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者身上的嫉妒之心,对管理工作也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心是比较顽固、持久的心理现象。嫉妒之心无论如何,对人对己都是有害的,因此,人们必须将这种无聊有害的情绪从自己的心灵中清除出去。因此,克服私念是益己益人的大好事,也是消除嫉妒心的基础条件。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心恐怕要算是最顽强、最持久的了。”这常常是嫉妒心者苦闷的根源。......
2023-08-17
三、嫉妒是恶魔
嫉妒又称“红眼病”,是一种负性情绪,指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被他人超越,或彼此距离缩短时,所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情绪体验。它有明显的敌意甚至会产生攻击诋毁行为,不但危害他人,给人际关系造成极大的障碍,最终还会损伤自身。地位相似,年龄相仿,经历相近的人之间容易发生嫉妒。
培根说:“嫉妒是恶魔”。古往今来,无论是贫民百姓还是帝王将相,因嫉妒导致伤人害己、骨肉相残、家破人亡甚至亡国丧权的事例不在少数。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将周瑜忌诸葛亮之才,千方百计要害死诸葛亮,结果自己被活活气死,死时还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实在可悲!
《圣经》中把“嫉妒”叫做一种“凶眼”,也有人把它称作一颗“灾星”。这就是说,嫉妒能把凶险和灾难投射到它的眼光所注目的地方。无德者必会嫉妒有道德的人。因为人的心灵如若不能从自身的优点中取得养料,就必定要找别人的缺点作为养料,而嫉妒者往往是自己既没有优点,又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因此他只能用败坏别人来安慰自己。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情恐怕要算作最顽强、最持久的了。所以古人曾说过:“嫉妒是不懂休息的。”嫉妒毕竟是一种卑劣下贱的情欲,因此它是一种属于恶魔的素质。
客观地说,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每个人都有嫉妒心理,然而嫉妒心理在不同人的行为中表现不同。当嫉妒心理指向某一特定事物时,其发展过程又会出现三个阶段:
程度较浅的嫉妒
这个阶段的嫉妒往往深藏于人的不易觉察的潜意识中,多数情况下表现出对对方的羡慕,还谈不上意识清醒的嫉妒心理。如自己与某个比较优秀的人相处很好,甚至以结交这样的朋友为荣,根本没有对他的名誉、地位等施以攻击的想法。然而,每当念及此人时,就会感到有一种淡淡的酸涩味随着喜悦而产生。
程度较深的嫉妒
这是由强度较浅的嫉妒发展而来的。其标志是当事人的嫉妒心理不再完全潜抑,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显露出来。开始表现为忧虑、对自己不满,进而出现故意不去配合工作中比较优秀的合作伙伴的工作,甚至对其做间接或直接的挑剔、造谣、诬陷等。2002年北大心理系一位女研究生因嫉妒同学得到美国某大学的高额奖学金,偷偷以该同学的名义发了份E-mail,说放弃这个机会,致使奖学金转给了别人。按理说,学心理学的人应该更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为什么还会这样做?据了解,这名女研究生心理素质很好,法庭上面不改色,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也沦为了嫉妒的俘虏,由此可见嫉妒的根深蒂固性。
非常强烈的嫉妒
嫉妒者此时已丧失理智,向对方做正面的直接的攻击,希望置别人死地而后快。这往往会导致毁容、伤人、杀人等极端行为,常导致害人又害己的不良后果。1953年,在慕尼黑,有一个老姑娘,用儿童车推着她女朋友的婴儿去散步,突然间她把车和小孩一起推进了伊萨尔河。精神专家调查发现,这个女犯是突然间抑制不住嫉妒而犯下的罪行。
并非说所有的嫉妒都会逐渐发展到非常强烈的程度,产生极端的行为。不同人格特质的人会把嫉妒情绪控制在某一个阶段,而不让其自由发展。
嫉妒能造成人体内分泌紊乱、消化腺活动下降、肠胃功能失调、夜间失眠、血压升高、脾气暴躁古怪、性格多疑、情绪低沉等。久而久之,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抑郁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身心疾病就会跟随嫉妒者了。
由此可见,嫉妒不仅使精神受到折磨,对身体也是一种摧残。美国一些专家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嫉妒程度低的人,只有2.3%的人患心脏病,死亡率仅2.2%;嫉妒程度强的人,9%以上的人得过心脏病,死亡率高达13.4%。目前,德国等国家已把嫉妒列为疾病的一种,确实很有道理。巴尔扎克说过:“嫉妒者受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更大。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
也有人把嫉妒比作“双刃剑”,既可伤害别人也会伤害自己。那么嫉妒心理强的人应该怎样消除这种不良情绪呢?下面几招让你摆脱嫉妒心。
正确认识自我
要准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不要妄自菲薄;更重要的是不断剖析、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寻找自己对他人、对某事的评价与处理是否具有不公正、不客观的成分;面对某人某事的时候,自己的心情和行为的出发点是否理智等。
减少虚荣心
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自尊心追求的是真实的荣誉,而虚荣心追求的是虚假的荣誉。对于嫉妒心理来说,要面子、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正是一种虚荣和空虚心理的表现。单纯的虚荣心比嫉妒心理容易克服,但从形成的心理机制来看,二者又紧密相连。所以,克服一份虚荣心就会减少一分嫉妒。
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具有嫉妒心理的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甘别人之下,不把别人的成绩看作是对社会群体建设的贡献,而首先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能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才能摆脱痛苦。
学会接纳他人,理解他人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劝诫人们要谦虚谨慎,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并向他人学习,而这样做首先要悦纳他人。悦纳他人需要的是客观、公正的眼光以及与人为善的准则。
学会公平竞争
竞争应是激励人奋进的过程,而不应成为目标,如果过于看重结果,很容易引发不择手段、不讲规矩的举动。要明白凡是竞争总有输赢,不要把目的只放在输赢上,而是要注重竞争的过程,从中发现自己输或赢的原因,体会竞争的乐趣,形成健康的心理。
既然有嫉妒者,必然就会有被嫉妒者。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面对那些嫉妒的眼光和言行时应该怎样化解呢?
建立并保持平衡
业绩一直优秀的人或是非常用功的人很少遭人嫉妒。互相嫉妒一般是两个不相上下者,这可以说是一种平衡。后来有人冒尖,使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就会产生嫉妒。这种嫉妒将一直持续到冒尖者的“冒尖”成为稳定的现实,达到新的平衡为止。显然,这种平衡同原先的“平起平坐”的平衡已经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所以,消除别人嫉妒的最好方法,就是致力于新的平衡的形成。
表露自己的不幸和努力
当被嫉妒者感到幸运之时,嫉妒者却因此感到不幸,这种幸运的反差便成为嫉妒心理产生的源泉。因此,如果能主动向嫉妒者吐露自己的不幸往事、自己所作的努力以及目前的窘境,就会缩小双方的心理距离,并让对方的注意力转移。这往往会使对方对你的努力自叹不如,也会使对方感到你的谦虚,甚至会产生对你的同情,从而有可能使嫉妒的火苗熄灭。
主动接近、求助于嫉妒者
嫉妒者之所以嫉妒别人,往往是由于自己的自尊心没有获得满足。如果不计态度和言行,主动接近、求助嫉妒者,他会感到你的进步并不会对他造成威胁,甚至还有求于他,其自尊心在某种程度上获得满足,妒火的温度就可能降下来。
让嫉妒者也来分享欢乐
当你取得成就并获得荣誉时,注意不要冷落别人,更不要居功自傲。你可以采取各种方法让大家都来分享你的欢乐与荣誉,这有助于消除紧张空气,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
总之,对别人产生了嫉妒并不可怕,关键要看你能不能正视嫉妒。你不妨借嫉妒心理的强烈赶超意识去奋发努力,升华这种嫉妒之情,把嫉妒转化为成功的动力,化消极为积极,超过别人!
有关如何宠爱自己的心生活中的心理妙招的文章
现代管理者身上的嫉妒之心,对管理工作也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心是比较顽固、持久的心理现象。嫉妒之心无论如何,对人对己都是有害的,因此,人们必须将这种无聊有害的情绪从自己的心灵中清除出去。因此,克服私念是益己益人的大好事,也是消除嫉妒心的基础条件。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嫉妒之心恐怕要算是最顽强、最持久的了。”这常常是嫉妒心者苦闷的根源。......
2023-08-17
因此,慢性便秘和习惯性便秘的患者,必须从改变生活方式着手。本品是胃动力药,可促进胃肠蠕动而治疗慢性便秘。低聚糖能促进肠道双歧杆菌的生长,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从而有助于减轻便秘。因此,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是治疗便秘的根本方法。治疗慢性便秘以食疗方和中药为主,尽量少用西药,以免干扰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产生反射性便秘。......
2024-01-08
锲而不舍战病魔弗德里克·格兰特·班廷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班廷在调查中了解到,全世界有数以百计的糖尿病患者,在治病毫无结果的情况下想用挨饿的办法来苟延残喘。在当时,人们视糖尿病为不治之症。在由于其他病致死的尸体上,这些暗点仍保持原来的大小,而患糖尿病的人死后,这些暗点已缩小到原来大小的几分之一。他消瘦不堪,已经到了糖尿病的最后阶段了。糖尿病终于可以战胜了。......
2024-05-22
日本的游泳运动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人说,他们的训练方法也有着很神奇的秘密。无论是加拿大人还是日本人,他们无疑都掌握了这样一个道理,对手的力量会让一个人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创造出惊人的成绩,尤其是当对手强大到足以威胁你的生命时。......
2023-12-06
“物”在罗伯-格里耶的理解中首先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自足的,拒绝人类赋予它以各种各样的说法和意义。罗伯-格里耶反思了传统诗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比喻”。所以罗伯-格里耶主张文学作品尽量不用比喻,而是还原“物”的本来的世界。......
2024-01-22
愤怒是制造恶果的罪魁祸首佛家说:“愤怒是不能得到佛法的根本原因,是堕入恶道的缘故,与超脱之后产生的喜悦是冤家,是偷走我们善心的大强盗,是种种恶言的仓库。”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佛家对于愤怒是持何等的否定态度了。很多人就是因为愤怒而使自己身临险境或是落得道人耻笑的下场。出生于官宦之家的吴三桂夺得武生高魁,授为游巡使。形势发生如此急剧的变化,是吴三桂未能料到的。......
2023-12-01
◇伊壁鸠鲁要人们学会过幸福生活伊壁鸠鲁的伦理学主要是讨论如何对待生、死和神的问题。针对这种悲观厌世思想,伊壁鸠鲁特别强调人生的意义,要人们学会过幸福生活。伊壁鸠鲁认为,各种美德都与愉快的生活共存,愉快的生活是不可能与各种美德分开的。为了求得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伊壁鸠鲁认为,人们相互约定避免彼此伤害和尊重相互利益是非常必需的。据说,伊壁鸠鲁本人就以十分平静的心情对待他自己的死。......
2023-12-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