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新学习系统:教学变革的新探索

新学习系统:教学变革的新探索

【摘要】:以“以生为本”和“学生第一”为基点的基础教育价值取向超越了传统“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矛盾与争论,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发展,反映了基础教育的本质特征与需求,也是目前教育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

教育的自身特点和人的地位、价值决定了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要真正达成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就要使教育真正站到人的立场上来,以人之生成、完善为基本出发点,将人的发展作为衡量的根本尺度,用人自我生成的逻辑去理解和运作教育”[1],实现教育“育人”功能的回归。

(一)学生第一:教育教学的基点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得很正确:“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由于它是一个人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价值。又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2]显然,以“学生第一”或者“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是基础教育本体价值的体现,也反映了基础教育的本质特征,其构建了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逻辑起点。单一的社会本位的教育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以教育、灌输为主,忽视知识的接受者——人的创造精神与主动意识。当今社会,人们对于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要求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必须发生转变。以“以生为本”和“学生第一”为基点的基础教育价值取向超越了传统“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矛盾与争论,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发展,反映了基础教育的本质特征与需求,也是目前教育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以“学生第一”为基点的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的出发点并未使教育脱离社会,反映了学生主体性的社会存在,反映了人作为社会生命的形成,其赋予了受教育者发展的环境和内在潜能的开发,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中保持发展与完善。所以,真正以人为出发点的基础教育并不是脱离社会发展的教育,是在体现学生主体化与社会化中进行的教育,是以人为出发点的教育[3]

(二)生命成长:教育教学的持续追寻

人是无限开放、向上发展的存在,而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塑形”和奠基作用,对人的一生产生基础性影响,在其价值取向上不仅仅着眼于学生的当下生活,还要为学生的生存、发展创造可能。因此,教育教学,遵循生命的本性,促进生命的完满成长,提高生命的质量。关注生命成长也是工具式教育轴心的转换,是“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价值的深化和明确。另外,教育在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受教育者发现与创造意识的培养,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潜能,唤醒其自我意识中的效能感、价值感、成就感,提高学生的主体认知水平,使知识的价值性得到体现,实现从“求知”向“启智”的转换[4]。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转换育人的方法,使学生从“要我学”的状态进入到“我要学”的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创造欲,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5],是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是追求生命真实的成长。

(三)全面发展,教育教学的归宿

近现代社会以来,经历了启蒙运动的“人”开始回到了人本身,重新获得了来自人自身的本体论支持。它“把‘人自身的存在’作为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作为根本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关于‘存在’的本体论,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本本体论,即把本体论归结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这种本体论的目标就是人的完整性”[6]。黑格尔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教育教学的实践,不能偏离“人”的轨道,坚持完整性,契合了近现代以来所预设的人的“本体论目标”,即人的完整性、全面性。所谓‘生命的整体性’,是指人的生命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整合体;生命有各个方面的需要: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价值的、信仰的;任何一种活动,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入,而不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入。[7]在整体性视角下,教育教学所表达的人的完整、全面发展的目标即可统一为人发展的全面性,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它具体包含:人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而且以作为完整人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这种“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抽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现实观念的全面性”[8]。学生的全面发展性,实际上不仅只是通过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塑形”以造就素质全面的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实现全面的发展。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