主体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法制宣传工作中的作用;二是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的制定工作,加强对各种宣传主体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法制宣传教育的目的性。法制宣传的目的,是要通过对各种法制信息与观念的传播,教育广大群众树立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最终实现全社会法律素质的整体提高,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顺利实现。因此,法制宣传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这一根本目标,犹如一座金字塔又具有三个层次:塔基是受教育者个体法律素质的提高,体现在个体法律知识的增加、法律意识的培养以及合法的社会行为;第二个层次是全社会法律素质的提高,也就是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法律、崇尚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法治观念;第三个层次,也就是塔尖,在于法治成为社会活动的灵魂和主导力量,整个国家和社会在法治的轨道中运行,全面实现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个体法律素质的提高,是法制宣传教育的直接目的和效果所在,也是这个目标体系的基础。全社会法律素质的提高,是个体法律素质提高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少数宣传对象素质的提高,辐射到特定社会群体整体法律素质的提高,直至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只有社会公民作为一个整体的法律素质提高到一定水平,依据法律参与社会活动,参与国家各项事务的管理,才能最终实现法治社会的终极目标。法制宣传教育的目标体系,决定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实现目标;决定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必须脚踏实地,容不得任何形式主义和花架子;决定了法制宣传教育效果的实现必须循序渐进,不以全民法律素质的提高为基础,法治社会只能是空中楼阁。

法制宣传教育的公益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有义务运用各种资源,公开、免费向公众告知法律、法规和相应政策,社会公众接受法制宣传服务必须是无偿的。法制宣传教育作为一项社会事业,资金保障是法制宣传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在当前,我国的法制宣传教育经费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拨款。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中明确规定: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保证工作的有效运转。但在实践中,由于没有确定具体的经费标准,也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和地方财政情况差异较大,造成了法制宣传教育经费保障的不平衡,许多地方法制宣传经费严重不足。同时,在工作实践中,重视普法经费的争取,忽视其他资源的有效利用;重视部门内资源,忽视部门外资源;重视传统资源(书、报、刊)的挖掘,忽视现代传媒资源的利用都影响和制约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法制宣传事业的公益性要求:一是适当增加政府资金投入,使法制宣传教育落到实处。当前,迫切需要各地按照普法规划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研究提出法制宣传教育的经费标准。二是动员各类法制宣传教育主体增加法制宣传教育资源投入,既包括物力资源的投入,如项目活动经费、宣传设备的购置等;也包括人力资源的投入,如法制宣传队伍的培养、宣传网络的建立等;还包括无形资源,如公益类电视频道的占用、媒体的各类公益广告等。三是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可以通过吸收社会捐款、建立法制宣传教育基金、扶持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等措施,使社会力量成为法制宣传教育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的重要补充,推动法制宣传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效地利用市场资源也是解决法制宣传教育经费不足的有效途径之一。确定法制宣传的公益性并未否定法制宣传具体活动对社会资金的利用,因此可以考虑以项目运作的方式,引进市场运营方式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在这方面,可以参照与法制宣传教育性质相类似的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规定:“国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运行。”

新形势下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具有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观念,引导法治行为的作用,法制宣传教育进社区作为“法律六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区域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增强社区居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推进基层社会管理法治化的前提。如何深化法制宣传教育进社区工作,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治、遵循法治、弘扬法治的良好氛围,更好地服务和保障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