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法律进社区,对于增强居民的法律意识,解决群众关心的法律问题,更好地维护基层稳定,保护群众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基层法治环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对社区的治理模式应当实行政府行政治理与人民群众依法自治这两种形式并存。而社区法制建设正是加速这种放权、还权和法治化进程的最好组织形式,只有通过完善的法律进社区机制才能避免政府对社区滥用权力。......
2023-08-09
法律是陌生人世界的产物,社会对法律的需求和法律服务发展的层次,都依赖于由传统的熟人社会向流动的现代社会转化的程度。要让人知道有法律这回事,更要让人意识到办事靠法律,维权也要靠法律,一切都要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法律是自己合法权益的护身符和保护神。遇到纠纷或者争议时,心里能够清楚既不能提出超出法律范围的要求,更不能用非法的手段和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以非法对抗非法是绝不可取的行为方式。这种法律意识或法治观念在某种意义上比法律知识更重要,因为一个人如果缺乏法律知识,可以通过市场或公益性的法律援助寻求帮助,而如果缺乏法律意识或法治观念,就根本想不到要依法办事。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社区普法工作的深入,广大社区开始向开放社会转化,居民的视野逐渐扩大,权利意识逐渐树立,依法维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随之增强。自全面依法治国方略提出以来,我国在全社会开展普法教育的工作更进一步,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以往相比,人们的法律意识有很大的提高,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有了依法治理、依法办事的觉悟,人们的法制观念初步形成,但是与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人们的法律意识不够高,当自身的权益被侵害时,仍然有人要么置法律于不顾,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解决;要么选择屈服、忍气吞声。
(一)社区居民法律信仰有待提升
法律信仰是一个社会中,人们对法律和法治超越个人功利的信守与坚持。有法治信仰的人相信,法律是体现公平正义的权威性规则体系,是约束公共权力行为从而保护公民权利与自由的最可靠保障。相信法治是现实世界相对最优的政治治理模式,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繁荣之最有效的制度框架。在对待法律的态度上,有法律信仰的人对一项法律的信守不以其对自己是否有特定的好处为转移,只要该项法律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就应该恪守不渝。在遵守法律的行为选择上,有法律信仰的人会向自己周围的所有人提供合作性的行为选择,并期待着他人的合作。他们在面对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时能够果断地停住自己的脚步,不为眼前的超规则利益而越过法律的禁止线。而公平正义的法律规则一旦得到所有人的合作遵守,就能够最大化地发挥规则的作用,从而给所有的人带来非特定的最大化利益。法律信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神内核,建立法治国家,除了要有一套反映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制体系外,还要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内含的伦理价值的信仰,即社会公众对法律忠诚的信仰,对法律的高度认同感。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讲,“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法治”。居民对法律有高度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才能够促进对法律的学习,提高居民对法律的需求。
(二)社区居民的法律知识有待普及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形成的基础。预先确定的、广为公布的、也为众所周知的法律规则是法治的一个核心要件,法治就是要用这套规则来约束人们,尤其是公共权力的行为,从而更好地保护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一个欲图秩序良善的社会,对于法律知识的普及学习是当务之急要做的工作。掌握了法律知识才能够形成理性的法律意识。在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中,人们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多少,影响着对自己权利的维护,又影响着对违法行为的预防与制止。城市社区居民对法律知识的不熟悉,造成不能够正确的维护权利,不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解决纠纷。然而,目前还有很多法律不为人们所知,或者人们对它知之甚少,以至于无意之中违背有关的法律规定,造成“无犯意的违法”。由此可见,如果社区居民对于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知之甚少,那么在发生房产、物业、离婚等纠纷的时候,就不清楚自己拥有的权利,就会导致纠纷难以解决。
(三)社区居民运用法律维权的能力有待提高
社会中的人们尽管对具体的行为或事情是否公平正义会有很不相同的判断,但他们心中依然会有一些关于公平正义的共识,比如人人都认为公平正义是好的,是值得追求的社会价值,也认为基于双方同意的契约应该得到履行,不得侵犯他人有权利占有的财产,孤弱者应该得到帮助,等等。这种公平正义的信念是法律规则得到有效遵守的心理基础,也是激励着人们探寻更好规则的精神动力。有了这种信念,那些公平正义的法律规则一经发现或者制定颁布,就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和遵守;有了这种信念,在那些暂时没有法律规则的领域,人们的行为也会受到这种信念的引导而变得理性自制。在社区,大部分的人不清楚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选择怎样的法律解决方式,仅有很少的居民清楚地知道如何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说明社区大部分居民还未形成运用法律维护权益的意识;遇到纠纷时,也很少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居民很少寻求相关部门的帮助,往往选择自己解决,有时候起不到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效果。总体上看,人们运用法律的能力较弱,没有采用正确合法的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甚至对不合法的行为表示无奈和妥协。因此,法律进社区非常必要,以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
有关法律进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文章
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法律进社区,对于增强居民的法律意识,解决群众关心的法律问题,更好地维护基层稳定,保护群众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基层法治环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对社区的治理模式应当实行政府行政治理与人民群众依法自治这两种形式并存。而社区法制建设正是加速这种放权、还权和法治化进程的最好组织形式,只有通过完善的法律进社区机制才能避免政府对社区滥用权力。......
2023-08-09
法官进社区是能动司法理念的生动实践,可以有效预防和调处矛盾纠纷,避免群体性事件和重大矛盾激化案件的发生。为此,有效地保障公民的裁判请求权应当成为司法活动的基本目标,国家有必要采取加大法律援助力度、重视公益诉讼、扩大案件受理范围、强化法官诉讼指挥权和释明权等措施,深化司法改革,促进社会正义,以确保公民......
2023-08-09
律师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沃土,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律师在法律进社区这项工作中责无旁贷,也将大有可为。但目前,律师进社区还面临一些问题和困境。律师进社区普遍采取的做法是由社区提供工作场所,律师事务所派出律师定时、定点服务。而律师进社区工作具有显著的社会性、公益性、长期性的特征,目前律师在社区的法律服务工作也以无偿服务为主。......
2023-08-09
一个社区的品位、形象,现代社区居民必须通过学习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必须具备在变化的环境中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社区法治教育发展的功能。法治教育对促进社区居民素质的提高、对促进社区风气的转变是极为重要的。社区既要依靠社区的学校、幼儿园、图书馆等途径进行文化灌输,更要注重通过社区的良好风气、文化传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社区教育是社区建设永续发展的续航力。终身学习的组织功能。......
2023-08-09
弱势群体权益保障就是法律进社区社会保障功能的表现之一。法律进社区社会保障功能的发挥,对整个社区乃至整个社会而言,起到“减震器”和“解压阀”的作用,对保持整个城市社会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律进社区保障功能的完善与落实对于社会有序、稳定和协调发展,增进社会福利至关重要。......
2023-08-09
上海市的社区听证会,除按照《试行办法》的规定与程序组织开展外,听证会的议题也越来越广泛。莱茵居民区党总支在日常工作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组织召开了由养狗户和部分居民代表参加的听证会。莱茵居民区党总支在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摸底、掌握基本情况后,牵头召开了由业委会、物业公司、居委会代表参加的几次听证会,并请来消防、交警部门人员实地指导论证。......
2023-07-30
在我国,社区正在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党和政府联系居民群众桥梁和纽带的终端。社区发展作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所关注的焦点。这表明,现代城市正在由单一社区向多元化社区转变,对社区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定数量的社区人口是构成社区的首要因素。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是社区产生、存在的前提。社区是具有多重功能的地域......
2023-08-09
一些国家和地区采取制定单行的法规和条例来调整与社区矫正相关的一些法律关系。社区矫正管理的差别性。社区矫正措施的强制性。多数国家社区矫正的执行是由专业人员和志愿人员两部分组成。绝大多数国家社区矫正的专业人员属于政府雇员。聘请志愿人员是国外社区矫正工作的一个重要特......
2023-07-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