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基于主动学习的教学变革:课堂教学焕发新面貌

基于主动学习的教学变革:课堂教学焕发新面貌

【摘要】:接着,周军让学生试着拟订新的教室规则,学生们又是非常自如地完成了任务。周军面对的这批初中生,原有学习基础相当薄弱,按以往几年的统计,他们中将有一半以上中考后不能进入普通高中学习。但周军老师侧重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教学方式,让听课的老师和专家感受到全体学生另一种成绩的提高。

经过两年的磨砺,学校教师逐渐明晰了在生源不可变的情况下,唯有改变自己和自己的教学方式才是成就师生发展的唯一出路。在从“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的蜕变过程中体会到“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深刻含义,改变了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课堂教学跟原来相比发生了三个维度的转变:

(一)在教学立足点上,改变了教师的思维方式

以前,教师关注如何把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千方百计让学生学会考出,而不管学生的需要、情感、兴趣,忽视了学生个体主动、生动、全面的发展。现在,教师着重关注的是以生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尽量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实现了从以书为本向以生为本的转变。

✿案例7-2

俞霞老师的教学随笔

俞霞老师通过两年的研究,体会到教师教学一定要根据学生学情展开,应该“该讲的大胆讲,不该讲的坚决不讲”,把教学用在刀刃上,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上,要做到:

——“三不”:凡能由学生读懂的内容教师不应讲;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提;凡能由学生解答的问题教师不应答。

——“三不教”:学生自己看书能懂的,不教;看书不懂但通过思考能弄懂的,不教;思考之后也不懂但学生间通过讨论能懂的,也不教。

做到了“三讲三不讲”:即,学生已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教师集中力量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易混、易错、易漏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学生解决不了的。

教学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思维方式的转变,学校教师意识到只有转变自己才能转变学生,焕发出新的精神面貌和新的工作热情,逐渐跻身于省、市、区名师队伍的行列,专业化素质不断提升。2013学年,学校获47项科研成果,增量明显;2014学年,学校获科研成绩突出,被评为江干区教科研优秀学校。2015学年学校在教科研方面继续稳步发展,被评为杭州市教科研先进集体,见表7-2、表7-3:

表7-2 2011—2014学年科研考核情况

(续表)

表7-3 2015—2017学年科研考核情况

(二)在教学目标上,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

以往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配合”的师生合作模式,学生是配角;如今,在日常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从学习体验、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等方面综合开展学习指导,时时进行学习指导,允许学生质疑,甚至鼓励他们“异想天开”,并及时诊断进行针对性指导,使学生摆脱原有禁锢,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新发现、新设想。

✿案例7-3

杨晓峰老师执教《What does he look like》教学片段

杨晓峰老师在教学《What does he look like》时,发现学生在学习导学卡上“你还想知道哪些外貌描叙的说法呢?”这一环节时,很想知道“秃头”“麻子”这些描述人物外貌的单词,尽管这些词汇不是本课要落实的任务,杨老师还是告诉了学生,基于主动的需要学生掌握起来就容易了。

而且,学校教师已能把常态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课堂教学”转向“课堂学习”与“课堂指导”上,把“课堂学习”移到前面来,承担“课堂指导”的责任,寻求一种“自主学习”的课堂形态,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获取知识的能力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原先,学校教师以知识的传授为教学目的,一心想学生考高分。现在,学校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能力上,实现了由“知识目标”到“能力目标”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环境的能力。

✿案例7-4

周军老师执教《Don't eat in class》教学片段

在教学初一《Don't eat in class》一文时,周军老师给学生看了一段周星驰喜剧电影《逃学威龙》,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在题纸上写出“他们违反了哪些规则?”短短几十秒钟的视频,学生从中找出了No smoking(禁止吸烟)、Don't sit on your desk(不要坐在课桌上)等十几项被剧中人破坏的规则。接着,周军让学生试着拟订新的教室规则,学生们又是非常自如地完成了任务。

观念的转变,势必引起教学行为的改变。周军面对的这批初中生,原有学习基础相当薄弱,按以往几年的统计,他们中将有一半以上中考后不能进入普通高中学习。但周军老师侧重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教学方式,让听课的老师和专家感受到全体学生另一种成绩的提高。

(三)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师增强了资源意识

以前,教师注重按课程标准、教材预设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如今教师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独立思考。具体表现在:

1.教师弹性预设内容,创造课堂动态生成的“土壤”

教师备课的时候注重设置一定的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注重把自己定位于做生成信息的鉴别者、重组者、促进者,注重创设动态生成的“土壤”,让师生、生生在充满生成的课堂中交往,让课堂成为一个多层次的信息交往系统,帮助学生逾越知识道路上一个又一个的障碍。

✿案例7-5

孙军老师指导《余角与补角》教学片段

在教学《余角和补角》时,孙军将原先教学过程中的单向交往变成双向平等的交往,使课堂充满活力。孙老师鼓励学生小结这堂课的主要知识点,谈谈关键、易错和最有启发的地方,学生不仅自行小结,还提出了很有意思的问题。其中有学生说:当一个角为0°时,它的补角是180°。学生纷纷质疑,因为180°是一个平角,平角不需要补角,怎么会有补角呢?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对概念加深理解,学生这才明确当讨论一个角的补角和余角的时候,这个角一般限定在大于0°小于180°的范围内。

围绕着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学生激烈讨论,使课堂学习变得更广阔、更丰富,深化了课前预设。

2.教师善待课堂“杂音”,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经过真正的主动积极的思维,那么,课堂所呈现出的一种流畅有序的平衡局面,充其量只是一种惰性的平衡,一种低层次的和谐。正如《中国教学实验百年反思与构建》中所说:“在自由对话的平台上,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一个声音’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众声的喧哗’;传统的‘标准答案’的信仰发生动摇,多元化和多元价值观成为主题;传统的‘教师中心’走向边缘,学生主体使‘众神狂欢’成为可能。”

以前,课堂“杂音”是教师最讨厌的。但现在,我校课堂经常会出现“杂音”。没有“杂音”,教师还要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探究讨论,使学习主体思维由“和谐”到“冲突”。两年来,我校教师深深体会到“杂音”是量变到质变的反应,表面看学生的思维似乎受阻,实际一旦突破就会出现高层次的认知境界。

3.教师注重留下空白,构建课堂动态生成的“精彩”

教学是艺术,需要留白。本课题实施以来,我校老师越来越意识到“留白”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了。教师“留白”意味着学生有自主的空间,意味着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案例7-6

董渔老师执教《圆柱的认识》教学片段

为了让学生掌握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他提供了一张白纸,让学生回家制作圆柱体。由于没有数据,学生就必须通过看书来掌握圆柱体底面、高以及底面和侧面的联系。即使有的学生不成功,也能感悟到失败的原因在哪里。课堂上,教师再通过生生互动,观察、想象、操作、讨论,进一步完善学生对圆柱体的基本特点以及各部分关系的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填充空白,适当延伸、拓展、迁移、填补,甚至“重建意象”,都使学生初步拥有了探索的钥匙,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

课题实施以来,学校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精神面貌和新的工作热情,逐渐跻身于区、市、省名师队伍的行列,专业化素质不断提升。2015学年,学校获47项科研成果,增量明显;2016学年,学校获得的科研成果继续增加,成绩突出,被评为江干区教科研优秀学校。见表7-4:

表7-4 学校近年科研考核情况

从表7-4可以看出,学校的科研档次提升了,原来以三等奖居多,现在一、二等奖增多了;原来论文及课题基本局限于区级,现在有6个区级、5个市级、4个省级课题。老师们还积极开展校级小课题研究,参加业务竞赛,在区、市、省级的业务竞赛中获奖的数量、质量大幅度提高。2011年浙江省“教改之星”评比,学校陈燕群老师还获得了金奖。2015年度至2017年度在教科研论文和课题数量方面我们一直保持着稳定的数量,但是质量明显上升,科研方面获得市级以上的奖项明显增多,并多次获得省级科研方面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