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又如:长江以南桌子上边屋子里头以上这些词组的中心词是方位词。......
2025-09-29
紧缩句和联合结构作谓语的单句之间也可能发生一些纠缠。这方面的问题需要提出来讨论一下。先看下面几个句子:
(1)(你们)听我的话还是听她的话?(《曹禺选集》)
(2)(那溪流啊,碎石啊,都在老人的脚下发响,)是唱歌呢还是发笑?
(3)(你有一点儿钱,)不是赌两场输了就是喝几天黄汤花了。(叶圣陶《稻草人》)
(4)(稻子都淹了,)不是烂了就是发了芽。(同上)
这样的句子很像复句;如果两个谓语中间有了停顿,它就成了复句——选择关系的联合复句。事实上是没有停顿,而后一个谓语前面又没有主语,形式跟紧缩句没有两样。从这个角度看,把这样的句子看作紧缩句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可是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考虑。
1.例(1)和例(2)是选择问句。选择问句还可以用其他的形式,如:
(5)你看戏不看?
(6)你吃过饭没有?
(7)你去不去上海?
(8)你是不是累了?
如果例(1)和例(2)算紧缩句,例(5)和例(6)自然也要算紧缩句。可是例(7)和例(8)就不好办,“去不去”后面还有“上海”,“是不是”后面还有“累了”,不能把谓语分成两部分。(https://www.chuimin.cn)
2.不管是用“是”和“还是”关联的,还是用“不是”和“就是”关联的,被关联的两方都是地位平等地并列着的,这跟联合结构的性质没有什么两样。性质同于联合结构,把全句看作联合结构作谓语的单句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就整个的语法体系考虑,这样的句子算作单句比算作紧缩句妥当一些。
这个道理也可以适用于下面这样的句子:
(1)他不但看了而且看得很仔细。
(2)他说了而且做了。
这样的句子,如果中间有停顿,就成了递进关系的联合复句;但是,因为谓语是联合结构,也就不入紧缩句了。
同理,像下面这样的句子:
(1)(我足足走了一天,)两条腿又酸又疼。
(2)她也爱女儿也爱丈夫。
(3)他不挑吃不挑穿。
形式虽然很像前后呼应的紧缩格式,因为谓语可以算作联合结构[4],也就不入紧缩句了。
相关文章
以上六个例句,前三句有主语,后三句略去主语。前后的动作一般有时间相承的关系,所以表示的意义大致相当于并列关系的联合复句。)的偏正复句[4]。由“就”关联的两个谓语,有时候还可以是同样词语的重复。两个谓语都是表示动作的。......
2025-09-29
作文,先写提纲,就行文时的步伐说是按部就班,因为是顺着既定的路径走。是一,不写提纲,不按部就班的作法,可以采用,但不能要求人人这样做。不写提纲,行文的路程没有先定,提起笔来,笔锋所向,不是按部就班,而是随着思路临时的演变,联类而及,由此至彼,形态有如行云的飘荡,小溪的流动,可以称为“行云流水”。行云流水自然也有规律,如云不会逆着风向飘,水不能向高处流。这比起按部就班地走,难度自然大得多。......
2025-09-29
想阐明紧缩句的性质,我们要从“句子”说起。剩下的一种可能是既不算单句又不算复句,就事论事,是什么性质的句子就算什么性质的句子。紧缩句所以名为紧缩,是因为它是由复句紧缩而成。紧缩句的形成,有它的原因,也有它的作用。灵活爽快是汉语的优点之一,这个优点跟紧缩句的多种多样是有密切关系的。紧缩句是复句的紧缩,这是就它的性质说的;但是不能反过来推下去,认为凡是紧缩句都可以改成复句[4]。......
2025-09-29
作文的水平相同或相似,批就不能不老调重弹;错误相同或相似,改法也就不能不老调重弹。不过,不管头疼不头疼,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想出不用作文课的学作文的方法,因而也就不能不批改。记住这个先决条件,以下可以言归正传,说说有关作文批改的我的一些想法。不必有作必批改。我觉得,这个办法的效果,比精批细改、面面俱到会好一些。关于作文批改,这个针对性原则最重要,所以要多说几句。......
2025-09-29
本书把常见的单词句分为两大类。第二大类是“不以事物为说明对象的”,包括对话时常用的称呼语、应对语等四个小类。一个多伟大的人物!这个该死的东西。十七岁的小父亲,小父亲!两个人,一间牢房,一年的生活。这个类型的单词句,都是一个以名词为中心的名词短语。爷爷的手,爷爷的手!一星期后晚十一时半。上面到这几个指明时间的单词句,都是表示“时点”的。......
2025-09-29
前面说过,紧缩句是复句的紧缩,可见紧缩句和复句有密切的关系。想解决紧缩句和复句的分界问题,还要考查“停顿”以外的一些条件。紧缩句是复句的紧缩,它和复句是两种不同的句子,自然应该有结构上的区别。之类和复句没有结构上的区别,如果一律算作紧缩句,紧缩句和复句的界限就会混淆。......
2025-09-29
“因为有些场合要考作文”,这是上学已久将要离开学校的大孩子们的可能想法。“因为有些意思,不只要说,还要写下来,甚至不必说而必须写下来”,这是近于“三十而立”直到老成持重的许多人的可能想法。一般说,作文之为必要,理由不过如此而已。因为习惯如此,所以无妨说,想表达深远的内容,我们要用文,不宜于用话。这样,人生上寿不及百年,柴米油盐,杂事无数,还要不惮烦而用力作文,其原因就是非常明显的了。......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