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为什么中国称媒人为红娘,而非其他称呼?

为什么中国称媒人为红娘,而非其他称呼?

【摘要】:第15问:中国为什么称呼媒人为“红娘”,而不是“白娘”、“黄娘”或是其他称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除了将媒人称为“月老”外,还有另外一个称呼,便是“红娘”。那么“红娘”是否也和“月老”一样,是专司婚姻大事的神仙呢?如今,人们一般也称媒人为“月老”,以表示对媒人的尊重。

第15问:中国为什么称呼媒人为“红娘”,而不是“白娘”、“黄娘”或是其他称谓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除了将媒人称为“月老”外,还有另外一个称呼,便是“红娘”。那么“红娘”是否也和“月老”一样,是专司婚姻大事的神仙呢?

实际上,红娘只是中国古代一个普通的小女子,她之所以成为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人物,则源自一部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品——《西厢记》。

唐贞元二十年(804年),诗人元稹创作了传奇爱情小说《莺莺传》,此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并且在当时流传甚广,一时间洛阳纸贵。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其事之震撼文林,为力甚大。”但是,在这部作品中,红娘只是以一个平凡婢女的身份出现,并不十分重要。

到了南宋时期,这一故事被民间艺人改编为话本《莺莺传》和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代时,董解元进一步把这个故事改编为《西厢记诸宫调》,史称《董西厢》。自《董西厢》起,红娘这个人物形象才开始变得有血有肉。

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在历史上流传的崔、张故事,特别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在王实甫后来改造的故事中,讲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并经红娘的帮助,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最终实现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

尽管在这个故事中,红娘并不是崔莺莺和张生的介绍人,但她却是成全这桩美满婚姻的关键人物。并且,故事中的红娘聪明伶俐、妙语连珠、活泼爽朗的美好形象深入人心,后来在社会上从事婚姻介绍工作的人,或者偶或为青年男女牵线搭桥者,都愿以“红娘”自称,于是这一词汇便在汉民族文化中具有了特殊的指向意义。

与此同时,旧时所用的“媒婆”一词,在现代社会中很少有人提起,即使偶尔有人使用,也总是暗含贬义色彩,其接受程度远远不如“红娘”。

知识链接:

为什么媒人又被称为“月下老人”呢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除了将媒人叫做“红娘”外,还经常称呼他们为“月下老人”。可是媒人和“月下老人”有什么联系吗?

在中国民间,有不少的月老庙,很多渴望成百年之好的青年男女往往都会到月老庙中求签问符,祈祷美满的婚姻。而月老庙中供奉的就是主管婚姻的神仙——月下老人。

关于月下老人这一形象,最早出现在唐人李复言的小说集《续玄怪录》中的《定婚店》。相传月下老人以赤绳相系,确定男女姻缘,反映了唐人姻缘前定的观念,是唐人命定观的表现之一。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唐朝时期韦固在宋城遇一老人在月光下翻检婚姻簿子,然后这位月下老人为韦固牵红绳指明了婚嫁对象,后来韦固果然应月老之语与相州刺史王泰之女结为连理。故事流传至今,使后人相信男女的结合乃月老牵起红绳加以撮合,而且只要他用囊中红绳把世间男女之足系在一起,即使“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他们也会成为夫妻。此即为俗语“千里姻缘一线牵”的出处。

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曾经描述过月老的具体模样:“一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婚姻簿,童颜鹤发,奔驰开非烟非雾中。”

后世为了能有更加美好的姻缘,便建立了不少“月老祠”和“月老庙”,供奉这位专司婚姻之神——月下老人。如今,人们一般也称媒人为“月老”,以表示对媒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