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由教育家来办学该有多好。如何才能办好真正的教育?……我们说,离孩子们近些,离真正的教育就近些。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真正有了“四个考虑得远一些”、追求“三个利益的统一”、立足于“三个负责”、关注“四个竞争力”,那么,我想,中国的教育离极端功利主义就远了,离真正的教育就近了。......
2023-10-31
三、离婚了,孩子怎么办
在一场失败的婚姻中,孩子是最无辜的受害者。台湾作家三毛说,家就是一个人在点着一盏灯等你。可是,父母离婚后,孩子的那盏灯又在哪里?对于孩子的成长,父亲和母亲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只有父亲和母亲一起才能撑起孩子头顶的那一片蓝天,缺一不可。
准备离婚的父母或许一直在考虑:“对孩子来说,什么时候离婚才是最合适的?”不巧的是,对孩子来说,永远没有“合适”的时候。孩子觉得自己非常脆弱,情感上毫无保障,也不知道该听谁的。通常,年幼一点的孩子比较糊涂,在他们感受到家里普遍的绝望气氛时,他们是无法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的,这有可能使他们责备自己,以为自己就是父母离异的根源,因为他们自己还严重依赖父母。
父母离异后,孩子可能会马上或晚一点出现一些情感上的问题。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表现。
1.学龄前儿童。看着父母中的一个离开另一个,孩子会觉得自己也有可能被遗弃,和父(母)分开可能让孩子过度忧虑,有时行为还会出现退化现象(如尿床和过度依赖父母),或者还会对父母有过分的要求,行为放纵,男孩可能会变得女孩化和爱欺负人。他会哭闹着要找已离开的父(母)亲,并把他(她)的一切美化起来,还常在假想中与之说话。
2.5~8岁儿童。他们相对年长一点,可以确切地表现出自己的情绪和反应,如变得反复无常,不善交际,不愿上学。他还担心已离开的父(母)亲过得好不好,希望他们能重新走到一起,甚至还会制造一些小问题以求实现自己的目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常会毫无理由地认为自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父母的离异,为此深深责怪自己。他们还担心可能会有别的孩子来取代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
3.9~12岁儿童。这些准青少年倾向于向父母表达他们的愤怒。父母在他们心目中至善的、全能的、呵护的形象一下子就倒下了,家庭突然解体了。他们会习惯性地将一方视为坏人,将另一方视为受害者。特别是在争夺监护权的斗争中,他们会为不知道该对谁忠心而为难。等到后来,他们会怨恨某一方(通常是没有监护权的一方),甚至会与他(她)断绝来往及心理上的联系(例如,一个原来很喜欢与爸爸下棋的儿子很可能就会从此不再下棋了)。
4.青少年。他们会很消沉,甚至以否定社会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在这个年龄段,尤其要注意分清他们的行为与普通的青少年的叛逆行为之间的区别。他们会试着以道德的眼光分辨谁对谁错。由于害怕会进一步被父母抛弃,他(她)变得成熟和独立起来。
5.18~22岁的孩子。这些孩子会担心他们的父母(特别是母亲),也会对自己的将来有一点担心,特别是在婚姻方面。在这场危机的风暴中,他们可能已经做出了决定:以后不结婚或者不要孩子。
父母离异对不同性别的孩子也有不同影响。如果父母在子女学龄前或青春期前离异,通常男孩的情况会比女孩的坏得多,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喜欢继续和母亲住一起,女孩看来很容易就恢复过来,而男孩却不一样,好像一下子忘记了自己的男性角色。但如果离异是在子女青少年时期发生的,这个时期是女孩子开始希望获得男人注意和关心的时候,那么家长的离异会使她们在交际方面遇到一些问题,她们特别害怕男生的欺骗,或做出一些不好的举动。
最后,在家中的排行可能也会给孩子带来一些额外的压力。长子长女觉得不但有责任去照顾父(母)亲,还要照顾弟妹。最小的儿女可能将自己在适当年纪时应该的离家独立视为对父母的又一次背叛而不愿离开。
不幸的是,绝大多数经历过父母离异的孩子,在他们最需要父母亲人的照顾时,却没有得到他们的关心与指导。父母在离异前后通常不能照顾好子女,父(母)亲自己都觉得没有了自尊,有的只是无助感与怨恨,认为是孩子拖累了自己,这使得他们对孩子的需要变得迟钝起来,也没有在亲子关系中获得快乐,绝大多数人都要2~4年时间才能使自己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以适应离异后的新生活模式。当然,也有一些人从此陷入自责或痛苦的漩涡不能自拔,不能重新与人相处融洽,难以重新拥有一个独立的新生活。他们继续停留在往日的痛苦当中,还把孩子当作前配偶的化身来发泄愤怒,而原本他们应该是以对孩子的爱而不是怨恨作为出发点去照顾孩子的。
父母很担心自己的离异会对孩子心理造成永久的伤害。实际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离异家庭的子女有情感上的障碍,但其实没人能分得清那究竟是离异前家里的吵吵闹闹,还是分开时的伤害或是离婚时的打闹引起的。离婚不是一件只在某个特定时期发生的瞬间事件,家庭气氛紧张和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造成的影响可贯穿他们整个童年和青少年时期。
那些父母互相扯皮,不想抚养孩子,不想看望、照顾孩子,不想支付抚养费,他们的子女是最痛苦最可怜的。如果在离异后由痛苦和怨恨主宰了婚后的关系,而子女只是简单地被告知父母要分开,父母并没有从精神上去理解和支持子女,子女仅被要求作为一方的小间谍和小同伙,与另一方发生关系就会受到责骂或干涉,或者觉得自己被遗弃了,该为父母的离异背上责任,那么,她的心灵就很容易受到伤害。
但如果父母已经为离异后孩子的心理影响、社会后果、经济问题作好了准备,对孩子们表示理解并提供保障,那么,在离异后双方都会与孩子们维持良好关系,获得抚养权的父(母)亲鼓励另一方与孩子保持接触,孩子们心灵受到伤害的机会就会少的多。离异后夫妻保持高质量的关系可极大地减弱离婚带来的影响。
父母如能搁置冲突,平息怒火,分开的父母能与孩子保持联系,使孩子背后有亲朋照顾支持,孩子的被遗弃感就没那么强烈。当然,孩子原本具有的性格能力、处世态度和技巧将给他们自己不可限量的帮助。不过,千万不要希望他们对父母离异的种种感受在几天、几星期或几个月之内就会消失。
今天的孩子们对身边其他人的离婚不陌生,从某种程度上讲,对离婚这一观念和事实,人们都能比较客观地去对待了。但是,离婚太普遍了,也很微妙地使得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更脆弱,更容易受伤害。孩子们经常会问自己:“什么导致爸爸妈妈离婚了?”“如果我表现得不好,他们会离婚吗?”可能你自己的孩子就问过你:“你和妈妈(或者爸爸)是不是要离婚了?”
如果离婚已成定局,请父母们不要选择孩子求学的重要时期做这个决定。小羽是个初三女生,家里有爸爸妈妈和弟弟。据她介绍,自己上小学时家里气氛很好,一家四口非常融洽。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里气氛变得紧张了。
“妈妈总是责怪爸爸不为家操心,而爸爸却不以为然,说着说着他们便你一言我一语争执起来,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们家买了新房,无形中给家里增加了经济压力,导致了爸爸、妈妈的脾气都变得比以往火暴。”
平时,在众人的印象中,爸爸的性格比较软弱,但和妈妈在一起时,他们却常常是‘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家里的空气似乎随时都要爆炸,每当这种时候,我便感受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不安和恐惧。我非常害怕他们离婚……
前阵子,爸爸妈妈的争吵‘升级’,真的闹起了离婚,这对我的影响很大。那天,妈妈竟然问我和弟弟,他们离婚后,要跟谁?我说我谁都不跟,你们离婚的那刻,我就从楼上跳下去,让你们永远后悔……那一刻,我就是这样想的。
事后,我也不知道听了我这么决绝的话,爸爸妈妈做何感想。我无法想象爸爸、妈妈分开后的日子。这些天,爸爸妈妈没有再说离婚的事,或许是因为我用性命相逼,阻止了他们分开的想法。我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家。我的成绩不算好,但是,我可以为了爸爸、妈妈努力,只要他们不离婚,只要我还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家,是我学习的动力。可是,这些日子,我还是老会想起爸妈闹离婚的事,只要一想到这件事,我就没心思读书了。
离中考只有三个多月,我该怎么做,才能淡忘这件事,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这是一个孩子对家发自心底的呼唤。于父母来说,离婚也许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于孩子来说,父母因感情失和引发争吵,乃至导致家庭的破裂解体,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中考的备考阶段,正是孩子们向他们的未来发起强有力的进攻之际,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需要来自父母、家人的支持和鼓励。现在,小羽的父母在孩子中考前产生了严重的家庭矛盾,甚至升级到了“闹离婚”的地步,小羽因备考而产生的紧张心情会更觉得压抑,备考学习时注意力必然会分散,整日处于焦虑、恐惧和担忧之中。为人父母都有一颗爱子之心,都愿意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去学习、生活,正如小羽的父母,宁愿背负着经济压力,也要买新房一样,但是,亲爱的爸爸妈妈呀,对孩子的成长而言,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远比物质条件更为重要。目前家庭之中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中考,这是一家人共同面对的任务,家长所能做的便是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以使孩子能静心地学习。为此,大考前家长要尽力维持家庭氛围的和睦,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能全力以赴地备考。在孩子人生的关键时刻,父母即便有再大的矛盾也要等到这段关键期过去之后再说,不要让你们一时的冲动毁了孩子一生。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他们也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员,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孩子,应该明白在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心理疆界——即自己所处的角色位置,以及所应承担的职责。
父母之间的问题应由他们自己去解决与处理,即使他们选择离婚,也只说明他们对维持这段夫妻之间的感情已经没有信心,他们想选择对他们来说更好的生活,这一点并不影响他们做你的父母,他们对你的爱没有任何变化。所以,如果那一天来临,请接受并体谅他们的选择,并用你的爱为他们的未来而祝福。
无论如何,家庭破裂对这个家里的每个成员来说都是一种伤害,每个有责任心的父母都应该尽其所能扮演好自己在家庭里的角色,经营好婚姻,维护好家庭里的每一份欢乐。
有关如何宠爱自己的心生活中的心理妙招的文章
如果能由教育家来办学该有多好。如何才能办好真正的教育?……我们说,离孩子们近些,离真正的教育就近些。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真正有了“四个考虑得远一些”、追求“三个利益的统一”、立足于“三个负责”、关注“四个竞争力”,那么,我想,中国的教育离极端功利主义就远了,离真正的教育就近了。......
2023-10-31
时下,在不少青年一代家庭中,“零家务”正在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对于青年一代的“零家务”观,有很多人都发出慨叹:“没有了家善用博弈处理家务务,家将不成家矣!”而当自己彻底地沦为“仆妇”之后,她们通常的遭遇是,自己的老公已经另寻新欢,她们呼天抢地也没有用了。两个人总要通过多回合的较量后,找到双方都愿意接受的方案。......
2023-07-06
有多少曾经相爱的人在分手时试图非常大度地说:“我们还是朋友”,可是又有几个能够做到呢?王先生有十年的婚龄,离婚五年,至今未婚,离婚后和前妻一直没有联系,有个女儿跟前妻生活,离婚后他一直没去看过女儿,他说当初是想既然离了就离得干干净净的。......
2023-08-08
日本父母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多与其他孩子玩的,比如,栗香利用芽衣生日的机会,邀请了班上其他的小朋友,并通过集体游戏的方式,让女儿融入集体当中。鼓励孩子多与其他孩子玩,既培养了他的集体观念,又可以使他赢得一个好人缘。不可否认,孩子在与其他孩子一起玩的时候,确实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所以,父母应该在提高孩子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把孩子推出家门,鼓励他多与其他孩子玩。......
2024-04-16
ASD儿童在语言、社会交往、情感理解表达方面都比一般儿童困难,并伴有刻板重复行为和狭隘兴趣。现有研究报告显示,典型发展儿童与ASD儿童共同游戏、学习,不仅不会使典型发展儿童变得刻板和自闭,在一定程度上还促进了典型发展儿童的发展,尤其是在尊重多样性、社交技能、领导力以及容忍性等方面[1]&[2]。......
2023-07-26
被告:李某,男,65岁,黑龙江省大庆市某国有企业退休工人。原告彭某与两被告之子李某结婚生育1子,取名李某某。后因感情不和,彭某与李某于2004年1月离婚,李某某由彭某抚养,李某每月付一定的抚养费,两被告则常到彭某处看望孙子。2005年初,彭某再婚后,为避免两被告的探望行为对其组成家庭的不良影响,对两被告提出异议,要求他们未经她的同意不要擅自探望李某某。......
2023-12-01
原告王某诉被告赵某探视权纠纷案原告:王某,女,28岁,黑龙江省大庆市某国有企业工人。被告:赵某,男,30岁,黑龙江省大庆市某国有企业工人。原告、被告离婚后,婚生男孩由被告赵某抚养,原告王某每月承担子女抚育费300元。由于双方积怨较深,赵某多次拒绝王某探视子女。王某非常思念孩子,在忍无可忍下,诉至本院,要求保护自己对子女的探视权。......
2023-12-01
你一定会奇怪地问我,上网问题怎么会成为孩子们的心病呢?此时,下课铃声正好响了,这堂“如何阻止孩子上网”的讨论,也圆满地结束了。和孩子开诚布公地讨论、规划出合理的上网时间和内容。我们可以根据他目前实际的课业情况,“讨论”规划出一个可以容许的、不影响课业的、合理的上网时间。......
2024-10-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