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基于学段特点的引导策略-新学习系统

基于学段特点的引导策略-新学习系统

【摘要】:难度一旦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升。(二)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同学段学生的引导策略每个学段孩子的能力不尽相同。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发现的信息,并随时进行评价。

不同学段的学生,年龄不一样,接受能力不一样,因此教师采取的引导方式也应该不尽相同。通常教师会采用从扶到放、由易到难、从直观到抽象的方式过渡并展开教学。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同学段学生的引导策略

一、二年级的学生好问,对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极大的好奇心,往往从课题开始就会生发各种各样的问题,在阅读中又能产生各种各样有趣的问题,有些纯粹是自己想知道的,不涉及教学的重点难点,所以他们上课时会比较关注。因此老师会在每课引导任务单中设计不同的任务。

✿案例5-5

小学低年级内容概括助学单

“读了课题,你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不明白的是______________。”“读了两遍课文,我感受到______________,我不理解的字或词是______________,我将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这样的预习看似比较刻板,却完全站在了低年级学生的角度,既有对学生自行阅读的肯定,也有学生阅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学习后豁然开朗,这种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三、四年级的学生,基于年龄与年段特点,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表达不完整,考虑不全面,教师要给予合适方法的支撑。以概括主要内容为例,语文老师常用的方法为:填充法、提拎关键词……难度一旦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升。

✿案例5-6

四年级上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2岁那年,( )离开家乡到( ),耳闻目睹了( )和( ),深刻感受到了( )。

✿案例5-7

四年级上语文《小木偶的故事》

四年级上课文《小木偶的故事》内容较长,却有特点,可以利用人物来进行概括,因此笔者以人物作为关键词:老木匠、小木偶、小红狐、警服熊、小兔子、老婆婆、小女巫,学生明确了人物线索后,概括内容就不会觉得无从下手;教师也可以提拎重点词作为概括理解的关键。

除了上面两个案例中的处理方法之外,画图的方式也比较直观,降低了难度,中年级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往往用这样的理解方式,学生的正确率高,也喜欢去做。四年级上课文《爬山虎的脚》就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进行理解。

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也有所提高。需要学生会进行适当的概括,具备把课文读薄,同时又能把课文的内涵读厚,外延读宽的本领。用表格帮助他们理解,提拎极少的文字,既概括方便,又条理清晰,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案例5-8

五年级下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讲述的是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它的演化过程复杂,写得特别具体,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任务单,希望学生能用表格,用比较简练的文字加以说明,从而理清文章的脉络和线索。从完成的情况来看,学生善于根据提示进行有效的关键语句的提拎和概括,方法比较简练;从内容的梳理情况来看,思路更为清晰;从老师的评讲情况来看,授课也更有抓手。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同学段学生的引导策略

每个学段孩子的能力不尽相同。低年级孩子更易直观、感性地了解一些事物,中段的孩子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而高段的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自行尝试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解决问题。因此各学段的引导方式也应该是不尽相同的。

1.低段:引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

教学时,老师应充分利用身边丰富的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案例5-9

三年级下数学《求“平均数”》

将书中的主题图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课前组织学生开展收集矿泉水瓶的活动,并将本组收集的数据以简洁的方式记录下来。上课时以统计图的形式出示某组同学收集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

这种方法在二、三年级的学生中就可以进行尝试。因为鼓励每个学生自己发现、收集数学信息,使得他们热情高涨,上起课来也更主动积极。

2.中段: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筛选问题

当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的问题放在学生面前时,中年级的学生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发现的信息,并随时进行评价。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评价,自己能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案例5-10

三年级下数学《求“平均数”》

1.说说从情境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谁收集的最多?谁收集的最少?他们一共收集多少个?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等等)?

2.分析讨论哪个问题提得最好,最终确定“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为要研究的问题。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新的数学问题,有的可能提出原来学习过的数学问题,此时教师不要轻易给予否定,可以让学生马上解决;对提出的正确问题,以板书的形式呈现,以突出重点,最后选择例题进行研究。

3.高段: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策略

小学高年级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主动探索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组内组间交流意见,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还应该在课堂中留有大块的时间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在学生完成后,适时组织交流。特别注意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案例5-11

五年级下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到底哪个是对的呢?你能用手中的材料来说服对方吗?(学生有的研究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有的研究格子图,有的在捉摸……)

生1:我研究活动的平行四边形,它的边长是不变的,只要我不断地拉动它,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在不断地变化。所以用边×边求面积的方法,我认为是不对的。(听了同学1的话,其他同学也跟着一起拉动平行四边形,发现确实在变化。)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说法吗?(“同意”)

师:(补充)这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告诉我们,不断地拉动,它的边长没有变,但是面积在变化,那么拉到什么时候,还是可以用边×边求解呢?

生1:(思索了片刻)当它变成长方形时,可以用边×边,也就是长×宽。

师:同学研究很到位,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学有没有什么发现?

生2:我发现格子中这三个图的边都是相同的,但可以通过数格子知道它们的面积是不相等的,所以我也认为用边×边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对的。

生3:我研究的和他们不同,我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平移到另一边,就变成了长方形,我觉得底×高是正确的。

师:这位同学说的,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你觉得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变成长方形呢?请你也试一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习兴趣的养成,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讨论交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先解决了什么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方法打下基础。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