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新学习系统:探索主动学习引领的教学变革

新学习系统:探索主动学习引领的教学变革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容易产生歧义。任何学科都有其对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共性贡献与个性贡献。学科的育人价值主要在于对特定核心素养的贡献,这是需要不断明晰化的过程。我国目前正在规划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明确提出要以核心素养为主导。跨学科主题可密切联系国际及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或重大事件。

为应对全球化、信息时代与科技发展等挑战,各国或地区结合自身经济、社会教育发展需求,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核心素养。这些素养需通过多层次的复杂教育系统最终落实到实践中。我国基础教育正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这也是一个全球性的教育趋势。

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21世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即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欧盟2005年发表的《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架构》中也正式提出了八大核心素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1世纪之交开展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项目研究,将核心素养体系概括为“人与工具”“人与自我”和“人与社会”三个方面。多数国家强调的核心素养都涉及学会学习、自主发展、信息技术素养、团队合作等方面[8]

(一)核心素养与课程建设

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发展与完善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基础性素养,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不能说成是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容易产生歧义。核心素养指向人本身,唯有人,才可以用素质与涵养——素养——及其程度或水平来衡量。核心素养不能衡量或修饰学科。学科可以达成某些核心素养,但它不等于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素养,任何核心素养都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可以完成的。任何学科都有其对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共性贡献与个性贡献。学科的育人价值主要在于对特定核心素养的贡献,这是需要不断明晰化的过程。只有明晰本学科在特定核心素养形成和提升上的教育意义,揭示学科与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才能发现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9]

多国研究显示,课程、教学与评价三者均需围绕核心素养进行整体设计,具体包括要选用真实情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依托多样化的测评,引导和推进2l世纪素养教育。

1.核心素养需融入学科课程

由于目前国际上多数国家或地区的现有课程方案是以学科课程为主,因此它们都尝试将其提出的21世纪素养框架融入到各学段、各学科的课程目标中,以形成指向同一素养框架的课程目标体系,从而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加拿大的大西洋区将一系列的21世纪素养作为其毕业生必要的学习成绩,将这些素养分别融入到1年级至12年级的课程目标中,最终构建出了一套大西洋区的课程学习目标框架。在这一框架的指导下,学生可在各年级不同主题的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形成相应的技能素养。如在数学、语言艺术科学课程的相关内容主题中都涉及对沟通能力的培养。此外,澳大利亚课程、评估与报告管理局在其报告中提到,澳大利亚在规划其国家课程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七项通用能力,并发布了一系列课程文件,将这些通用能力融入其各学科课程中。同样,英国在其国家课程的各个学段中,要求学生学习、实践、发展并提升一系列技能。这些技能中,有些是和学科主题高度相关的(如艺术绘画和设计),也有些是在多个学科主题中都有涉及的(如在科学、历史等学科中都需要有相应的探究技能)。此外,还有一些技能是跨学科的,如交流、创造性思维等,而这些跨学科的技能也都被融入到其国家课程的各个学科中。

上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反映出一个共同的趋势,即无论这些素养与已有学科主题的关联度如何,通过课程改革从整体上规划对学生2l世纪素养的培养,并不意味着要针对这些素养重新设计出全新的课程,而是要明确这些素养与已有学科课程之间的对应与关联,从各学段、多学科指向同一项或同样的几项素养,从而实现核心素养与已有课程体系的融合。我国目前正在规划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明确提出要以核心素养为主导。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提出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同时还要根据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从整体规划上明确这些素养是怎样在各学段、各学科中得到体现与融合的。[10]

2.核心素养需指向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跨学科内容主题

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是仅仅为了让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出色,而是为了帮助他们在走出校园后可以生活得更好,即培养学生形成伴随其一生的能力,这是提出21世纪素养的根本所在。因此,这些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学习并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而不仅仅是聚焦于单一的某个学科主题内容中。这需要在课程内容选取和设计时,既要有某一学科的视角,又要积累跨学科的经验,即需要开展有效的跨学科内容主题的学习。这种学习也为学生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时,成为能够与他人合作、进行多领域协作的新型人才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和经验积累。因此,结合真实生活情境、尝试选取并构建跨学科的内容主题进行课程设计,已逐渐成为各经济体的普遍策略之一。

跨学科主题可密切联系国际及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或重大事件。21世纪核心素养很大程度是为了应对全球化、信息时代与科技发展等挑战,各国或地区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需求而提出的。而应对这些挑战和需求,往往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可围绕国际及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或重大事件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为学生带来跨学科的学业体验,进而承载更加多样的素养教育功能。基于STEM(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课程为学生在学校内学习相关学科领域内容时,创造了跨学科的学习机会和体验。以美国为例,其教育部门成立了STEM教育委员会并于2013年公布了其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五年联邦规划,从联邦政府层面大力引导并推行STEM教育。新兴的创新与创业教育正在逐步得到关注。我国国务院也于2015年6月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将“创新”与“创造”放在国家战略的层面来推动[11]。由此,也引发了基础教育领域创客教育的大爆发,许多学校和校外机构都纷纷设置了创客课程,开设创客空间,为学生获取创新与创业的相关学习经历与体验提供了机会。

3.核心素养需要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

在推进21世纪素养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不论是试图将核心素养融入学校已有学科课程中,还是选取适当的跨学科内容展开学习,都需要提供与之相匹配的课程资源。而在众多课程资源中,教材是实施和推进面向21世纪素养课程的重要载体。例如,我国台湾地区为更好地推进2016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已开始以新的课程纲要为指导开发新的教材,并提出:除了知识内容的学习之外,教材应更强调学习历程及学习表现;教材内容需提供高层次认知思考能力之学习素材,让学生习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之能;教学素材之选用须具启发性与创造性,提供学生观察、探索、讨论与创作等实作及展示的学习机会。除教材、阐明课程标准与21世纪素养之间关系的分析报告外,研发一系列相关的课程资源,也是有效推进面向21世纪素养的重要保障。例如,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已在课程与教学、学习环境、教育技术等方面展开了系列研究,总结和发布了一系列的成果,为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家长、社区甚至包括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指南。此外,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师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到和核心素养相关的课程资源,如基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的Coursera平台上就提供了墨尔本大学的一门“面向2l世纪技能的评估与教学”课程。

(二)核心素养与教学关系

当前的学科教学,伴随着21世纪素养融入到原有学科课程,并基于真实生活情景中选取跨学科主题、与学科课程内容一起共同支撑21世纪素养的培养,学与教的方式也需随之发生变革。21世纪素养的提出及相应的课程改革,共同引导着教学趋向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设计并开展基于问题或基于项目的学习。[12]

1.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兴趣及已有经验,促进其主动学习

受“学生是如何学习的”等一些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意识到有意义的学习,尤其是面向21世纪素养的学习,需激发学生原有理解和日常生活经验,开展主动学习。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也显示,不同学生在建构其自身21世纪素养的过程中,可能会具有不同的素养特长或发展潜力,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有助于达成不同学生需求的。

2.设计并开展基于问题或基于项目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与学的方式,它能让学习者开展一项研究、整合理论与实践、并将知识与技能应用于解决一个可界定的问题之中,最终形成可见的解决方案。基于项目的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方式,它要求学习者完成一项预期的产品,从而激发学习者主动学习,并引导其运用高层次思维能力。这两种教学方式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为了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项目)而展开,它们都重视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或项目实施过程中学习和应用核心概念。由于其内涵中所具有的共性,以及其名称的三个单词首字母都是P、B、L,所以也一起被称为PBLs。PBLs的相关研究表明:当学生有机会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真实问题、需要持续投入时间与精力展开合作以完成一个项目时,学生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