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校改革困境与新学习系统的探索

学校改革困境与新学习系统的探索

【摘要】:学校的教学改革也同样如此。这一过程极大地占用了教师的工作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日益蔓延。为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我校于2010年9月借助浙江省教科院的力量对全校进行学情调查。主要表现为:1.缺少发现问题的兴趣孩子们带着满脑袋的问题在这个世界上慢慢成长,他们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在学习上,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孩子们无所谓。

任何教育教学改革,都必须有清晰的指向,否则,改革就会陷入盲目之中。学校的教学改革也同样如此。当我们直面学校的教学时,就会发现诸多的问题困扰着我们。

(一)以教定学:原有课堂教学存在的痼疾

1.陈旧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思想上,重视教学实践,忽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重视教法研究与改革,对学法的研究与改革还不够深入;重视知识的传授,对智力开发、能力培养和良好习惯养成的研究还很不系统;重视应试教学,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素质的研究还不够明确和自觉。此外,人才观、教材观也较陈旧。

2.随意的教学行为

在教学实践上,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的随意性很强;学生课外作业多,自己支配的时间少;教学结构单一,课堂教学僵化。

3.低下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效果上,教师仍然以唱独角戏为主,学生被动听讲,对学习不感兴趣,课堂参与深度与广度都不够,听课效率低下。教师常常花费很多时间来重复讲解一个问题,而学生还是没有掌握的现象反复出现。教师于是又不得不反复布置作业练习来巩固知识。这一过程极大地占用了教师的工作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日益蔓延。

为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我校于2010年9月借助浙江省教科院的力量对全校进行学情调查。调查从“学生在学校里的总体感受”“学生对学习的感受”和“学生的课堂表现”三方面展开,结果显示我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信心不足,学习主动性不强。如对学习的感受方面,仅两成左右(22.4%)的学生对学习很有兴趣,大多数(75.0%)学生对学习的感受一般,甚至有少数(2.6%)学生对学习没什么兴趣。

4.失落的学习信心

在学习信心方面,有两成左右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信心或对自己的学习信心不明确,只有近两成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很有信心。在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习惯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缺少积极参与课堂提问与讨论的主动性。多数(83.4%)学生认为教师上课“讲得不够”或讲得“不多不少”,认为教师“讲得太多,学生自主活动太少”的学生仅占16.6%。有半数以上(55.0%)的学生上课时不太提问,仅3.3%的学生上课时经常提问。

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我校学生不足有三方面,即以学习动机为核心,以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为两翼,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因此,我们的研究就要立足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关注学生的需要,而不仅仅是教师或课程的需要;要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增进学生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二)学习被动:学生学习症结所在

在我们的身边总能发现这样的学生,他们学习成绩差,不想学习,不敢学习,也不能学习,学习被动。主要表现为:

1.缺少发现问题的兴趣

孩子们带着满脑袋的问题在这个世界上慢慢成长,他们有问不完的“为什么”。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主动提问的人数和次数却下降了,他们不提问、不敢问、不会问,没有“发现问题”的兴趣,不愿意在“发现问题”方面花精力。在学习上,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孩子们无所谓。

2.缺少解决问题的动力

质疑或探究能增长知识和能力,但相当多的学生遇难而退,没有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动力。究其原因,是因为解决问题是一个相对较高的要求,需要学生探究问题的本质、了解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需要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能,要花时间——反正老师上课会讲,提前解决也没好处,坐等答案好了。

3.缺少积极尝试的勇气

传统教育重知识轻能力,大部分学生缺少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加之迷信权威,学习方式单一僵化,对知识的来龙去脉不求甚解,死记硬背,不理解、不讲究记忆方法和技巧,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面对问题时无从下手、无能为力,缺乏积极尝试的勇气。

4.缺少知识建构的方法

知识建构是学生将学过的知识通过输入、加工、储存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有序的组织状态。有的学生单元成绩很好,可一到综合考试就不行了,其原因就是缺少知识建构的能力,没有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对所学内容与章节学科之间的关系不能很好地归纳整理,致使知识建构无序、零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