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前知晓妻子与他人通奸,但不表示反对的,基于知情故纵,丈夫丧失因妻犯奸的离婚请求权。夫之于妻如有诬奸告官之事实,则行同义绝,并非轻微口角及无关重要之詈责可比,应认为有重大侮辱,准其妻请求离异。[69]该第1012号判例与上述第717号判例,均认为丈夫诬告妻子与他人通奸是得以请求离婚的“重大侮辱”情形,妻子可以据此请求离婚。因此,丈夫诬奸告官,妻子获得离婚请求权。......
2023-07-03
第31问:中国人为何将上厕所又叫做“解手”,是“解放双手”的意思吗
在我国不少地方会将上厕所叫做“解手”。关于“解手”一词的由来,民间也有传说。据说这一词语来源于明朝时期中国北方的大移民。
大明建国之初,由于连年战乱,加上疫病流行,黄河、淮河、运河连连泛滥,中原、江南人口锐减,而山西却未经大战,人口稠密。中原大地赤野千里,人迹罕见。正所谓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为此,朱元璋下决心从山西大规模移民整修河堤、恢复盐场、发展生产,以增加中原和江南人口。这次移民史称“洪武移民”。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民族迁移行动,涉及人数达百万之众。包含汉、蒙、回三大民族。其声势之大,范围之广,旷古绝今。
然而,当时有不少地方的移民是强迫性的,官兵为防止移民逃跑,就把他们捆绑起来上路。捆绑两条胳膊叫大绑,捆绑一条胳膊叫小绑。不仅如此,怕他们带绑逃走,还要捆绑起来的人用绳子连在一起,才押解上路。这样自然方便了押解的官兵,但是对于捆绑的移民来说却非常痛苦,尤其是遇到内急要上厕所的时候。一般遇到这种情况,被捆绑的移民总会让官兵帮他把手解开,才能够找地方方便。后来由于这些移民散布到很多省份,因此他们在路途中长时间使用的“解手”一词便约定俗成地成为上厕所的代名词了。至今,在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称上厕所时一般仍沿袭此说法。
不过到了现在,为了区分大便和小便,“解手”一词也分离出了解大手和解小手的这两个词语。
知识链接:
在中国文化中,上厕所还有哪些比较委婉的说法
当人们需要上厕所时,为了不引起别人的反感和不必要的联想,往往用委婉的说法来为自己找到托辞。现代人一般使用“去化妆间”、“上洗手间”、“去盥洗间”代替直白的说法。而在古代,除了“解手”之外,“上厕所”还有一些较为常见的委婉说法。
1.如厕。“如”是“到、往、去”的意思,“如厕”就是到厕所里去。鸿门宴上,张良看到危机四伏,赶紧出门把樊哙叫来,刘邦看到情况不妙,就假装要上厕所,然后带着樊哙溜之大吉。不知道这是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利用“如厕”作为政治斗争的手段,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范例。
2.更衣。“更衣”本来是指更换衣服。旧时贵族士人或有身份的人通常都穿长衫。作为一种地位的标志,长衫当然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多风光,但也有诸多不便,比如上厕所就很麻烦,在进厕所前都要先解去长衣,后来就婉称解大小便为“更衣”。关于更衣有一句非常有影响的名言,就是王充在《论衡·四讳》中说的:“夫更衣之室,可谓臭矣;鲍鱼之肉,可谓腐矣。然而有甘之更衣之室,不以为忌;肴食腐鱼之肉,不以为讳。”
3.出恭。“出恭”应该是关于如厕的所有称呼中最文气、最典雅的一个。它的来历当然也很高雅。在科举考试的年代里,考场纪律非常森严,考生不能随便出入。但是,考生也是要解大小便,要去厕所的。所以,从元代起,科举考场中开始设立“出恭入敬”牌。考生如要大便,须先领取此牌,拿着它作为通行证才可以去厕所。因此,后来人们就把解大便婉称为“出恭”。因为“出恭”到后来包含了解大小便的含义,为便于区分,人们就在“恭”的前面加上限制词,大恭为大便,小恭为小便。
4.方便。“方便”本来是说给别人以便利。明代的公厕已有类似今天的设施。据《日下新讴》介绍,当时有开设茅房者,“其铺内一室则环列小坑,以板界隔,人各一坑。与钱一文,给纸两片,诚方便经营也。”这里的本意是说开设茅房是一种与人方便的商业活动,后来,人们就用“方便”来代指大小便了。
有关随便问吧:关于中国文化的108个趣味问题的文章
事前知晓妻子与他人通奸,但不表示反对的,基于知情故纵,丈夫丧失因妻犯奸的离婚请求权。夫之于妻如有诬奸告官之事实,则行同义绝,并非轻微口角及无关重要之詈责可比,应认为有重大侮辱,准其妻请求离异。[69]该第1012号判例与上述第717号判例,均认为丈夫诬告妻子与他人通奸是得以请求离婚的“重大侮辱”情形,妻子可以据此请求离婚。因此,丈夫诬奸告官,妻子获得离婚请求权。......
2023-07-03
那么王昌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王昌龄是著名诗人,我们对他的《出塞二首》等诗篇很熟悉。李白听说后,既痛心朋友的遭际,又牵挂朋友的安危,于是写下了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可惜,王昌龄的人生并没有因这些朋友的关怀而有所改变。安史之乱爆发后,王昌龄离开了龙标,来到安徽,不知道为什么,刺史闾丘晓杀害了王昌龄。......
2023-07-26
第106问:中国人过年时为什么要贴年画在我国民间,过年时人们除了在门上贴上对联外,有的还要贴上年画。关于年画的起源则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年画从黄帝时代就有了雏形。另一种说法认为,年画是从唐朝才有的。因此,苏州的桃花坞与天津杨柳青,成为全国木版年画的南北两大中心。在中国版画史上,便将北方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并称为“南桃北柳”。......
2023-08-08
关于“敲竹杠”一词,一般认为是从清末时期开始流行开的。此后,“敲竹杠”便成了讹诈财物的代名词,并一直沿用至今。此外,关于“敲竹杠”的来源,还有一种说法。至于“敲竹杠”和“打竹杠”,两者自然不同。“敲竹杠”重在敲,意在提醒;而“打竹杠”则重在打,动作较大,完全失去了提醒的目的,与词意本身也相去较远。......
2023-08-08
第18问:为什么我们常常将那些忘恩负义的人叫做“中山狼”,这“中山狼”是什么狼很多人都还记得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中说:“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这个句子中,“子”是对男子表示尊重的通称。为什么偏偏是“中山”的狼呢?尽管“白眼狼”和“中山狼”的意思相近,但是在恩将仇报的程度上,“白眼狼”要比“中山狼”的程度更深。......
2023-08-08
第78问:中国人喝酒时,为何总是喜欢先碰杯然后再喝今天中国人在喝酒时,喜欢先相互碰杯然后再喝。一说是古人为防止对方在杯中下毒,喝酒前以碰杯的形式相互往对方杯中倒入一些酒以防不测,双方这样碰过杯之后,便会彼此产生信任;如果碰杯后不喝干净,则对方依然会存在一定的不信任感。为了表达彼此的互相信任,双方在碰杯之后一定要喝干净。对于西方人喝酒碰杯,也有一种流传较为广泛的说法。......
2023-08-08
然则夫子称“殷有三仁⑦”者何?夫子曰“殷有三仁”,盖言殷有三人如此,具眼者能自辨之。⑩井有仁焉,出自《论语·雍也》;观过斯知仁矣,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仔细考察某人所犯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论语》中“仁”字与此处用法相同的共有三处:“井有仁焉”,又“观过斯知仁矣”,又“其为仁之本欤”,“仁”应当解作“人”。孔夫子说“殷有三仁”,是说殷有三个这样的人,有识别能力的人自然能辨明。......
2023-11-27
第99问:背后给别人使坏的行为为何叫做“穿小鞋”,“穿大鞋”行吗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把在背后给人使坏的行为叫做“穿小鞋”,尤其是在一些有关办公室政治题材的小说中,“穿小鞋”一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但是为何要将这种行为叫做“穿小鞋”呢?因此,人们后来便将这种背地里打击报复的行为或是利用权势让人难堪的做法,叫做“穿小鞋”。此后,“破鞋”就成了一种代称了。有时候,丈夫死后,女子二婚也叫做“破鞋”。......
2023-08-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