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中作文训练课堂:强调人文精神和终极价值

高中作文训练课堂:强调人文精神和终极价值

【摘要】:综上所述,尽管近几年高考作文的话题不同,但其表明的主题话语“坚韧”、“科技伦理”“创新”“诚信”以及“仁爱”等,无不立足于人类的终极价值,蕴含了美好的人文精神,同时契合了时代脉搏。

纵观建国以来,尤其是恢复高考制度20多年以来高考作文的主题导向,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变化:在确保文章主题健康向上的基础上,越来越关注社会人生,重视素质教育,主题的人文色彩越来越浓。从1998年以来,已经形成了持续性的主题导向。

1998年的高考作文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已显示了重视人文素质的来势。坚韧的品性,百折不挠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中国近代史上,在修身齐家、治学事功、教育后代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产生重大影响,让毛泽东叹为“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曾国藩,对人的各种美德进行了比较分析后,认为有恒心、有韧劲是最重要的。他在给儿子纪泽的家书中说:“有常是第一美德”。现在的研究者认为,就一般人而言,影响人成功的主要因素不是智高和情商,而是以意志为主要内涵的意商。

联系实际,看一看我国青少年心理素质,分析一下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从民族的长远生存力和竞争力来说,我们不能不为新生代中普遍存在的依赖性和心理脆弱而忧患。因此,借中学生最看重的高考这一契机,让他们永远记住追求坚韧、战胜脆弱,可谓用心良苦。

“假如记忆力可以移植”(1999年)旨在检测考生对高科技的人文态度,培养他们正确的科技意识,使他们在日新月异的高科技面前不要迷失了方向。

科学技术既是第一生产力,又是一把双刃剑,如何看待它、利用它,同如何发展科技一样重要,人类在拼命追求高科技的同时,也要建设好科技伦理,才能避免畸形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人类过上美好的生活。让向往掌握现代科技的中学生思考基本的科技伦理,事关千秋万代。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0年)昭示的是一个哲学命题,即多维的因与果,多维的前提与结论的矛盾统一。但是进一步分析,这个题目强调的发散思维,多视角、多侧面地看问题,反对局限于一种结果的思维方法,实际上就是倡导“创新”这一主题。“创新”是一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中最难得的要素,因而也是中学生今后想有所成就的另一种“高考必备”。

“诚信”(2001年),即无欺、守诺、践约。其主旨在于弘扬诚信美德,重铸为人根基,引领诚信风尚。我国自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有形的财富不断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复杂的原因,竞争无序、唯利是图、尔虞我诈、欺蒙拐骗等丑恶现象泛滥成灾,无形的精神财富在日渐流失。面对这种几乎是慢性自杀的局面,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有责任感的政府都不能无动于衷。给年轻一代灌输心灵的鸡汤,培元固本,让他们思考诚信、理解诚信并践行诚信,是个人和社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心灵的选择”(2002年)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精疲力竭的登山者,面对一个快冻僵的人,是视而不见,还是伸手救人?面对这种生死的抉择,从道理上讲很容易回答,但在具体的时空之下,心灵难免受到煎熬。登山者最后救人的选择体现了命题者的价值观:救人等于救己。其主旨在于标举仁爱精神,呼唤善心回归,同时启发人们,面对漫漫人生,要有高尚的选择——来自心灵深处的美好选择。

综上所述,尽管近几年高考作文的话题不同,但其表明的主题话语“坚韧”(或“心理承受能力”)、“科技伦理”“创新”“诚信”以及“仁爱”等,无不立足于人类的终极价值,蕴含了美好的人文精神,同时契合了时代脉搏

高考作文不是平常作文,它所具有的意义是多维的、立体的,除了考查学生在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书写卷面等一般意义上的写作素养外,还要尽可能地承担特殊的社会使命——渗透素质教育,传播优秀文化,胸怀天地大气,弘扬教育主旋律。因为自古以来,主流文章(文学)就强调“文以载道”(韩愈),“文以明道”(柳宗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或者如鲁迅所言:“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所以,作为在全国考试中选拔人才的高考作文命题,就不能低估自身的影响力,要大气而典雅,凝重而有活力,能代表先进的人文精神。从宏观来看,近五年的作文题无疑是高考作文史上的大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