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中作文训练教学实录

高中作文训练教学实录

【摘要】:上次作文课,我们进行了以一次“以美为话题”的写作训练,这节课我们进行一次修改训练,训练的目的是探讨“如何根据已有内容,采用最好的形式最好地表达中心”。张杰诊断完,把病因等情况诉了农民。这病并不严重,这使张杰冒险的意义大大降低。)师:好,停止作文,到现在为止,已经有80%的同学写完了作文。上节课,我们讨论了作文《美丽的乡村之夜》的优缺点,对此文,我们提出了三条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好!上次作文课,我们进行了以一次“以美为话题”的写作训练,这节课我们进行一次修改训练,训练的目的是探讨“如何根据已有内容,采用最好的形式最好地表达中心”。

师:(出示投影)投影内容,是从上次“以美为话题”作文中,选出的一篇非常感人的美文,它写出了人性之美。但在行文(思路、结构、语言)上,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品味揣摩之后,请试着找一找。时间五分钟。

(投影内容:)

美丽的乡村之夜

过厌了城市生活的张杰,大学毕业后就去了农村,这农村离省城一千多公里。张杰在那里办起了一所诊所

冬天的夜晚来得特别早,高原上的夜晚明显得很冷,夜出的人,有的耳朵被冻掉了。

“张医生吗?我的孩子病了,发着高烧,你能不能来一下。”拿起电话,一阵急促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这样的夜晚,如果出车,很可能会出现被冻死在车里的危险。前些日子,一司机遇上雪崩而丧生,还有一位司机滑下了公路。

张杰快速地回答:“我不知道你的住所啊。”“我马上告诉你,你沿着公路开车10公里,遇到加油站向左转……,在我的门口有一个大卡车。”那农民又重复了一遍,张杰还是被他搞糊涂了。

“你还是来吧,求你了,我求了许多医生,他们都不愿来,听说你非常好,所以……我给沿途的农家打电话,让他们把灯打开,你就可以了。”农民终于想出了办法,高兴地说。凭着医德,张杰答应了他。

张杰带着工具,乘着小车,把空调调到最大,向着那茫茫黑色进军了。呼呼的风声,把玻璃打得直响,张杰的手脚都有点冷。张杰开始有点后悔了。

忽然前方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张杰内心感到欣慰。加了加速,眼前的灯光越来越亮。走着走着,也不知见到了多少灯光,张杰的内心火热火热的。眼前的一切让张杰感到自己的选择对了。

一路的灯光,一路平安,张杰顺利找到了明亮的卡车前灯。

“小家伙烧得真历害,39℃。打一针明天早晨吃点药就会好的。”张杰诊断完,把病因等情况诉了农民。

“我该怎么回去呀。”张杰心里想到。

“今天,你住在我家吧,明天再回去。”农民热情地邀情。

张杰望望大卡车的灯光,望望那夜色,“不,我还是回去吧,如果有人会诊呢。”

张杰驾驶着小车,沿着原来的方向向回走,他发现沿途的灯都亮着。他过去之后,那灯光才熄灭。而对于这个地区如此贵的电,他们是非常珍惜的。张杰内心无比激动,眼睛火热火热的。车内的寒冷已经少了,全身感到暖烘烘的。

小车轻快地在灯光下行驶,漆黑的夜在张杰眼里变得阳光般灿烂。通过车窗,张杰看到了,感到了这美丽的夜色。

师:谁来谈谈这篇文章的优点?

生1:这篇文章的选材较好,立意高。

师:能具体谈谈吗?

生1:他以一个医生救死扶伤的事为题材,表现了他美好的心灵,符合“以美为话题”的作文要求。

师:立意高呢?

生1:它表现的是一种人性之美,也就是人的善良、博爱、相互救助的本性。这是一般心胸狭隘的人所想不到的。

众生:(哄笑)

师:谁还有要补充的?

生2:一路的灯光,使夜景美丽,也映出了美好的乡风民俗,因而也是美的。

生3:这篇文章在写法上,运用了多种手法,也较好。

师:譬如——

生3:第二节中写天气之冷,是铺垫。打电话给其他医生,而他们都不去,是反衬。其它还有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也较出色。

师:好,通过大家的发言来看,这的确是一篇写的较好的作文,但它有没有不够妥当的地方呢?

生4:第二段与第三段的对环境恶劣的叙写,可以合并。

师:合并到哪里?

生4:放到第三段,作为心理活动。

生5:第二段、第三段主人公的心理,交代不清。特别是第三段的“快速”,一词,在上文的犹豫与下文的同意前行之间,很暧昧。

生(众):笑。

生6:“我求了许多医生,他们都不愿来”,这是反衬,但以众多医生的见死不救,衬托张医生的美德,让人不舒服。

师:唔,有道理。刚才我好像听谁在大叫“大卡车”。怎么回事?

生6:是我。有认为“大卡车”的出现是个败笔。既然这个农户有车,而且又多次打电话求医碰壁,情况有那么紧急,他为何不自己开车求医?

师:这的确有些不合常理。请坐。

生6:我还没说完——在倒数第三段中,“张杰望望大卡车的灯光”,为何如此,也让人莫明其妙。

师:读得很仔细。再次请坐。

生7:“小家伙烧得真历害,39℃。”这病并不严重,这使张杰冒险的意义大大降低。

师:也就是造境不够。对吧?

师:刚才,大家各抒己见,谈了很多这篇文章中可以改进的地方。下面,根据咱们平时所讲得写作技巧,谁来谈在改写时,应注重做哪几方面的问题?考虑时间三分钟。

生8: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总思路应保留,但前半部分的条件恶劣应再强化一下。

师:为什么?

生8:条件越差,越难能可贵。

生9: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应多写,并且要写清心理发展的过程。原文交代太少,只凭一个“医德”二字,张医生就冒死前往行医,总有点——有点——

师:不够真实可信。

师:这两个同学说得很好,总而言之,在写法上有三点需注意,一是造境上注意“抑与扬”,使主人公活动的意义最大;二是构思上注意“情与理”,人物活动既要合情,又要合理;三是人物的心理活动历程要交代清。

(板书:)

师:好,刚才,我们对作文“美丽的乡村之夜”的优缺点,作了充分的讨论,下面我们的任务是——

生:写!时间30分钟,不少于600字。

师:那真是赵本山做广告——都知道。

生:(笑,接着开始写作)

第二课时

(上课后,学生陆续交卷,教师边收边阅,十五分钟后,全部停止。)

师:好,停止作文,到现在为止,已经有80%的同学写完了作文。没写完的,以后要加强训练。

上节课,我们讨论了作文《美丽的乡村之夜》的优缺点,对此文,我们提出了三条修改意见。

生(众)(纷纷):一、造境上注意“抑”与“扬”;二、“情”与“理”要有机结合;三、人物心理变化要交代清楚。

师:我手头上是刚选出的三篇作文,咱们一块看看,它们在我们提出的建方面,哪一点做得较好。阅读时间五分钟。

(投影显示第一篇)

灿烂的那片光

张春晓

“叮铃铃……”在外出诊忙了一天的张洁刚刚睡去,就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

“张医生!张医生!我妻子难产!快!快!”电话那端的声音疾得像窗外高原的风雪。

“你的住所?”

“蒙噶尔集最西边就是我家……”

张洁披起那件乡亲送他的毛皮大衣,背起药箱,开着吉普车冲向高原茫茫的夜色深处。

吉普颠簸,抖落了驾驶前台上他大学时最爱的歌带——《风雨无阻》。歌带久已蒙尘,但灰尘蒙不住张洁那颗风雨无阻的心。带着那颗心,他毅然离开了喧闹的都市,踏上了几百里才有一个聚居地的高原……

前些日子一个高原上的汽车兵在夜行时滑入了道旁的深渊,还有一辆运输车夜行时雪崩被埋在了雪底。整个高原还笼罩在“不夜行”的忌讳中。但张洁的耳边又一次响起那乞求的声音:“你一定要来呀,我已打电话给沿途的居民,让他们在您经过时把灯打开,给您照路。”

前方的灯果然依次亮着!

风雪仍无情地敲打车窗,张洁的脚有些发木了。但他眼前却是辉煌的灯光。灯光耀着雪花,雪花映着灯光,形成电费偏贵的高原上少见的奇观。张洁发现有些灯光下居然还有人影,张洁知道了,牧民们怕风雪声掩盖了汽车的马列达声,都纷纷起床等待着哪!

他的心在沸腾着,往日的一幕幕又一次展现在眼前。他刚来这里时县委书记亲自看望他说:“你是本县的第一个大学生啊。”县委书记期待的眼神让他难忘;一位老大妈送来了皮袄皮靴,这是她一夜未眠赶制出来的,大妈布满血丝的眼睛让他难忘;每到一处,牧民们端出的热奶茶更让他难忘……

灯光阑珊处,是城的最西。城的最西,是那牧民的家。

张洁终于赶到,人们殷切、无奈、焦急的目光全部变成了希望。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婴儿哭声响彻高原,母亲汗泪交夹的脸上浮出了微笑……

“张医生,留下吧。”牧民们苦留。

“万一再有别的急诊呢?”张洁的话让牧民无话,有泪。高原的天气变得好快,老天爷一抖手把风雪收起换上了睛朗的夜空,不换的是沿途的灯光。路面上的雪晶莹闪烁。灯光灿烂,雪光灿烂,星光也灿烂……(804字)

师:下面,针对这篇文章,同桌间交流以下意见。看看它,在三点建议上,哪方面做得好。

生:(讨论两分钟)

师:好,谁来说说?

生1:我认为这篇文章在“情”与“理”上结合较好。

师:好,你先一停。其他同学同意吗?

生(众):同意。

师:请你接着说。

生1:这篇文章,心理活动写得较多、较好。人物心理活动写得较细。特别是是回忆刚到高原时一段,能很好地解释张洁冒险出诊的原因。

师:也就是说,它道出了主人公行为的思想基础。

生1:——因而更真实可信。

生2:插入对磁带的描写,也是一种衬托,说明主人公早就有这种思想品格

生3:这篇文章中,没写农户的大卡车,(众生笑)并且将病症改为难产,(众生笑),这使故事也更真实可信。

生4:故事的结尾,寄情于景,通过几个“灿烂”,使文章的主旨升华。

师:写得很好,评得也不错。的确,在构思上,张春晓同学注意到了“情”与“理”的有机融合,他不仅写出了主人公的活动,而且点明了主人公为何这样做的思想基础。所以,这可算是一篇很出色的作文。同意这种说法吗?

生(众):同意。

师:好,咱们现在来看第二篇。要求跟刚才一样。

(投影显示第二篇文章)

萧晨,一位医生,一位在荒郊诊所工作的医生,他来这里已有好多年了,虽已习惯,但他厌烦,厌烦这的寒冷、这的路、这的落后、还有那比金子还要贵的电。

那天下午,天已微微发暗,一只信使鸽突然飞来,挟带着SOS的求救信。萧晨出发了,他已习惯了,习惯了驾着那辆军用吉普车攀山越岭,悬壶济世。

夕阳西下,车窗外寒风凛冽……

终于到了农家,萧晨见到了病倒的孩子,“高寒症”——一个萧晨晚来一步孩子就要归西的急症,也是一个最为棘手的病症。窗外寒风怒号,打的窗纸啪啪地响,阴冷的月光射进窗内,诉说着深夜的来临。

萧晨头上满是汗水,一方面孩子高烧不退,另一方面他晓得这里黑暗的厉害,曾经有无数的司机被那夜晚的黑暗和寒冷吞噬,被那无情的山路和无情的山狼吞噬。

孩子的烧终于退了,萧晨站起来,他恐惧、他害怕,但他又不能不走,他担心有更多的病号。在主人的感激的目光中,萧晨毅然踏上了那辆吉普车,作为这儿唯一的医生,他没有理由停留。

车上路了,寒冷叫人没法忍受,萧晨已被冻得发僵了,他开始后悔了,后悔当年一时冲动来这个破地方……这时萧晨偶然发现路没有他想的那样黑,抬起头,他惊呆了,这时家家灯火通明。萧晨觉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了,他晓得这灯是为他,这一路的灯光都是为他,因为这里的村民从来就不开灯。

萧晨慢慢地行驶,他不觉得自己所走的是土路了,他感觉这是条金光大道,这是条爱之路。村民用“灯”去送走也是挽留他们所爱的人……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巴金在《灯》中如是说。(614字)

(生读、讨论作文。约六分钟后,教室静下来。)

师:刚才的一篇,在“情”与“理”的融合上很有特色。那这一篇,哪一方面最出色?

生(众):“抑”与“扬”。

师:谁具体说说?

生5:开篇的交代,就是一种“抑”。如写到他的厌烦。他的厌烦,是心理上压抑的产物。正是由于压抑,所以看什么都是阴沉的、灰暗的。它与后面的“扬”——“他感觉这是条金光大道,这是条爱之路”——形成了对比。

师:这种“抑”与“扬”,对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吗?

生6:有,正是从主人公的态度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心灵的美。正是由于具有这种美,主人公才能不顾疲惫,冒险行医,正是由于具有这种美,主人公才因担心另有病号而不顾夜行之险,要连夜赶回,也正有了这种美,才感动了沿途的村民,使他们打开自己的灯,让主人公一路畅行。美在文中,时时出现了,主人公的心灵是美的,由此折射出的纯朴的乡俗民情也是美的。

师:本文写作上有抑有扬,那这两个方面在文中是平均用力的吗?

生:不是,是重点写抑。

师:平均用力,对称来写,不合适吗?

生:不好,一是浪费笔墨,二是不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师:很好。看来以上两篇,都能根据咱们的建议,抓住一点,突出中心。还有最后一篇,我们看看是否在最后一点——心理描写方面最突出。

(投影显示第三篇)

一路灯光

高原上的风丝毫不知人情冷暖,到夜晚就更加肆虐来,呼呼地,像是要卷起这天地间的一切。

张洁,忙碌了一天,正坐在小火炉旁用铝饭盒煮着自己的晚餐。听着外面的风吼声,环视自己这个简陋的诊所,他心里涌上来些许“假如”。假如我当初没有离开城市,假如我当初不开这个诊所,假如……

电话铃声骤然响起,张洁冷不丁吓了个激灵。心里掠过一丝阴影。他犹豫着不想去接电话,他依然低下头想自己的心事:假如……电话铃声依然响个不停,响得他心乱如麻,他霍地站起来,抓起了听筒,那边果然传来了焦急的话语:“张医生吗,我的孩子病得医害,你来一下可以吗?”

“你看这鬼天气,路上那么滑,我怎么出门呀!”

“要不,这样吧,我给沿途的人家打电话,让他们把灯打开给您照路。”

“那好吧!”张洁无奈地摇了摇头。

端起饭盒紧扒了两口,把自己浑身上下裹了个严实,这才打开门出去。还未走到车库呢,就已冻了个透心凉,他哆嗦着打开车门钻进去,好歹把风关在了外面,但还是筛糠似的哆嗦着。

刚刚下了场大雪——给公路上又打了层蜡。张洁小心翼翼地行驶着。忽然,当他抬起头远眺时,发现了一排微弱的灯光在风中摇曳,仿佛一下就可了吹灭,但他们亮着,亮在张洁的车前,而车后却又是漆黑一片,张洁不再抖了,他感到周围暖烘烘的。高原上的电是很贵,但这沿路的人家却毫不吝啬地为他——这个素不相识的人开了方便的灯,张洁迎着灯光一路走下去,又想开了他的心事,假如,当初我拒绝了这个病号、假如我不开这个诊所,假如……我怎么会看到这美丽的夜景,还有这美丽诱人的一路灯光?

张洁激动地张着嘴,他想说声谢谢,却不知要说给谁,但他终于说了出来:“谢谢,你这美丽的、温暖的一路灯光!”(689字)

师:谁来谈谈这一篇在心理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生:这篇文章中心理描写出色,表现有两点:一是写得细;二是写得清。如“电话铃声骤然响起,张洁冷不丁吓了个激灵”,写得很真实,我有时就这样。还有,“还未走到车库呢,就已冻了个透心凉,他哆嗦着打开车门钻进去,好歹把风关在了外面,但还是筛糠似的哆嗦着”也写得细腻。

师:还有吗?

生:文章中的几个“假如”,我认为用得很好。它前后照应,使文章的思路非常清晰,而且通过几个“假如”的对比,又写出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变化。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来看,三篇文章,分别从不同侧重点上,对原文进行了修改,而且做得较好。其实,这几篇文章的特色,并不仅仅有刚才说的几点,我们突出几点的目的,在于提醒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在注意运用一下我们上节课所提到的三条写作技巧。

师:哪位同学能来概括一下我们今天的学习情况?

生:今天作文的任务是修改作文,目标是“在记叙文写作中,采用最好的形式来最充分地表达已有材料的中心”。

师:好,今天,我们进行了一很好的修改训练,但能否真正掌握修改文章的要领,还要看我们在平时写作中的努力程度。课下请根据本课的训练思路,将自己上次的作文修改一下,任务重吗?

生:不算重。

师:OK,下课!

评语:

综观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将电教手段引入课堂教学,大大扩展了课堂容量,整课堂利用投影设备,投影字数2500多字,课堂辐射面大,节奏紧凑,学生活动紧张的序。

2.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作文的评改主要由学生进行,教师穿针引线,点拔巧妙、到位,设问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合理有效地起到了调节节奏、整合内容的作用,课堂气氛及学生思维异常活跃。

3.课堂思路明确。整堂课由“‘抑’与‘扬’”——“‘情’与‘理’”——“人物心理变化”三个阶梯构成,逐层深入,逐级扩展。

4.有效克服了作文教学中常见的弊端。这种“写、评、析”高度结合的训练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对“如何采用最好的形式表达中心”有了真切、直观的认识,克服了传统作文教学大量写作、轻视讲评、学生缺乏写作知识、写作水来停止不前等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