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培养实践的思考成果

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培养实践的思考成果

【摘要】:这种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老师们的教学观,也影响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主要是指创造性的学习,即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产生新设想、新方法、新成果的学习。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就要求在思想观念模式上实行深刻的变革。

培养创新思维是我国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然而,如何创新则是摆在基础教育改革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必须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模式、新的建树去开创教育的未来,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为此,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下问题值得思考。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世界各国普遍认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在于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在于教育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实践”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21世纪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重视,教育要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等方面有所作为。

我国学生的学习大多以被动接受为主,学习方式单一,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实践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与学会学习的能力较弱。这种状况与教师教学方式单一,课程教学中注重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注意听讲,认真领会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重视课本知识、忽视实践知识;很少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获取知识有直接的关系。

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太少;学生总是被牵着鼻子走;课堂上往往是一个或几个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全体学生的思维,学习困难生被忽视甚至受到歧视;“满堂灌”与“满堂问”并存;解题与练习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个别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是“观众”,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

二、对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若干思考

(一)课堂教学观念要创新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要创新,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然而,多年来普遍存在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一节课里,老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沉闷地听,反复机械地训练,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评价一节课效果好不好,主要是看这节课里老师是否把知识完完全全地传授给了学生,却很少认真地思考过学生是不是在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这种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老师们的教学观,也影响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现代科学表明,创造性人皆有之,只不过是有人得以发挥,有的人仍处于开发的阶段而已。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主要是指创造性的学习,即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产生新设想、新方法、新成果的学习。教师要改变那种把教学仅仅当作传授书本知识的狭隘观念,真正把教学当作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改变过于僵化的教育教学制度,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开发的、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制度。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就要求在思想观念模式上实行深刻的变革。只有在教师中形成共识,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实施才得以根本保证。

(二)课堂教学内容要创新

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就要树立新的教材观,要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和尊重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要向学生的生活开放,能反映学生的不同需求,而不应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要使教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探索知识奥秘的工具,就要活用教材,使教材为学生的创新服务。

1.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调整、删减或重组教材内容

如在讲“元、角、分的认识”这节课时,考虑到生活中已很少用到分币,教学时可以先创设问题情境:“1元钱可以买什么?”让学生“认识元”,知道1元=10角,再“认识角”,最后“认识分”。练习时可适当删去教材中分币的习题,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价格(如一支圆珠笔1元4角等),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上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兑换人民币游戏,模拟商场购物等开放性活动,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钱币,了解进率关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2.充实教学内容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中力求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适当选取和补充一些学生实际生活中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兴趣。

(2)加入一些有一定弹性的教学内容,有利于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发展,给学生的创新提供空间。

(3)适当安排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内容。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运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活动内容。通过实践,既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

3.突破教材练习“理想化、标准化”的限制

设计的练习要富于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性、独创性。前面提到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但如果习题都是唯一答案的标准化题目,那学生如何去创新呢?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研究所曾研究过一道题:甲离学校10千米,乙离甲3千米,问乙离学校几千米?这道题没有说明甲、乙学校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这就使题目有很大的思考余地,呈现出创造性。所以我们应该对教材现有的习题和活动形式做一些必要的改革,适当补充一些非常规题、开放型题。非常规题是相对于学生的已学知识和解题方法而言的,仅仅通过简单模仿是难以解决的,需要独特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提供一些数据让学生自己设计各种不同的问题,自己解答。

4.实现作业内容的开放

改变布置作业的传统做法,从以前让学生做第几页的哪几道题中开放出来,例如“回去量一量你的床铺的长度”“买一千克重的菜”等作业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课堂教学组织模式要创新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习成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活动

在创新思维的前提下,老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学中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比如“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想的吗?”“你发现了什么?”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

2.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不同的意见

传统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是常用的教学形式,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让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一个答不上再多问一个,答对了,就算全班都懂了。其实,这样的一问一答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懂了,也不意味着此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发言的机会,纵使有不同的想法也得不到机会表达,只好放弃了。这种强制、封闭的教学限制了学生个性和主体性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养成一种服从、保守、循规蹈矩的人格特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整齐划一的要求,对同一个问题注意用“谁还想说”“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等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运用的策略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善待新奇的想法,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守旧于框框,不拘泥于形式,要有独到创见、变换的思维、更新的方法,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

3.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老师首先应给予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次要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老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仅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而且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例如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

4.关于知识教育重新定位的问题

过去强调“双基”,只满足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满足于学生会的程度。现在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并且要求其能够理解和运用,并且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其他知识有机地、系统地联系起来。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不一定要具备完整的知识,但是要注重将知识联系起来、综合起来。这种方式的训练和习惯的养成,慢慢形成定势,学生就会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要将知识当成一种载体、一座桥梁、一种工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一定不要停留在知识的简单传授上。

(四)课堂教学的方法要创新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准确定位,教师应引导学生乐学、活学、会学,要创设各种教学情景与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巧妙地设计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要以问引思、以理导思、以变发思、以情激思,引导学生变“死学”为“活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形成基本学习技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对学生要进行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眼睛,学生才能观察世界;解放学生的嘴巴,学生才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解放学生的头脑,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大胆创新;解放学生的双手,学生才能从事科学的实验,从事发明创造;解放学生的时间,学生才能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取得丰富的知识;解放学生的空间,学生才能学一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思考一下自己乐于思考的问题,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所以我认为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四个鼓励”: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勤于思考,教师应采用直观、创设情景等方法,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其动脑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动手,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让学生多实践操作,提高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动口,畅所欲言,改“一言堂”为“群言堂”;鼓励学生善于观察,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技巧。

(五)课堂教学的手段要创新

在教学已经进入现代化、信息化的今天,“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一支粉笔加上一块黑板”的原始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需要。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图书资料、实验仪器、多媒体网络等学习资源和手段,为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提供一切教学服务,从而更好地提高新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效率

1.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

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关提高学习效率的20个简单的起始步骤中,前两项分别为:从体育给人的启示开始;敢于梦想。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要鼓励学生相信自己能行,要敢于梦想成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机地结合教材内容介绍古今创新成功的事迹。从埃及的金字塔到我国的四大发明,从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表到比尔·盖茨创立微软事业,都是从梦想开始的。所以,要鼓励学生好奇、坚持、勇敢,更要鼓励学生冒尖,要正确处理照顾大多数学生和鼓励少数学生超常发展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有所发展。

2.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支配时间

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在中考、高考的重负荷面前,我们的学生长时间坐在教室里除了读书还是读书,每天有做不完的练习、有无尽头的重复的考试,使一个个活泼天真、充满幻想、充满好奇、富有想象力的学生变成了只会解题的“机器人”,他们哪有时间独立思考,更何谈创新呢?

3.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

我们必须冲破学科课程的藩篱,使课堂向活动领域、环境领域延伸,从而拓展学生创造的空间。作为教师,在课内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更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课外活动空间,要正确引导学生将创新活动向生活延伸,增设活动课程、校本课程、选修课程,如团队活动、劳动制作活动、听读写活动、文体活动、计算机操作活动、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等。

马克思主义看来,动物的生存与人的生活都是生命活动的存在方式,但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生活是一种不断地创造新的意义和价值的高级生命活动。因此,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建,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要求我们必须关注教育主体的生活质量、生命价值和意义,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不断发现和创新的过程,在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去展示个体生命的灵动与飞扬。创新所带给人的精神愉悦是任何物质享受和感官享乐所无法比拟的,那是灿烂的生命之花最深沉、最辉煌的绽放。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自我实现最高的表现形式。教育作为人道主义的事业,理所当然应该关注个人生命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