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中生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与框架

高中生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与框架

【摘要】:2016 年9 月13 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会上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及基本内涵。研究报告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运行良好的社会。

核心素养概念来自西方,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其本质就在于“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在1997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就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其视为基础教育的DNA、人才培养的指针。不同国家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共通的地方,比如强调合作与交流能力,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掌握,公民素养,创造性、批判性思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等都相继采用21 世纪的核心素养来设计所有教育阶段的课程。21 世纪的核心素养分为三大类:学习与创新素养,包括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数字化素养,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职业和生活技能,包括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

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对核心素养的概念、维度及具体内容进行了界定,对以素养为核心的未来教学和课程给予了高度的关注。[1]

日本学者恒吉宏典认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他指出,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核心素养也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它是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

我国对于核心素养的关注始于20 世纪90 年代。1994 年8 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使用了“素质教育”的概念。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全面部署。进入21 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明确指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素质教育,学生发展的重点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核心素养的命题是素质教育的延续与坚守,同时又是对素质教育的提升与超越。其具体表现是:‘素质’或‘素养’的发展都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培养相互作用的结果,但素养更强调后天培养,更强调其可发展性。因而,也更强调教育的使命。”

素养与知识、能力、态度等概念不同,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超越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素养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中的态度因素特别重要。

素养比能力含义更为广泛,它与能力的不同点还表现为,能力既可以是与生俱来的,也可以是后天形成的;素养则是“可教、可学”的,是经由后天学习获得的,它可以通过有意的人为教育加以规划、设计与培养,是由课程教学引导者长期习得的。素养是可以测评的,且需要长期的培养。

素质是素养的上位概念,素养的特性,尤其他的可教、可学、可测的特点在素质层次结构中得到了科学的说明。离开了对素质发展的整体把握,我们有可能对素养的可塑性做出绝对化的解释,最终走向谬误。

如果说素养是基本生活之所需的话,那么核心素养则为优质生活之所需,它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核心素养是少而精的。

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曾撰文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适应于一切情境、所有人的普遍素养;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表现;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有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决定房屋的高度;王红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指那些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并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的素养。

虽然各国际组织和国家在核心素养的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但是表达的内容有共同点,即都重视公民关键的、必要的、重要的素养。2014 年3 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在国家课程改革的文件中明确使用“核心素养”一词,并把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工程十大关键领域中的首要环节。

2016 年9 月13 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会上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及基本内涵。研究报告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开放性与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运行良好的社会。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如图1-1所示。

图1-1 发展核心素养的整体框架

综上所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又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鲜明的时代特性。从内涵上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仅重视能力,而且重视品格,两者共同支撑,促进人的发展;从功能上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仅具有个人发展价值,而且具有社会发展价值,两者统一,融合互动,相互促进;从整体框架来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由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支撑建构,反映了个体与自我、社会和文化的关系。它以丰富的意蕴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本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