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为什么古代贫寒的书生会借宿于寺庙?

为什么古代贫寒的书生会借宿于寺庙?

【摘要】:第42问:为什么古代家境贫寒的书生在赶考时都会借宿于寺庙中过去家境贫寒的书生,在赶考时往往都借住于寺庙之中。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古时的寺庙的确承担起了包括救济、慈善等功能。因此,家境较贫的书生在赶考时,为了节省开支,往往就会借宿于这种具备初始慈善机构功能的寺庙中。而且中国民间普遍信仰佛道二教,因此寺庙遍地,这也为赶考的书生们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条件。

第42问:为什么古代家境贫寒的书生在赶考时都会借宿于寺庙

过去家境贫寒的书生,在赶考时往往都借住于寺庙之中。不少人对张国荣主演的电影《倩女幽魂》印象深刻,因为这部电影讲述的便是赶考的书生借住于寺庙内,然后引发的一系列故事。但是寺庙往往是清净修佛之地,为何可以留宿过往的书生或是其他人呢?

中国人传统观念中,寺庙一般是佛教道教宗教组织用来供奉神灵,并进行宗教活动的专门场所。然而,在寺庙遍地的中国古代,由于寺庙本身所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民俗意义,因此寺庙并不仅仅用来进行宗教活动,而且还承担着一个地区的公共服务功能。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主任、历史系教授韩书瑞先生在《北京:寺庙与城市生活》一书中认为,中国的寺庙虽然离西方的“public sphere”(公共区域)还有段距离,但确是公共而非私人的空间。

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古时的寺庙的确承担起了包括救济、慈善等功能。而且旧时城镇的公共活动,大多也是围绕着寺庙来进行的,比如慈善、救济、士大夫讲会、外人投宿、节庆与进香以及寺庙所具有的藏书、出版、艺术等。

因此,家境较贫的书生在赶考时,为了节省开支,往往就会借宿于这种具备初始慈善机构功能的寺庙中。而且中国民间普遍信仰佛道二教,因此寺庙遍地,这也为赶考的书生们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条件。

宋朝著名宰相范仲淹,两岁时父亲亡故,母亲因家贫无力谋生,只好带着他改嫁。等他懂事后,便泣别母亲,寄居在佛寺苦读。据说后来书生能够顺利入住寺院,也是由于有范仲淹先在寺庙居住,后来得中进士,最终成为一代名臣的先例,寺庙便向这些贫寒学子敞开了大门。

知识链接:

我国古代有专门的慈善机构吗

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我国古代在周王朝时期就医疗机构的出现,只不过当时是为少部分特殊群体服务的。和西方相比,服务于一般官员和平民的公共医疗机构(含慈善机构)则出现的较晚,大约是在战国时期,出现了当时的公共医疗机构“疠迁所”。

据《中国古代的公共医疗慈善机构考略》一文考证,我国汉代时,公共医疗机构设置已较为普及,并且有了专科性质的妇科医院。到了宋代,公共医疗机构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重要的是出现了专门售药的医疗机构。除各地建立的公共医疗机构以外,还出现了一些医疗慈善机构,比如养济院收容贫病无靠之人;居养院收养鳏寡孤独贫困不能自存者,月给口粮,病者给医药;福田院收养老幼贫疾无依丐者;漏泽园用来掩埋贫无以葬者或客死他乡者,等等。

这一时期的机构设置、分类、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已相当完善。到元、明、清三朝时,分别对前代进行了承袭,但已逐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