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新学习系统的整体架构及教学变革探索

新学习系统的整体架构及教学变革探索

【摘要】:新学习系统包含的具体模块主要有分层学习、两卡·两本、导助系统和多向支持等。图2-2是新学习系统的整体架构,从图示中可以看出,新学习系统包括了图2-2 新学习系统的整体架构(一)教学组织:分层学习分层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合作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新学习系统是在原有学习系统的基础上,基于先学后教、学习先行、支架原则、导助结合、同伴互助等多种原则的基础上,整体架构设计出一个满足不同学习者需要的学习系统。新学习系统模型包括了三类要素:学习者、教学者、资源与环境。我们希望设计出能够满足学习者学习的个性化学习过程。新学习系统包含的具体模块主要有分层学习、两卡·两本、导助系统和多向支持等。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载体教学策略方式以及教学管理等多个要素,为了进一步说明新学习系统各个要素的具体情况,下面我们进行具体阐说。

图2-2是新学习系统的整体架构,从图示中可以看出,新学习系统包括了

图2-2 新学习系统的整体架构

(一)教学组织:分层学习

分层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合作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它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分层教学的主要模式主要有如下三种: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分层走班模式、分层分班模式。

我们在实践中尝试基于学生能力的分层、基于教师引领的导学、基于技术支持的反馈、基于全面发展的评价。通过恰当分组,适当分班,实现多层次的分层合作学习和多元化的分层交流学习。通过分层备课、分层教学、分层个性化作业等措施保障分层教学的实施。

(二)教学载体:两卡·两本

“两卡·两本”是导助系统的操作载体。“两卡”指“问题卡”和“助学卡”,“两本”指“反馈本”和“整理本”。“问题卡”用于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助学卡”用于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反馈本”用于帮助学生尝试探索,“整理本”用于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

在这个系统中,教师运用“两卡·两本”让教学活动指向“学生自我”:以“问题卡”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以“助学卡”帮助学生释疑解惑,让教学过程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入手;以“反馈本”诊断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存在的问题,并促知能螺旋式上升;最后,以“整理本”归纳、整理阶段性成果,并使零散的知识建构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策略:导助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方式等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科,教师要采取更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的方式。我们通过研究并实践基于学习程度的引导策略、基于学段特点的引导策略、基于学科特质的引导策略、基于技术支持的引导策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包括:学生尝试课内同伴互助学习、校内同伴互助学习、校外同伴互助学习;而教学方式转变方面,教师尝试通过指导课内互助、指导校内互助、指导校外互助、定期奖励、学习资源的拓展等方式,采用多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进步。通过以上策略,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浓厚了,自信心更强了,学习更积极主动了。

(四)教学管理:多向支持

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它可以是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而这两类环境又可作为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存在,并具有各自不同的构成要素。想要形成发展性的学习环境,我们在健康物理环境形成、积极心理环境形成、和谐人际环境形成等方面加以建设。

对学习资源的看法,也是以对人与教育、与学习的关系的认识为基础而发展变化的。过去,我们对学习资源的看法存在着片面性,往往仅把教材、教参和教辅当成学习资源。这种传统的学习资源观极大地限制了学习的空间,抑制了教与学的进步,妨碍了学生的发展。现代学校的学习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题,因此,全面地认识并努力加以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我们在公开化学习资源提供、精准化学习资源培养、时代性网络资源实践等方面做了尝试。

从某种意义上说,旧有的学习系统导致学生的被动学习。因此,要让新学习系统在学生主动学习上发挥积极作用,学校必须进行教学评价改革。学生具有差异性,发展速度和轨迹各不相同,决定评价目标需有个体性。评价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这就要求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

学校九年一贯制的办学特点,集纳了九个年龄段的学生,体现了教育的一体化。在这样的环境下,新学习系统要求对学生进行成长评价,关注学生一到九年级的发展变化,注重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以发展为本、面向未来、面向全体、强调合作和自我完善的新型科学的评价制度。在评价方向上,面向未来发展,注重长远需要;在评价目的上,注重个体发展,一切为了发展;在评价内容上,注重全面性和整体性;在评价主客体关系上,注重自评,强调合作;在评价标准上,注重相对评价,削弱绝对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形成性评价,忽视终结性评价;在评价方法与手段上,注重定量与定性的有机结合;在评价结果处理上,轻奖罚重发展,使评价真正成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动力。

【注释】

[1]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15-20.

[2]张树春.论以人为本的新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2.

[3]李尚卫.论我国基础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论坛,2009(12):10.

[4]李家成,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对“新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体悟[J].教育发展研究,2003(3):45.

[5]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

[6]车玉玲.总体性与人的存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11.

[7]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J].教育研究,1994(10):3-8.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下册[M].编者,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1.

[9]Carl R.Rogers H.Jerome Freiberg著,自由学习[M].伍新春,管琳,贾容芳,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总序第4页.

[10]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

[11]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期.

[12]郑金洲.自主学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8.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人民教育,2010(17):2-15.

[14]刘秀峰.“先学后教”模式在我国的百年演进及思考[J].课程与教学,2014(21):17-20.

[15]王钢.布卢姆掌握学习论文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16]刘金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破解五大难题——江苏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策略剖析[J].中小学管理,2009(5):16-19.

[17]屠锋红,李如密.“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学理分析、价值透视及实践反思田[J].课程教材教法,2013(3).

[18]李昌官.对“先学后教”的理性批判[J].人民教育,2011(24):36-37.

[19]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8.

[20]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20-222.

[21]奥苏贝尔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余星南,宋均,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2]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33-262.

[23]格莱德勒著,学习与教学——从理论到实践[M].张奇译.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7.

[24]左璜,黄甫全.试论同伴互助学习的涵义及研究的主要课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8(9).

[25]田慧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5(1):3-8.

[26]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任仲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4

[27]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0.

[28]乔伊斯.教学模式[M].荆建华,宋富钢,花清亮,译.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1.

[2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30]叶圣陶.叶圣陶箴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31]张广君.多维视野中的教学关系[J].教育研究,2003(6):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