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中生英语核心素养发展与演变

高中生英语核心素养发展与演变

【摘要】:在古代东方,最具代表性的教育思想家孔子对于人的培养相关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要达到这一人才培养目的必须要重视核心素养,强调核心素养才是培养能自我实现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国民与世界公民的基础,它反映了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综上所述,核心素养概念的演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发展变化在教育领域的反映与体现,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息息相关。

核心素养作为比较时髦的说法,对我们而言有点陌生,但我们对蕴含其中的教育、哲学思想并不陌生,因为它由来已久,古今中外早有提及,且无处不在。

在2000 多年前的西方,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西塞罗等著名哲学家就提出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标准,即“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美德即知识”“德行可教”等,接着还提出了公民都必须拥有正义、智慧、勇敢且懂得节制等德行。

而现代西方,以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工业社会的到来作为标志,随着分工的具体和细致,人们对行业工作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和关键能力越来越重视。进入20 世纪,研究者重新思考了素养的概念内涵。他们认为,虽然学科不同,但是有一点是他们共同认可的,那就是能力。不同的心理学家在不同的领域里对素养进行了定义。发展科学领域的皮亚杰认为,能力是一般智力,通过同化、顺应双向建构过程,不断实现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用以建构知识与能力。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加德纳则把智力分为9 种,它们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和存在智能。斯宾塞等人认为,素养是人格中最深层、最持久不变的部分,是一个人具备的外显特质和潜在特质的综合,是某项特定工作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他的这个理论就是有名的“冰山模型”。综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现代西方以工业经济为主导,但是对于核心素养的探索和关注依然聚焦在能力上,而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并没有被关注。

在古代东方,最具代表性的教育思想家孔子对于人的培养相关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由此可见,东西方思想家们对于人格的健全都十分关注。孔子以及思想家们的传统人才观归纳起来就是“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通过内修的济世功用,以实现个人理想和达济社会,进而达到王道社会。在以农业经济形态为主导的古代社会背景下,先哲们对素养内涵的理解都极其朴素,对人才的首要标准都是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性。比如,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学校教育工作首位的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他倡导“心学”;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则提出“立志”“自得”“力行”。

中外古今的哲人们对核心素养的关注都在人格上,但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这样的单一要求明显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多元化需求,传统的能力、技能、知识等概念的内涵都必须获得相应的变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人们提出,素养概念中除了知识和能力,还必须包含态度,人们还对以往的素养概念进行了扩展与升级,并有力论证了关键素养和核心素养。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信息化、低碳化是主要经济形态,我们要培养的人才必须是高素质人才,这样的人才既是高素质的国民,又是合格的世界公民,这些人才必将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又能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要达到这一人才培养目的必须要重视核心素养,强调核心素养才是培养能自我实现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国民与世界公民的基础,它反映了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概念的演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发展变化在教育领域的反映与体现,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