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界定对于复习课,人们常有一种误解,认为复习课就是知识技能的再现,这显然是不全面的。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具体的,是具体情形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目的是教育者的主观愿望,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是一种理想、方向和指针,它的实现是不可预期的、漫长的,它必须通过教学目标这一载体驶入它的航向。[4]根据我国现行教育方针和复习教学的特征,复习课的目的可以归纳为:第一,科学化。......
2023-11-23
两卡作为新学习系统的载体,以问题为先导,通过赋予学生权力和责任,凸显学生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师助、生助和自助,辅以帮助、点拨和指导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两卡在新授课中的应用
学生的提问习惯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想不想,二是敢不敢,三是能不能。“想不想”“敢不敢”受制于心理因素,即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情绪体验及由此产生的学习意愿,而“能不能”主要受制于认知因素,即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智力水平。
1.运用问题卡激发学生问题动机
有趣的教学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兴趣就会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问题。问题卡可以引入书本上没有的故事、玩具,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解决学生“想不想”的问题。
《几何图形》是让学生认识点、线、面、体,了解几何体、立体图形、平面、平面图形等概念。传统教学中,学生听老师介绍各种概念,然后完成练习,基本没有产生问题的可能。但是,我校教师运用问题卡教学打破传统,让学习由玩具魔方开始。
✿案例4-14
七年级上《几何图形》
你会玩魔方吗?你想学会魔方复原技巧吗?
要想学会魔方复原技巧,先要清楚魔方的构造。
请先数一数:魔方有____个面,____条边,____个顶点。
你是怎么数出来的?互相交流一下,怎么数才不会漏数,也不会重复?
魔方由____个小方块构成,其中三面都有颜色的有____块,两面都有颜色的有____块,只有一面有颜色的有____块。
你又是怎么数出来的?怎么数才不会漏数,也不会重复?
完成这张问题卡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怎样说清楚这一格的位置?这一格怎么才能转到某个位置上去?怎样才能将这一面的颜色统一?怎样才能最终复原六个面?……在问题的牵引下,学生全神贯注地学习。课后,教师将魔方复原技巧告诉学生,让他们如愿以偿、心满意足。
2.运用问题卡引导学生接近问题本质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比获取知识更重要。运用问题卡可以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制造悬念,使学生在矛盾中疑惑、惊讶、思考、质疑、探究。
《6.1几何图形》,教师设计了两张助学卡。第一张上有六个问题,每个问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新知识点,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练习,将掌握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并且联系生活,让学生将图形与生活产生联想,这打开了学生观察图形的新视角。下课时,学生根据助学卡的提示完成了学习任务,却带着满脑子的新问题走出课堂,个个成了问题的探索者和发现者了。
✿案例4-15
七年级上《几何图形》教学片段
一、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现象吗?
用你手中的笔和纸写写画画或者演示,然后分组讨论下列两个问题:
一个点移动后,能形成什么图形?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现象吗?
一条线移动后,能形成什么图形?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现象吗?
一个面转动后,又变成了什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现象吗?
二、你能一笔画出4条直线连接这9个点,并且不重复任何一条线吗?
你能一笔画出1条直线经过这9个点吗?
利用“6.1几何图形”的第二张问题卡,教师设计问题,拓展学生思维,聚焦平时师生不够重视的知识点:数学平面图形中,点表示位置没有大小,线是图形没有粗细。课后阅读面较广的学生就会把自己知道的问题拿出来问同学,如:“切割马蹄问题”“移动火柴问题”“一笔画问题”……掀起了一股学习平面几何的高潮。
“学贵有疑,教贵设疑。”有疑才有思,思而不解才有问,问是发现问题的钥匙,是探索问题的动力,要让学生满怀豪情地去疑,去问。
3.运用助学卡引导学生突破障碍
学生不敢问有心理障碍,也有思维障碍。最大心理障碍,一是紧张,二是自卑。运用问题卡培养学生的问题习惯,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而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
✿案例4-16
七年级上《数轴》教学片段
《1.2数轴》传统教学是先展示竖直放置的气温计图片,模仿气温计的样子,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数。教学过程平淡。课题组教师设计这张问题卡就是想让学生知道:他们用来量体温的体温计比竖直放置的气温计更像一条数轴。成长过程中,学生每次量体温都能看到汞柱的变化,所以用体温计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每个学生都亲身实践。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积极发言。最胆小的学生都敢提问题:老师,我记录的是这样的,你看行不行?老师,怎样让体温计上的读数变到最小?温度计上的刻度是怎么画上去的?……
自由平等的情况下最容易产生问题。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教师只有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学生才不怕被取笑,愿意提问。久而久之,思维就会被激活,产生各种问题,确立“我要问”“我能问”“我善问”的信念。
(二)两卡在复习课的应用
1.内容繁多时,运用助学卡厘清思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巨大破坏,长久地反映在战后人类社会生活各方面。怎样让学生深刻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呢?教学《不平静的世界》时,课题组教师运用了助学卡,让学生借助书本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案例4-17
《不平静的世界》教学片段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助学卡上的分类整理,让学生对陌生、遥远而宏大的两次世界大战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在了解的过程中学生自行进行数据对比,感知两次大战巨大的破坏力。通过比较,学生不仅翔实地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因为抢夺地盘,第二次是因为争夺资源,还了解到世界各国为两次大战付出的惨重代价,深受震撼。
2.教材单薄时,运用助学卡丰厚学习内容
有时,课程不是薄薄的教材所能承载的。运用助学卡充盈课程不仅指运用资料链接丰富课程资源,也指全方位多角度地运用各种知识和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纵横开阖,体现了新课程用教材教课程的理念。
例如,“春秋五霸”这一专有名词的讲解,势必会涉及“首霸”齐桓公。齐桓公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除了齐桓公自身的能力和善于用人之外,还应考虑到齐国的地理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一张简单的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学科综合的角度思考齐桓公称霸的原因。
✿案例4-18
《春秋五霸》教学片段
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
1.自然条件——背山面海,资源丰富(经济基础)
2.雄厚实力——管仲改革,富国强兵(善于用人)
3.高明手段——尊王攘夷,深得民心(策略正确)
进而,教师引导学生:战国后期,秦国能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统一中原,也与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助学引发了全面而深刻的思考,提升了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完善了认知。
3.学生困惑时,运用助学卡点拨方法
学生常无法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如何帮助学生攻克难关呢?在七年级第四章《列代数式》中,老师给出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案例4-19
七年级上《列代数式》教学片段
杭州市出租车收费标准如下:3公里以内(含3公里,即起步里程为3公里)收费10元,超过3公里的部分每公里收费2元,超过10公里的部分加收50%,即每公里3元(不足1公里以1公里计算),每次乘车加燃油附加费1元。
(1)小明一次乘坐出租车行驶4.1公里应付车费多少元?
(2)若小明乘坐出租车行驶14.9公里,问应付车费多少元?
(3)小明家距离学校13.1公里,周末小明身边带了32元钱,则小明从学校坐出租车到家的钱够吗?如果够还剩多少?如果不够他至少要先走多少路?
这是生活中的数学运用,全班30名学生做对的只有5个。学生的错误大致为四类:第一类只能做第一小题和第一小题也做不出;第二类分段不清;第三类漏掉“每次乘车付燃油附加费1元”;第四类漏掉“不足1公里以1公里计算”。
教学生如何学习和思考,是学数学用数学的关键。上述四类错误有三类可以归结为学生没能抛开生活背景抽象出数学问题。因此分析题意,理清思路成了做这个题目的重中之重。厘清思路的好方法是画表格和线段图。因此,教师通过此题给学生介绍了表格分析法和线段分析法,并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重新完成此题。
✿案例4-20
七年级上《列代数式》教学片段
有了助学卡上的分析,学生对出租车问题就好理解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设计了一道题,让学生运用这两个方法熟练分段函数的表达式,感受生活中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办法,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案例4-21
七年级上《列代数式》教学片段
某市电信局为了鼓励市民多用电话,制定如下收费制度,固定电话每月缴月租费a元,通话费采用累计时收费,如果每月通话时间累计不超过100分钟,那么每分钟收0.22元;如果通话时间累计超过100分钟,那么超过部分每分钟收0.10元;如果通话时间累计超过300分钟,那么超过部分每分钟0.05元。某固定电话用户10月份通话时间累计x分钟,求该用户10月份的电话费(用含a,x的代数式表示)
(三)两卡在实验探究课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提出,知识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与人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因此,探究性实验的发展是必然的。科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的核心就是探究,探究性实验也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1.边学边做型实验探究课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实验时只能部分同学做,部分同学看,以及由此产生的实验时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对此可以采用边学边做实验的形式加以解决。初中科学学科教学,必然需要调动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换句话说,有效的实验课堂等于课堂上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学生在问题卡、助学卡及教师指导下边看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能较快地掌握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2.实验探究课中两卡的应用
(1)整理知识,减少实验前障碍。作为初中科学中测量的开篇之作,显然是对测量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估计值的引入,比如刻度尺的规范使用,
比如误差的分析及特殊的测量方法,作为测量的第一节课,对后续的测量教学具有示范作用。但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科学中的“理”讲得不透,说得不清,导致学生经常纳闷:凭什么要估计?为什么要求平均值?对学习产生怀疑,究其原因,大多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灌输知识多,给学生体验、明理少。
✿案例4-22
《长度的测量》教学片段
显然,助学卡有利于学生的自学,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着很好的作用。通过对与实验相关数据的了解掌握,有助于减少接下来实验的数据障碍。
(2)熟悉操作,保障实验时学生安全。初中阶段化学实验中学生会接触到一些危险物品,由于操作不当可能会在实验时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状况或伤害。教师需要在教学准备的时候有所设想,并对其作出一定的预防准备,减小意外发生的可能。教师借助问题卡可以在学生实验前给出温馨提醒,标注该注意的问题。
✿案例4-23
《气体制备与收集》教学片段
认识常见的仪器,了解实验室安全规则(阅读教材,自主完成)
1.假设实验台上放着如下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你最多能叫出几种仪器的名称?试一试!请准确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
①可直接受热的反应容器有____、____、____、____。
②须间接受热(垫____)的反应容器有____、____、____。
③存放固体药品的仪器是____,存放液体药品的仪器是____。
④取少量液体药品可用____,取固体药品可用____。
学生根据问题卡中的要求展开了先学,认识了基本化学仪器,了解了几种常用仪器的基本用途。所以实验的时候,可以有效地进行操作,规避一些因为操作不当引发的意外事故。
或者让学生在实验前将实验预习一遍,并做简单的整理和记录,补充实验时注意事项,上实验课时带好问题卡,避免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疏漏。
(3)建构实验模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进入初中,许多学生会第一次使用到较为精密的测量仪器,使用过程中会碰到许多规范,但由于缺乏对这一仪器建构过程的了解,在对“其所以然”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通常采用机械记忆来学习,从而形成教学的难点。
✿案例4-24
《托盘天平的构建》教学片段
(续表)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朱慧军老师以天平的模型建构实验来进行天平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讨论思考的基础上,师生共同一步一步构建天平的模型,真正有利于实现创造性技能的培养。
(4)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创造性机能。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始终在追寻安全、有序的课堂环境,并感受独立学习以及学习带来的成功感和乐趣。只有让学生有对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才能使他们具备实验和探究实验的基本素质,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以后,教材安排的演示实验就可能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给学生提供辨别实验正误能力的训练机会。学生首先用理论来假设、猜想或者推导,再用现成的材料检验实验是否正确,用事实来说话。在实验得出结果和结论后,学生对结果结合理论做出分析;尤其是结论和书上的不一致时,要列出并分析出现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通过观察、猜想、假设,验证、分析等序列思考,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例如在《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内容教学时童瞻老师就设计了这样的助学卡。
✿案例4-25
《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教学片段
1.根据前几节的实验现象,判断同一灯泡分别在三种情况下的电流大小:
(1)甲、乙相比,电流较大的是哪个?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你推测电流与电压可能存在怎样的关系?
(2)甲、丙相比,电流较大的是哪个?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你推测电流与电阻可能存在怎样的关系?
2.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
※小贴士※:在解决第一项任务时我们采用了定性的研究方法,接下去我们将对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你可以采用科学实验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
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在本节课中,教师抓住了两条教学线:一条是知识主线:帮助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练习掌握了学科知识要点,同时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思路来验证实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再创造的能力。
在学生实验中,接触实验器材,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严格按使用规则和实验设计亲自操作,做必要的记录,根据实验内容得出结论,要做到手、眼、脑并用,通过实验去“发现”规律,学到探索知识的方法,极大地刺激了学生思维。
与此同时,实验中学生出现错误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过程中必然伴随的现象,是课堂重要的教学资源,分析学生的错误具有积极正面的、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之后教师可以利用某个学生的错误进行反面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在探讨实验的修改或优化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有关新学习系统:基于主动学习的教学变革新探索的文章
(一)界定对于复习课,人们常有一种误解,认为复习课就是知识技能的再现,这显然是不全面的。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具体的,是具体情形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目的是教育者的主观愿望,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是一种理想、方向和指针,它的实现是不可预期的、漫长的,它必须通过教学目标这一载体驶入它的航向。[4]根据我国现行教育方针和复习教学的特征,复习课的目的可以归纳为:第一,科学化。......
2023-11-23
在教学实践中,这两个操作元素具有功能不同的变式。(一)问题卡的类型及功能问题卡,用于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它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也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助学卡的类型及功能助,即帮助、协同、辅佐。......
2023-08-08
实践中探索探索中前进有这么一次机会专门安排大家对医改进行了解和研究,我觉得非常必要。“看病贵”是由三个方面形成的:第一个是药贵,第二个是住院后耗材贵,第三个是进了医院大型设备不合理的检查贵。药品“三统一”就是统一招标、统一价格、统一配送。但规定就是这样。我们把它改了,这就是陕西提出药品“三统一”与原来规则不一样的地方。这两次陕西招标共有1605个厂家参与竞标。二是最低价格中标。......
2024-05-23
(一)贵州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六章微课资源开发的具体情况6.1法律及其历史发展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认识法律的基本内涵是形成法治观念的基础启发学生对“法”的思考课堂讲授法导入本章学习目的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制度基石,建设法治中国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参与和推动。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和认可,而且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023-08-29
(一)思维导图在新课导入方面的应用设计及优势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人对新鲜事物的注意力能持续1—1.5分钟左右,并且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与人的年龄、身体情况、外界干扰信号的强弱等因素有关。比如,在新课讲解时,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中,图6-1是指数与指数函数新课导入的教学设计。(二)思维导图在知识讲解方面的应用设计及优势数系的引入与复数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其涵盖的内容相对简单,1—2个课时就可以讲完。......
2023-08-12
为迎接中学化学升学考试的复习教学,本节继续讨论化学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以化学高考复习教学为例,教师们常把高三年段的化学教学划分为2~3个阶段,每个阶段称为轮。......
2023-07-30
当前,我国应从多方面加强对慕课的宣传力度。国内虽然在开展慕课,但并没有制定慕课课程的相关质量标准,这必定会影响我国体育教育慕课课程的质量。但是总体来讲,慕课带来的结果利大于弊,是可以促进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
2023-11-18
20世纪60年代以后,除了卡森之外,还有为数众多的作家创作出为数众多的生态文学作品。艾比的《珍贵的沙漠》和《有意破坏帮》是生态文学的杰出作品。“有意破坏”又称为“生态性有意破坏”,已经成为当代不少环保组织的重要行动方式,海都克也成为著名的文学人物。......
2024-0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