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周先生墓志铭:记载了少司马绵贞的丰功伟绩[1]

周先生墓志铭:记载了少司马绵贞的丰功伟绩[1]

【摘要】:周绵贞先生适出都,敭历[4]外藩。戎马[15]鸟兽之将至也,必先有谗说殄行,与圣贤交捽于内,而后异类乘之。士君子不幸生值其间,不能稿首与申屠[20]仝行,又不能掩口勒金人之铭[21],则其见及宜耳。乾隆《海澄县志》卷廿三“艺文志·志铭”此文题目作“中宪大夫巡抚应天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赠兵部右侍郎绵贞周先生墓志铭”。[14]乃起:乾隆《海澄县志》本作“乃发”。[16]徐兆魁:见前注。[19]魏、崔:当指魏忠贤、崔呈秀。

黄道周

兰香自烧,膏明自焚,岂其然乎!自有三案[2]以来,朝家诸贤,舌焦齿敝[3]。周绵贞先生适出都,敭历[4]外藩。未尝执杓柄与哆侈[5]角,而三案负绌者必欲杀之,以为是谠论[6]之主。且当二魏[7]时,公从通州入为太仆。未数月,仗钺开府南中,尝草疏有所发抒,曰“非吾职”,亦焚去。而附二魏者又必杀之,以为是必不与我者。呜呼!使公行仁义而多冰棱,蹈忠信而有嶷角,危逊不择,为玉碌碌,世或比之苌弘、阳处父则亦已矣[8],而公固醇然大儒长者。

呜呼!公之行,今已著于天下矣。圣天子之旌表宠异,亦行且备矣。而后之人恐犹未知公之所以死,与世之所以死公者。公之初为御史也,东林议初起。公疏言东林之学,始于杨时[9],今欲借道学以攻杨时,借杨时以攻顾宪成、罗汝芳[10],皆非是。于是,诋道学者愈沸,公自是亦不复言东林也。既罢巡漕,出参粤西,以敦颐所治南安、九渊所治荆门者[11],治粤西。了不知其为御史时,浮沉八九年,乃备兵通州,召入为太仆。时诸名贤皆在京师,各治职不数往来。邹南皋[12]总宪创首善书院,每月一再会,以道佐官。兵科朱童蒙[13]特疏纠之,于是攻道学者又起。及明年,公为中丞治苏州,而童蒙先出为属吏。疑公为己来也,又有所毙漕卒。公将劾之,遂潜入都,与诸失职者相要和,而党祸乃起[14]矣。呜呼!戎马[15]鸟兽之将至也,必先有谗说殄行,与圣贤交捽于内,而后异类乘之。盖自先世如此矣,徐兆魁、姚宗文、刘国缙之徒[16],先诋东林,而后外丑至,外丑[17]至而徐、姚无所居其功,朱童蒙、李鲁生、李蕃之徒先诋首善[18],而后魏、崔[19]至,魏、崔至而朱、李无所呈其能。士君子不幸生值其间,不能稿首与申屠[20]仝行,又不能掩口勒金人之铭[21],则其见及宜耳。

公就逮至涿州,家人归,贻余书曰:“人生如干将莫邪。必有一缺。仆于诸贤中最为驽钝矣,而祸败若此,公其慎之。”余念此,未尝不挥涕也,然不敢以此废学问之事。呜呼!道之将行也,以长孺之戆,居易之率[22],不见诛于其主。道之将废也,萧望之之信,王嘉之慎[23],不能保其身,而荧捷者以咫尺祸,蹶动相笑也。方公之入为太仆,予已为庶常[24],无僦租,借一榻从公厅旁卧。公数约余过首善,余数谢不敢也。及孙宗伯至,数谈三案事,余亦微有异同,然公不以是,谓余不学。余见公之言动、居处、饮食、进退过于今之显贵人、有道者远矣。而卒以谗死,死后乃白。夫所谓以身殉道,以道殉身者,非乎?

公讳起元,字仲先,三十领解成进士,初为浮梁令,调南昌,考选为巡漕御史。时方德清[25]以中旨起少宰,公特疏纠之。嗣后,中旨与三案共闹,或谓公发踪。及公在吴门,绳顾昆山[26],昆山与李实比而倾公,然皆不足以杀公,所杀公者,道学耳。公为道学,以君实、稚圭[27]自任,所在处有实政,不为世之无非刺者,而又无馁馅巾袴之习。

今天子元年,与赠荫、祭葬、特祠于乡。乡里闻之,雨者为之霁,旱者为之雨。榇归且葬,以长子彦陞殁,未克葬。后又数年,次子彦基、彦奎乃襄厥事[28],为之铭曰:夫子之淳兮,不为矛以樽。夫子之庄兮,不艾人以自芳兮[29]。夫子之虚兮,退与道居兮。夫子之宽兮,盘以桓兮。夫子之达兮,勤而不伐兮。夫子之善兮,莫胜说兮。莫之敢撄,日食月兮。衮兮钺兮,兰春蕙秋,允不竭兮。

【校注】

[1]原刻本为此题。乾隆《海澄县志》卷廿三“艺文志·志铭”此文题目作“中宪大夫巡抚应天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赠兵部右侍郎绵贞周先生墓志铭”。今以原刻本为底本,与乾隆《海澄县志》本、《黄漳浦文集》本互校。

[2]三案:指明万历末年,皇太子查处谋杀事件的“梃击案”、其后光宗皇帝服药而死的“红丸案”,以及后来为熹宗皇帝完成就位仪式的“移宫案”。

[3]舌焦齿敝:乾隆《海澄县志》本作“唇焦舌敝”。

[4]敭历:原刻本、乾隆《海澄县志》均作“剔历”。今依《黄漳浦文集》本改正。它指的是仕宦所经历。出自《三国志·魏志·管宁传》:“优贤敭历,垂声千载。”

[5]哆侈:口大张貌。语出《诗经·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

[6]谠论:指正直之言。

[7]二魏:当是指宦官魏忠贤,和南京礼部尚书魏广微。魏广微,字显伯,号道冲,河南南乐人,万历进士,选庶吉士,迁南京礼部右侍郎。天启初以同乡同姓依附魏忠贤,迫害异己,被称作“外魏公”。

[8]苌弘:东周时期资州人。后人以其“苌弘化碧”的故事,以喻忠诚正义。  阳处父:春秋时期晋国的能臣。

[9]杨时:见前注。

[10]顾宪成:原刻本作“顾成宪”。  罗汝芳:见前注。

[11]北宋周敦颐南宋陆九渊两人都是理学名家,周敦颐初任南安军司理参军,辄施仁政。南宋陆九渊出知荆门军时,政绩显著,社会风气大变。

[12]邹南皋:即邹元标,见前注。

[13]朱童蒙:见前注。

[14]乃起:乾隆《海澄县志》本作“乃发”。

[15]原刻本无“戎马”二字,今依乾隆《海澄县志》本。

[16]徐兆魁:见前注。  姚宗文:浙江慈溪人,万历进士,由庶吉士授户科给事中,天启时依附魏忠贤,擢升都御史,官至吏部给事中。崇祯初,魏党败,被弹劾罢官。  刘国缙:见前注。

[17]此两处“外丑”,原刻本与《黄漳浦文集》皆空两格,今据乾隆《海澄县志》本补文。

[18]李鲁生:山东沾化人,明万历进士,历官兵部右给事中。天启初,投靠魏忠贤,列“十孩儿”之一,寻转左给事中,晋太仆寺少卿。顺治元年,受招抚,名入《明史·贰臣传》。  李蕃:山东日照人,万历进士,自幼放荡不羁。后依附魏忠贤,做了魏的干孙子。天启时任御史。后死于非命。

[19]魏、崔:当指魏忠贤、崔呈秀。崔呈秀,蓟州人,万历进士,因投靠魏忠贤,乞为养子,官至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势倾朝野,是阉党“五虎”之首。

[20]申屠:即申屠嘉,汉代都尉。文帝时拜丞相。为人廉直,不受私托。

[21]掩口勒金人之铭:即慎言之意。典出汉刘向《说苑·敬慎》。

[22]长孺:即西汉名臣汲黯,字长孺,《史记·汲郑列传》载其“黯好直谏,守节死义”。  居易:即白居易,字乐天,唐宪宗时任左拾遗,常常直接上书言事,都得到采纳。

[23]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汉元帝时以前将军光禄勋领尚书事,辅佐朝政。后遭宦官诬告下狱,愤而自杀。  王嘉:字公仲,平陵人,汉哀帝时为丞相,封新甫侯。元寿元年(前2),忤旨下狱,绝粒呕血而死。

[24]庶常:亦称庶吉士,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

[25]方德清:即方从哲,见前注。其为湖州德清人,明朝末年的内阁首辅。此以其地望称之,以示尊重。

[26]顾昆山:即顾秉谦,南直隶昆山人,魏忠贤党羽。见前注。

[27]君实、稚圭:即宋代的司马光和南朝齐的孔稚珪,他们都有文望,为官又有政绩。

[28]乾隆《海澄县志》本此段由“乡里闻之”至“乃襄厥事”皆删弃,以“榇归后数年”代之。原刻本与《黄漳浦集》本同。榇,原刻本作“襯”。

[29]此句原刻本为“不艾人以芳”,今据乾隆《海澄县志》本及《黄漳浦文集》本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