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宠爱自己 心理学教你产生美

如何宠爱自己 心理学教你产生美

【摘要】:距离产生美,小别胜新婚。夫妻之间应有一定的距离,因为他们也是一种互敬互爱的友好合作关系,精心呵护才能使这种合作得以维持和发展。

三、多远的距离才能产生美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两只刺猬,因为天气太冷,想以身体靠近对方取暖,但一方的刺扎到另一方的身体时,大家都感到疼痛难耐,只好分开,可是天气越来越冷,为了取暖两只刺猬不止一次尝试靠近又分开,如此反复多次,终于找出不会刺到对方,又能取暖的恰当距离。

杂志上还登载过这样一篇文章。小李请工人给新家的卫生间铺地砖,完工后小李验收时很是不满,因为地砖之间的缝隙有一指大小,水泥暴露无遗,非常影响美观。质问工人,工人师傅说,时间长了,卫生间的地砖因为潮湿会发涨,如果铺得太紧容易导致地砖崩裂。小李半信半疑,还是觉得邻居家的地砖铺得漂亮,缝隙小,看着就像一个整体。谁知过了没多久,邻居家的地砖就出了问题,小小的卫生间就有七八个地砖裂了缝,而自己的卫生间却依然平整如初,缝隙竟也小了不少。小李才恍然想起工人师傅说过的那一番话。

用以上这两个故事来比喻夫妻之间的距离再恰当不过,太接近了,容易伤害到对方,太远了,又感受不到对方的关怀,最好是有点粘又不会太粘。

杨光和妻子曾经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周末夫妻,因为没房子,各自居住但那种工作一礼拜时刻憧憬着见到对方的感觉真好。有了房子以后,天天在一起,没有了新鲜感,鸡毛蒜皮一大堆也开始招呼着上来。相互敌视了一段时间后,他们不约而同地怀念过去那种有所期待的生活,开始醒悟,恰到好处的距离会增加彼此的魅力商数,生活才能有滋有味,而这种距离不一定是物理意义上的。

心理学认为,在现代人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非爱行为”。所谓“非爱行为”,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夫妻之间应该有一种适度的距离,因为即使有婚姻的保障,人还是要独自面对许多问题,更何况人是最不善结盟的动物,在关键的时候,还是要自己更多地承担。许多夫妻都经常感慨,恋爱时两个人多甜蜜呀,一结了婚,热情逐渐冷却,口角逐渐频繁,希望全部演化成失望。究其根本,其源大概出于距离拉得太近。夫妻本身就是由两个独立个体组成的,又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了起码20多年,各自有不同的遗传基因,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交往圈子,不同的既往情史,彼此的性格、志趣、习惯、爱好都有区别。“零距离”会减弱了夫妻间的吸引力。要想使两个不同的独立体关系更融洽,那就需要保持适度的距离。

夫妻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是一种有教养的表现,是对自己和配偶的尊重。这就是古人曾经提倡过的“相敬如宾”的境界。距离产生美,小别胜新婚。说的是时空距离产生的新鲜感,而在心灵上、精神上、见识上、能力上的距离所产生的新鲜感和魅力,又远非“小别”所能比拟。夫妻之间应有一定的距离,因为他们也是一种互敬互爱的友好合作关系,精心呵护才能使这种合作得以维持和发展。夫妻关系看起来是人世间最密切的关系,其实,在家人关系中,只有这两个人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因此也最脆弱,最容易改变。处好了,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处不好,形同陌路,分道扬镳,所以夫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好。人们往往以为夫妻之间应该是亲密无间,彼此没有任何的隐私。其实没有陌生感的夫妻是没有新意的。具有了陌生感,那也就是把长长的空白留给了对方。在空白中的夫妻使他们有空隙去从容地品味他们的日子。无论关系多密切的人,都不可能“亲密无间”。夫妻毕竟是两个人,各有各的生活习惯,各有各的思维方式,各有各的追求目标。整齐划一,步调一致,从理论上讲没错,实际上行不通。夫妻在行动上也应该提倡距离。形影不离,一步也分手不得,将制约对方。雷达似的跟踪,必然造成对方逆反心理,使行动更加诡秘。有些妻子总怀疑丈夫在外头招蜂引蝶,寻花问柳,每次归来都要详加盘诘,令丈夫反感。每个人都有行动自由,多亲近的人也不要限制、束缚对方,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当然,违法乱纪的行动应该制止。其实,两人之间在过了一段平静腻烦的夫妻生活后,可以有意识地离开对方一段时间,故意培养双方对爱人的思念,一种适当的距离也是一种爱的表现。爱,不一定是自私的。“距离”只是宏观界定,不好用尺度衡量,怎样掌握夫妻之间的距离?太近了容易“追尾”、“翻车”;太远了又可能“失控”、“疏离”;不远不近,若即若离,若有若无,其中的道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聪明的你可以在生活中仔细掂量你们的夫妻关系,从而确定你们俩到底需要怎样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