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为别人着想”相比,这无疑又是一种创新。作文要出新,一是选材出新,二是立意出新。所谓升格,简言之,就是把一般的主题、平淡的主题加以提炼、升华,使其格调更高,更有意义,更有创新性。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不能为了求“新”,而脱离生活实际。......
2023-08-08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好!上次作文课,我们进行了以一次“以美为话题”的写作训练,这节课我们进行一次修改训练,训练的目的是探讨“如何根据已有内容,采用最好的形式最好地表达中心”。
师:(出示投影)投影内容,是从上次“以美为话题”作文中,选出的一篇非常感人的美文,它写出了人性之美。但在行文(思路、结构、语言)上,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品味揣摩之后,请试着找一找。时间五分钟。
(投影内容:)
美丽的乡村之夜
过厌了城市生活的张杰,大学毕业后就去了农村,这农村离省城一千多公里。张杰在那里办起了一所诊所。
冬天的夜晚来得特别早,高原上的夜晚明显得很冷,夜出的人,有的耳朵被冻掉了。
“张医生吗?我的孩子病了,发着高烧,你能不能来一下。”拿起电话,一阵急促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这样的夜晚,如果出车,很可能会出现被冻死在车里的危险。前些日子,一司机遇上雪崩而丧生,还有一位司机滑下了公路。
张杰快速地回答:“我不知道你的住所啊。”“我马上告诉你,你沿着公路开车10公里,遇到加油站向左转……,在我的门口有一个大卡车。”那农民又重复了一遍,张杰还是被他搞糊涂了。
“你还是来吧,求你了,我求了许多医生,他们都不愿来,听说你非常好,所以……我给沿途的农家打电话,让他们把灯打开,你就可以了。”农民终于想出了办法,高兴地说。凭着医德,张杰答应了他。
张杰带着工具,乘着小车,把空调调到最大,向着那茫茫黑色进军了。呼呼的风声,把玻璃打得直响,张杰的手脚都有点冷。张杰开始有点后悔了。
忽然前方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张杰内心感到欣慰。加了加速,眼前的灯光越来越亮。走着走着,也不知见到了多少灯光,张杰的内心火热火热的。眼前的一切让张杰感到自己的选择对了。
一路的灯光,一路平安,张杰顺利找到了明亮的卡车前灯。
“小家伙烧得真历害,39℃。打一针明天早晨吃点药就会好的。”张杰诊断完,把病因等情况诉了农民。
“我该怎么回去呀。”张杰心里想到。
“今天,你住在我家吧,明天再回去。”农民热情地邀情。
张杰望望大卡车的灯光,望望那夜色,“不,我还是回去吧,如果有人会诊呢。”
张杰驾驶着小车,沿着原来的方向向回走,他发现沿途的灯都亮着。他过去之后,那灯光才熄灭。而对于这个地区如此贵的电,他们是非常珍惜的。张杰内心无比激动,眼睛火热火热的。车内的寒冷已经少了,全身感到暖烘烘的。
小车轻快地在灯光下行驶,漆黑的夜在张杰眼里变得阳光般灿烂。通过车窗,张杰看到了,感到了这美丽的夜色。
师:谁来谈谈这篇文章的优点?
生1:这篇文章的选材较好,立意高。
师:能具体谈谈吗?
生1:他以一个医生救死扶伤的事为题材,表现了他美好的心灵,符合“以美为话题”的作文要求。
师:立意高呢?
生1:它表现的是一种人性之美,也就是人的善良、博爱、相互救助的本性。这是一般心胸狭隘的人所想不到的。
众生:(哄笑)
师:谁还有要补充的?
生2:一路的灯光,使夜景美丽,也映出了美好的乡风民俗,因而也是美的。
生3:这篇文章在写法上,运用了多种手法,也较好。
师:譬如——
生3:第二节中写天气之冷,是铺垫。打电话给其他医生,而他们都不去,是反衬。其它还有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也较出色。
师:好,通过大家的发言来看,这的确是一篇写的较好的作文,但它有没有不够妥当的地方呢?
生4:第二段与第三段的对环境恶劣的叙写,可以合并。
师:合并到哪里?
生4:放到第三段,作为心理活动。
生5:第二段、第三段主人公的心理,交代不清。特别是第三段的“快速”,一词,在上文的犹豫与下文的同意前行之间,很暧昧。
生(众):笑。
生6:“我求了许多医生,他们都不愿来”,这是反衬,但以众多医生的见死不救,衬托张医生的美德,让人不舒服。
师:唔,有道理。刚才我好像听谁在大叫“大卡车”。怎么回事?
生6:是我。有认为“大卡车”的出现是个败笔。既然这个农户有车,而且又多次打电话求医碰壁,情况有那么紧急,他为何不自己开车求医?
师:这的确有些不合常理。请坐。
生6:我还没说完——在倒数第三段中,“张杰望望大卡车的灯光”,为何如此,也让人莫明其妙。
师:读得很仔细。再次请坐。
生7:“小家伙烧得真历害,39℃。”这病并不严重,这使张杰冒险的意义大大降低。
师:也就是造境不够。对吧?
师:刚才,大家各抒己见,谈了很多这篇文章中可以改进的地方。下面,根据咱们平时所讲得写作技巧,谁来谈在改写时,应注重做哪几方面的问题?考虑时间三分钟。
生8: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总思路应保留,但前半部分的条件恶劣应再强化一下。
师:为什么?
生8:条件越差,越难能可贵。
生9: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应多写,并且要写清心理发展的过程。原文交代太少,只凭一个“医德”二字,张医生就冒死前往行医,总有点——有点——
师:不够真实可信。
师:这两个同学说得很好,总而言之,在写法上有三点需注意,一是造境上注意“抑与扬”,使主人公活动的意义最大;二是构思上注意“情与理”,人物活动既要合情,又要合理;三是人物的心理活动历程要交代清。
(板书:)
师:好,刚才,我们对作文“美丽的乡村之夜”的优缺点,作了充分的讨论,下面我们的任务是——
生:写!时间30分钟,不少于600字。
师:那真是赵本山做广告——都知道。
生:(笑,接着开始写作)
第二课时
(上课后,学生陆续交卷,教师边收边阅,十五分钟后,全部停止。)
师:好,停止作文,到现在为止,已经有80%的同学写完了作文。没写完的,以后要加强训练。
上节课,我们讨论了作文《美丽的乡村之夜》的优缺点,对此文,我们提出了三条修改意见。
生(众)(纷纷):一、造境上注意“抑”与“扬”;二、“情”与“理”要有机结合;三、人物心理变化要交代清楚。
师:我手头上是刚选出的三篇作文,咱们一块看看,它们在我们提出的建方面,哪一点做得较好。阅读时间五分钟。
(投影显示第一篇)
灿烂的那片光
张春晓
“叮铃铃……”在外出诊忙了一天的张洁刚刚睡去,就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
“张医生!张医生!我妻子难产!快!快!”电话那端的声音疾得像窗外高原的风雪。
“你的住所?”
“蒙噶尔集最西边就是我家……”
张洁披起那件乡亲送他的毛皮大衣,背起药箱,开着吉普车冲向高原茫茫的夜色深处。
吉普颠簸,抖落了驾驶前台上他大学时最爱的歌带——《风雨无阻》。歌带久已蒙尘,但灰尘蒙不住张洁那颗风雨无阻的心。带着那颗心,他毅然离开了喧闹的都市,踏上了几百里才有一个聚居地的高原……
前些日子一个高原上的汽车兵在夜行时滑入了道旁的深渊,还有一辆运输车夜行时雪崩被埋在了雪底。整个高原还笼罩在“不夜行”的忌讳中。但张洁的耳边又一次响起那乞求的声音:“你一定要来呀,我已打电话给沿途的居民,让他们在您经过时把灯打开,给您照路。”
前方的灯果然依次亮着!
风雪仍无情地敲打车窗,张洁的脚有些发木了。但他眼前却是辉煌的灯光。灯光耀着雪花,雪花映着灯光,形成电费偏贵的高原上少见的奇观。张洁发现有些灯光下居然还有人影,张洁知道了,牧民们怕风雪声掩盖了汽车的马列达声,都纷纷起床等待着哪!
他的心在沸腾着,往日的一幕幕又一次展现在眼前。他刚来这里时县委书记亲自看望他说:“你是本县的第一个大学生啊。”县委书记期待的眼神让他难忘;一位老大妈送来了皮袄皮靴,这是她一夜未眠赶制出来的,大妈布满血丝的眼睛让他难忘;每到一处,牧民们端出的热奶茶更让他难忘……
灯光阑珊处,是城的最西。城的最西,是那牧民的家。
张洁终于赶到,人们殷切、无奈、焦急的目光全部变成了希望。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婴儿哭声响彻高原,母亲汗泪交夹的脸上浮出了微笑……
“张医生,留下吧。”牧民们苦留。
“万一再有别的急诊呢?”张洁的话让牧民无话,有泪。高原的天气变得好快,老天爷一抖手把风雪收起换上了睛朗的夜空,不换的是沿途的灯光。路面上的雪晶莹闪烁。灯光灿烂,雪光灿烂,星光也灿烂……(804字)
师:下面,针对这篇文章,同桌间交流以下意见。看看它,在三点建议上,哪方面做得好。
生:(讨论两分钟)
师:好,谁来说说?
生1:我认为这篇文章在“情”与“理”上结合较好。
师:好,你先一停。其他同学同意吗?
生(众):同意。
师:请你接着说。
生1:这篇文章,心理活动写得较多、较好。人物心理活动写得较细。特别是是回忆刚到高原时一段,能很好地解释张洁冒险出诊的原因。
师:也就是说,它道出了主人公行为的思想基础。
生1:——因而更真实可信。
生2:插入对磁带的描写,也是一种衬托,说明主人公早就有这种思想品格。
生3:这篇文章中,没写农户的大卡车,(众生笑)并且将病症改为难产,(众生笑),这使故事也更真实可信。
生4:故事的结尾,寄情于景,通过几个“灿烂”,使文章的主旨升华。
师:写得很好,评得也不错。的确,在构思上,张春晓同学注意到了“情”与“理”的有机融合,他不仅写出了主人公的活动,而且点明了主人公为何这样做的思想基础。所以,这可算是一篇很出色的作文。同意这种说法吗?
生(众):同意。
师:好,咱们现在来看第二篇。要求跟刚才一样。
(投影显示第二篇文章)
灯
萧晨,一位医生,一位在荒郊诊所工作的医生,他来这里已有好多年了,虽已习惯,但他厌烦,厌烦这的寒冷、这的路、这的落后、还有那比金子还要贵的电。
那天下午,天已微微发暗,一只信使鸽突然飞来,挟带着SOS的求救信。萧晨出发了,他已习惯了,习惯了驾着那辆军用吉普车攀山越岭,悬壶济世。
夕阳西下,车窗外寒风凛冽……
终于到了农家,萧晨见到了病倒的孩子,“高寒症”——一个萧晨晚来一步孩子就要归西的急症,也是一个最为棘手的病症。窗外寒风怒号,打的窗纸啪啪地响,阴冷的月光射进窗内,诉说着深夜的来临。
萧晨头上满是汗水,一方面孩子高烧不退,另一方面他晓得这里黑暗的厉害,曾经有无数的司机被那夜晚的黑暗和寒冷吞噬,被那无情的山路和无情的山狼吞噬。
孩子的烧终于退了,萧晨站起来,他恐惧、他害怕,但他又不能不走,他担心有更多的病号。在主人的感激的目光中,萧晨毅然踏上了那辆吉普车,作为这儿唯一的医生,他没有理由停留。
车上路了,寒冷叫人没法忍受,萧晨已被冻得发僵了,他开始后悔了,后悔当年一时冲动来这个破地方……这时萧晨偶然发现路没有他想的那样黑,抬起头,他惊呆了,这时家家灯火通明。萧晨觉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了,他晓得这灯是为他,这一路的灯光都是为他,因为这里的村民从来就不开灯。
萧晨慢慢地行驶,他不觉得自己所走的是土路了,他感觉这是条金光大道,这是条爱之路。村民用“灯”去送走也是挽留他们所爱的人……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巴金在《灯》中如是说。(614字)
(生读、讨论作文。约六分钟后,教室静下来。)
师:刚才的一篇,在“情”与“理”的融合上很有特色。那这一篇,哪一方面最出色?
生(众):“抑”与“扬”。
师:谁具体说说?
生5:开篇的交代,就是一种“抑”。如写到他的厌烦。他的厌烦,是心理上压抑的产物。正是由于压抑,所以看什么都是阴沉的、灰暗的。它与后面的“扬”——“他感觉这是条金光大道,这是条爱之路”——形成了对比。
师:这种“抑”与“扬”,对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吗?
生6:有,正是从主人公的态度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心灵的美。正是由于具有这种美,主人公才能不顾疲惫,冒险行医,正是由于具有这种美,主人公才因担心另有病号而不顾夜行之险,要连夜赶回,也正有了这种美,才感动了沿途的村民,使他们打开自己的灯,让主人公一路畅行。美在文中,时时出现了,主人公的心灵是美的,由此折射出的纯朴的乡俗民情也是美的。
师:本文写作上有抑有扬,那这两个方面在文中是平均用力的吗?
生:不是,是重点写抑。
师:平均用力,对称来写,不合适吗?
生:不好,一是浪费笔墨,二是不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师:很好。看来以上两篇,都能根据咱们的建议,抓住一点,突出中心。还有最后一篇,我们看看是否在最后一点——心理描写方面最突出。
(投影显示第三篇)
一路灯光
高原上的风丝毫不知人情冷暖,到夜晚就更加肆虐来,呼呼地,像是要卷起这天地间的一切。
张洁,忙碌了一天,正坐在小火炉旁用铝饭盒煮着自己的晚餐。听着外面的风吼声,环视自己这个简陋的诊所,他心里涌上来些许“假如”。假如我当初没有离开城市,假如我当初不开这个诊所,假如……
电话铃声骤然响起,张洁冷不丁吓了个激灵。心里掠过一丝阴影。他犹豫着不想去接电话,他依然低下头想自己的心事:假如……电话铃声依然响个不停,响得他心乱如麻,他霍地站起来,抓起了听筒,那边果然传来了焦急的话语:“张医生吗,我的孩子病得医害,你来一下可以吗?”
“你看这鬼天气,路上那么滑,我怎么出门呀!”
“要不,这样吧,我给沿途的人家打电话,让他们把灯打开给您照路。”
“那好吧!”张洁无奈地摇了摇头。
端起饭盒紧扒了两口,把自己浑身上下裹了个严实,这才打开门出去。还未走到车库呢,就已冻了个透心凉,他哆嗦着打开车门钻进去,好歹把风关在了外面,但还是筛糠似的哆嗦着。
刚刚下了场大雪——给公路上又打了层蜡。张洁小心翼翼地行驶着。忽然,当他抬起头远眺时,发现了一排微弱的灯光在风中摇曳,仿佛一下就可了吹灭,但他们亮着,亮在张洁的车前,而车后却又是漆黑一片,张洁不再抖了,他感到周围暖烘烘的。高原上的电是很贵,但这沿路的人家却毫不吝啬地为他——这个素不相识的人开了方便的灯,张洁迎着灯光一路走下去,又想开了他的心事,假如,当初我拒绝了这个病号、假如我不开这个诊所,假如……我怎么会看到这美丽的夜景,还有这美丽诱人的一路灯光?
张洁激动地张着嘴,他想说声谢谢,却不知要说给谁,但他终于说了出来:“谢谢,你这美丽的、温暖的一路灯光!”(689字)
师:谁来谈谈这一篇在心理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生:这篇文章中心理描写出色,表现有两点:一是写得细;二是写得清。如“电话铃声骤然响起,张洁冷不丁吓了个激灵”,写得很真实,我有时就这样。还有,“还未走到车库呢,就已冻了个透心凉,他哆嗦着打开车门钻进去,好歹把风关在了外面,但还是筛糠似的哆嗦着”也写得细腻。
师:还有吗?
生:文章中的几个“假如”,我认为用得很好。它前后照应,使文章的思路非常清晰,而且通过几个“假如”的对比,又写出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变化。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来看,三篇文章,分别从不同侧重点上,对原文进行了修改,而且做得较好。其实,这几篇文章的特色,并不仅仅有刚才说的几点,我们突出几点的目的,在于提醒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在注意运用一下我们上节课所提到的三条写作技巧。
师:哪位同学能来概括一下我们今天的学习情况?
生:今天作文的任务是修改作文,目标是“在记叙文写作中,采用最好的形式来最充分地表达已有材料的中心”。
师:好,今天,我们进行了一很好的修改训练,但能否真正掌握修改文章的要领,还要看我们在平时写作中的努力程度。课下请根据本课的训练思路,将自己上次的作文修改一下,任务重吗?
生:不算重。
师:OK,下课!
评语:
综观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将电教手段引入课堂教学,大大扩展了课堂容量,整课堂利用投影设备,投影字数2500多字,课堂辐射面大,节奏紧凑,学生活动紧张的序。
2.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作文的评改主要由学生进行,教师穿针引线,点拔巧妙、到位,设问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合理有效地起到了调节节奏、整合内容的作用,课堂气氛及学生思维异常活跃。
3.课堂思路明确。整堂课由“‘抑’与‘扬’”——“‘情’与‘理’”——“人物心理变化”三个阶梯构成,逐层深入,逐级扩展。
4.有效克服了作文教学中常见的弊端。这种“写、评、析”高度结合的训练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对“如何采用最好的形式表达中心”有了真切、直观的认识,克服了传统作文教学大量写作、轻视讲评、学生缺乏写作知识、写作水来停止不前等弊端。
有关高中作文训练课堂教学实录的文章
与“为别人着想”相比,这无疑又是一种创新。作文要出新,一是选材出新,二是立意出新。所谓升格,简言之,就是把一般的主题、平淡的主题加以提炼、升华,使其格调更高,更有意义,更有创新性。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不能为了求“新”,而脱离生活实际。......
2023-08-08
于花如此,于人于事更是如此,不懂珍惜身边的点滴,直至失去,才倍觉惋惜,生活也因而显得被动。把握生活,学会珍惜每一份真情。珍惜每一种心情,体会完整人生。常遇到,刚学会蹒跚步行的孩童渴望着长大,韶华已去的长者渴望重拥青春,年逾古稀的老者渴望重回壮年。认真过好每一天,珍惜上苍赋予我们的每一刻,便能轻而易举地拥有一切。让我们掌起生活之舟的舵把,学会珍惜,学会把握,活出今天的精彩。......
2023-08-08
无论是“新表达”还是“发展等级”,其中都涉及到对作文语言的要求,即语言要生动、形象、鲜明、新颖,用一个字来涵概,那就是“靓”。那么,如何使作文的语言靓起来呢?“辞格”也称“修辞格”,是“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的各种修辞方式,诸如比喻、排比、对偶、通感等。下面,我们来看一首民歌,初步体会一下辞格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2023-08-08
不同的文体各有自身的表达优势,也有其不足之处。但是,富有理性的议论文常常显得形象性不足,文采不够。但是,记叙类文体如果仅仅是就事写事,就人写人,在立意构思和行文时缺乏理性的光芒,文章也难以出水准。以上两类文章是应试中考生最常用的,其他文体,考生采用的较少,也要辨清其优势。......
2023-08-08
我看到这一幕,听到这个苹果的故事,不由从心中深深感叹到:苹果、生命。苹果是生命成长的动力。也许就在他面临困难的时候,一个苹果的出现,他会因此变得坚强勇敢,因为苹果中折射出的是一种真情,苹果不只有香甜的果汁,而更有生命的味道。苹果会告诉他,在困境中塑造出的生命才会拥有与苹果一样的甜美,才会有真情的流露,才会看到胜利的曙光。......
2023-08-08
话题作文在形式上具有自身的特性和优势。其二,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给考生提供了从自身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展示个性和才华的广阔空间。因此,话题作文所采用的开放的体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最大限度地把作文的自主权交给考生,更能看出考生的原创力,更能不拘一格地选拔优秀人才,这样更科学,更人道,也更能体现做为国考的高考选拔人才的真谛。......
2023-08-08
心态这个主人也是会呈现多面性的。此时的李白,其心态肯定是愉悦,洒脱的。他们的这种诗体风格自当是由其心态主宰的,悲怜,苦闷的心态完全主宰了他们的思想、行动和命运。心态做为你的主人让你笑得舒心,也可能让你悲彻入骨。其实我们根本无必要恐惧心态以及它所带来的结果。我们一定要学会选择心态,成为自己的主人,因为它会决定你一生的命运,决定你的性格,以及你周遭所接触的人。......
2023-08-08
郭沫若曾经说过:“艰难的环境一般会使人沉没下去,但是,具有坚强意志,积极进取精神的人却可以发挥相反的作用。环境越是困难精神越能发奋努力。困难被克服了,就会有出色的成就。这就是所谓‘艰难玉成’。”1999年震惊日本的畅销书《五体不满足》的作者乙武洋匡不就是一个没有四肢却以优异成绩考入早稻田大学的残疾人吗?环境越艰难困苦,就截止需要坚定的信念。艰难玉成,是勇士的本色。......
2023-08-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