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为什么我们说老虎、老鼠,而不说老狮、老兔

为什么我们说老虎、老鼠,而不说老狮、老兔

【摘要】:第12问:为什么我们说“老虎”、“老鼠”,而不说“老狮”、“老兔”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约定俗成地将一些动物比如“虎”称为“老虎”,“鼠”称为“老鼠”,但是对于其他的如狮子、兔子等动物,却没有在其名称前加上一个“老”字,称他们为“老狮”或是“老兔”,这是为什么呢?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将老虎称为“大虫”与大唐王朝有关。为了重新命名“老虎”,人们便根据《大戴礼记》中的“五虫”分类,将老虎称为“大虫”了。

第12问:为什么我们说“老虎”、“老鼠”,而不说“老狮”、“老兔”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约定俗成地将一些动物比如“虎”称为“老虎”,“鼠”称为“老鼠”,但是对于其他的如狮子、兔子等动物,却没有在其名称前加上一个“老”字,称他们为“老狮”或是“老兔”,这是为什么呢?

在汉语言文字中,“老”字一般被解释为:老成,年龄偏大,有经验。在中国,老人是普遍受到尊重的,所以我们常常把应敬之人称为老者,比如老子、老总、老师、老前辈、老人家,等等。而老者的话晚辈往往也是言听计从的,所以老人一般让人感觉比较厉害,后世便将“老”字衍伸出了霸道和凶狠的含义,比如成语“老奸巨猾”的广泛使用。

古时人们对虎和鼠这两种动物又是相当的畏惧。虎性威猛无比,古人多用虎象征威武勇猛。《风俗通义》中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如“虎将”,喻指英勇善战的将军;“虎子”,喻指雄健而奋发有为的儿子等。对于鼠,则什么东西都咬,还会传播鼠疫。在《诗经·魏风》中,就有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描写,将贪官污吏比喻成偷吃东西的老鼠。同样,“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句俗语也可表明人们对老鼠的憎恶。

古人对自己畏惧东西的态度,普遍是“敬而远之”,于是古人便在这些事物之前冠以“老”字,以表示敬畏和不敢得罪的意思。

另有一说认为,老鼠的“老”是指年老的意思,如《本草纲目》中记载:“……其寿命最长,故称老鼠。”这种说法认为老鼠是指鼠类中最为长寿的,但这种说法未必可信,因为老鼠其实并不长寿。那么为什么会有“鼠寿最长”这一说法的呢?

据研究,这可能是因为它们的繁殖力很强。一般地说,幼鼠在两三个月即可达到性成熟,它的生殖机能可以维持一年到两年,一年中老鼠一般可以生五六窝,在良好的生活条件下,它一年四季都可以交配、繁殖,如不计算死亡的个体,它们的子孙后代可达35000只以上。所以人们误以为鼠的寿命很长。由于“老”字有年龄偏大、有经验的意思,所以对于有经验、“偷吃”东西的老鼠来说,就显得更为“老奸巨滑”了,先人为了突出老鼠的狡猾,所以在“鼠”字前加上了“老”字。

至于狮子为何不叫“老狮”,那是因为狮子很少在中原出现,即使在今天,狮子也主要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上,因此有人称其为“非洲的特产”。至于中原大地常见的兔子为什么不叫“老兔”,则是由于兔子相对于人类而言,属于一种“弱势”动物,人是不怕兔子的。

知识链接:

为何《水浒》中老虎又被叫做“大虫”,老鼠为何又叫做“耗子”

虎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是很高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方神”概念中,虎是威猛的象征,镇守西方,同时也具有吉祥、正义、辟邪等作用。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似乎具有神性的动物,为何会被冠之以“大虫”的称呼呢?

老虎被称为“大虫”,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见于东晋时期的一部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但是,《搜神记》里只是用“大虫”作为老虎的另一个称呼,并没有解释为何要这样称呼。有人解释说,中国古代将所有的动物都叫做虫,虫可以泛指一切动物,并且还可以分成五类。例如禽类为羽虫,兽类为毛虫,龟贝为甲虫,鱼蛇为鳞虫,人和青蛙蚯蚓之类为倮虫,而这一关于“五虫”分类的描述见于《大戴礼记》。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将老虎称为“大虫”与大唐王朝有关。唐朝的皇帝姓李,开国皇帝李渊的祖先名叫李虎。李家得天下后,“虎”字就不是老百姓可以叫的了,为了避皇室的讳,在唐朝的官方文字记录中,几乎见不到“虎”字。为了重新命名“老虎”,人们便根据《大戴礼记》中的“五虫”分类,将老虎称为“大虫”了。

到了宋朝时期,民间的“大虫”叫法依然保留了下来。由于《水浒》是面向普通读者的通俗读物,因此,它的文字语言也比较接近当时百姓的口语。而这一时期,称老虎为“大虫”已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民间习惯,而不再是避讳了。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一段歇后语:“猫哭耗子,假慈悲。”众所周知,这里的“耗子”说的就是老鼠。那么为何老鼠又被称为“耗子”呢?

这还得从五代时期说起。在五代时期,战争频繁,统治者又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他们的一切消耗都来自普通百姓。统治阶层为了能够保持奢侈的生活,他们不断加重对百姓的盘剥。据《旧五代史》等典籍记载,当时的赋税,除正项之外,还有许多附加税。不仅如此,附加税之外还有以附加名义增添的赋税,名为“雀鼠耗”,即每缴粮食一石,另加耗两斗。后来甚至发展到一些连丝、棉、绸、线、麻、皮等这些雀鼠都不吃的东西,也要加“雀鼠耗”,每缴银十两加半两。到后汉隐帝时,“雀鼠耗”由纳粮一石加耗两斗增到四斗。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但又不敢抱怨,便将一肚子气发泄到“雀鼠耗”的老鼠身上,讥骂老鼠是“耗子”,相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