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把常见的单词句分为两大类。第二大类是“不以事物为说明对象的”,包括对话时常用的称呼语、应对语等四个小类。一个多伟大的人物!这个该死的东西。十七岁的小父亲,小父亲!两个人,一间牢房,一年的生活。这个类型的单词句,都是一个以名词为中心的名词短语。爷爷的手,爷爷的手!一星期后晚十一时半。上面到这几个指明时间的单词句,都是表示“时点”的。......
2023-08-07
给无主句分类,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如何在省略句和无主句之间划个界限,也就是说,要有个明确的标准,以便能够从一切形式上没有主语的句子中把省略句划出去。这在原则上像是没有什么困难。省略句的主语是“需要的”,只是由于有语言环境衬托着才不必说;是“确定的”,如果想补就可以肯定地补出来。无主句的主语是“不需要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必说;是“不确定的”,即使想补也不能肯定地补出来。但这是原则;到具体应用,困难是还会遇见的。这留到后面再说。
另一个问题是用什么标准分类。可能的分类标准很多;要从中选一个,用它给无主句分类,能够既有逻辑的条理,又便于说明问题。但这是不很容易的,因为语言现象很复杂,常常不能分成界限分明的几个群。“暂拟系统”给无主句分类,是以表达的内容为标准,这自然也难免遇见既可入此又可入彼的情形,但基本上是可用的。以下大致照“暂拟系统”的处理办法介绍一下无主句的主要类型。
1.说明自然现象或者事实情况的。如:
(1)下雨了。
(2)刮风了。
(3)晴天了。
(4)出太阳了。
(5)结冰了。
(6)散会了。
(7)开学了。
(8)放暑假了。
(9)升旗了。
(10)开车了。
上面的例句可以分作两组:从(1)到(5)是一组,是说明自然现象的;从(6)到(10)是另一组,是说明事实情况的。在意义方面,这两组有个共同点,都是表达在此时此地有了一种什么情况。
从结构方面看,这个类型的无主句有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是个简短的动词短语,后面带个语气助词“了”。不过这个动词短语,就动词与宾语的意义关系说,又有个特点。一般的动词短语,如“打球、看戏”等,“球”和“戏”是动词“打”和“看”的受事,意义关系是单纯的。“刮风了、散会了”这类无主句就不同:一方面,“风”和“会”是“刮”和“散”的受事;但另一方面,就意义关系说,其中有些,如“风”和“会”,也可以是“刮”和“散”的施事。(因为这个意义关系上的特点,有的人把这个类型的无主句看作倒装的省略句。这是不妥当的,理由留到后面再说。)
这个类型的句子算作无主句,向来没有什么问题;但也不是决不可能提出疑问。这是因为,还可以设想,在全句的前边还隐藏着一个主语,如“下雨了”是“天下雨了”,“散会了”是“座谈会散会了”之类。假使这个看法是对的,这个类型的句子自然就不成其为“无主句”,而是“省略句”了。但是我们不当这样处理,理由在前面谈省略句和无主句的区别的时候已经说过,这里:再补充说一说。重要的一点是:有添主语的“可能性”并不等于“需要”主语。没头没脑说个“打球去了”,听的人莫明其妙,一定要问“谁打球去了”,这是“需要”主语。“下雨了”“散会了”之类就不同,纵使可以说“天下雨了”,“座谈会散会了”(事实上很少这样说),可是不提“天”和“座谈会”,听的人也不会追问,这是“不需要”主语,只有添主语的“可能性”。不需要主语,所以是无主句,不是省略句。
但是也要注意另一种情况。有时候,我们也会听到这样的话:“大会散会了,小组会还没散。”“大会”和“散会了”当然是主谓关系,“大会”是主语。这样的句子是述说“大会”怎么样的,不是单纯地述说事实情况的,与无主句“散会了”是不同类型的句子,应该分别处理。
此外,这个类型的无主句,有时候也可以比简短的动词短语复杂一些。如:
(11)昨天下了一场大雪。
(12)(上午天气很好,)下午忽然刮起风来。
(13)又打雷了,马上就要下雨了。
(14)已经打过吃饭钟了,(快走吧!)
(15)(现在刚九点多,)还没散戏呢。
2.表示一般的要求或者禁止的。如:
(16)请排队上车!
(17)随手关门!
(18)先买票,后上车。
(19)欢迎选购。
(20)要继承祖国的优良传统!
(21)禁止招贴。
(22)谢绝参观。
(23)不许吃带皮食物。
(24)不得迟到早退。
(25)便道上不准停车。
上面的例句也可以分作两组:从(16)到(20)是一组,是表示要求的;从(21)到(25)是另一组,是表示禁止的。
这个类型的无主句,结构不像刚才说过的那个类型那样单纯。常见的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动词短语,如“禁止招贴”“便道上不准停车”;另一种是动词短语前有能愿动词,如“要继承祖国的优良传统”;还有一种是连动式结构,如“请排队上车”。
这个类型的无主句,从说话的目的这个角度看,都是祈使句。祈使句,一般是可以不说出主语的,如“(好像有人叫门,)快去看看是谁!”可是“快去看看是谁!”算省略句,“不许吃带皮食物”算无主句,这个分别在哪里呢?一般地说,分别主要在两点上。第一点,看主语确定不确定。省略句,像“快去看看是谁”,主语指眼前那个人(说出来通常是“你”),是确定的;无主句就不然,像“不许吃带皮食物”,主语指什么人就不确定,可以是“你”,也可以是“你们”,还可以是“大家”,等等。第二点,看在一般的情况下,是否要求有个主语(即使是隐含的)。显然,像“请排队上车”之类,并不需要说成“我们请诸位乘客排队上车”,所以是无主句。
但是也要注意一种情况:这个类型的无主句,在某种特定的情形下,也不是不能变为主谓句的谓语部分。例如说,“(轻视过去是错误的,)你要继承祖国的优良传统”,“(你到车站以后),先买票,后上车”。前一句有主语“你”,不是无主句;后一句承前,没有把“你”再说一遍,是省略句,也就不是无主句了。
3.说明事物的存在、出现或者消失的。如:
(26)现在那边田里还留着几条短短的战壕。(茅盾(《春蚕》)
(27)就在那边蹲着又一个茧厂。(同上)
(28)所有的坛坛罐罐里都装着各种各样的粮食。(秦兆阳《在田野上,前进!》)
(29)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鲁迅《故乡》)
(30)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同上)
(31)在斜对门的豆腐店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同上)
(32)院子当间摆一张长方桌子。(周立波《分马》)
(33) (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鲁迅《一件小事》)
(34)就只剩了这一点。(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35)小溪边和稻场上,现在又充满了女人和孩子们。(茅盾《春蚕》)
(36)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鲁迅《风波》)
(37)这里那里起了几道皱纹或是小小的涡旋。(茅盾《春蚕》)
(38)村前村后都断断续续传来了吆喝和欢笑。(同上)
(39)在芦苇里,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管桦《小英雄雨来》)
(40)一条通到街市去的岔路上,传来赶马的声音。(艾芜《夜归》)
(41)马嘴的长毛上,结了一层白霜。(同上)
(42)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鲁迅《故乡》)
(43)村西北的二亩晚谷地里生了蚂蚱。(李凯、庆琛《五亿农民的方向》)
(44)村子里呈现出一片新的气象。(同上)
(45)村东头的一间矮屋里闪着亮光。(同上)
(46)稻场上和小溪边顿时少了那些女人们的踪迹。(茅盾《春蚕》)
(47)春天里少个你。(民歌《青青的棵子》)
(48)东隔壁店里午后走了一帮客。(《老残游记》第12回)
(49)(半路上他非要都拿出来玩,)哗的,就飞了一个。(《曹禺选集》378页)
(50)轻轻地从我的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上面的例句可以分作三组:从(26)到(35)是一组,是说明事物的存在的;从(36)到(45)是一组,是说明事物的出现的;从(46)到(50)是一组,是说明事物的消失的。
这三组无主句,从结构方面看基本上是一个类型——几乎都是一个动词短语[1],动词前有状语,宾语前有定语[2]。动词和宾语的意义关系,与“刮风了”那个类型的无主句相同:一方面,充当宾语的词是受事,如“挂着圆月”;另一方面,充当宾语的词也可以是施事,如“圆月挂着”[3]。分别只有一点:表“存在”的那一组,动词后面多半加动态助词“着”;表“出现”和“消失”的那两组,动词后面多半加动态助词“了”。这是因为,“存在”的情况是延续的,“出现”和“消失”的情况不是延续的。
这个类型的无主句,句子开头的状语一般是表示处所或时间的。表示处所或时间,常常用末尾带着方位词的名词,如“河里”和“稻场上”;或者复杂一些,如“苍黄的天底下”和“一条通到街市去的岔路上”;或者介宾短语,如“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和“在芦苇里”。
与前面说过的两个类型的无主句(“散会了”“谢绝参观”)相比,这种表示存在、出现或者消失的无主句有个特点——句子前面没有加主语的可能。“散会了”可能说成“大会散会了”,“谢绝参观”可能说成“本厂谢绝参观”,“就在那边蹲着又一个茧厂”却不能加上个主语,说“(谁或什么)就在那边蹲着又一个茧厂”。从这个观点看,这个类型的无主句,它的“非主谓句”的性质就更为突出。这种情况是由全句表达的意义(存在、出现或者消失)决定的,或者说是由动词的性质(能表示存在、出现或者消失)决定的。不是这类的动词,如“吃”就不能这样(“晚上吃了一顿饭”可以加上主语,成为“我晚上吃了一顿饭”)。
此外,表示“存在”的句子,还常常是由动词“有”字起头的(有的前面常有状语)。如:
(51)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52)有人打门了。(同上)
(53)有人说理,(老宋可以吃一份烙饼。)(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
(54)在欧洲,有谁能够跟他并肩媲美呢?(高尔基《列宁的性格》)
(55)我的牢房前面的过道上,有德国看守走来走去。(伏契克《二六七号牢房》)
(56)只有我妻子一点也不晓得我的消息。(同上)
(57)只有那间屋子空着。(何求《新局长来到之前》)
(58)南王庄村西北的玉米地里,有两个人挥动锄头同杂草搏斗。(李凯、庆琛《五亿农民的方向》)
(59)有几个店铺才只开了半扇门。(茅盾《当铺前》)
(60)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鲁迅《故乡》)
说“有什么”,等于表示某时某地存在着什么。专从这一点看,由“有”这个动词组成的无主句[4],与一般表示存在的无主句没有什么分别。但这是就意义说。要是就结构说,它们又常常是有分别的。刚才说过,表示存在的无主句,基本上是个动词短语。由“有”字组成的无主句就比较复杂,有时也是动词短语,如(51)的“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但大多是连动式结构,如(52)的“有人打门”。
“有”的反面是“没有”,因而否定“有”,也常常可以构成无主句。如:
(61) (牛郎随口哼几支小曲儿,)没人听他的。(《牛郎织女》)
(62)虽在匈牙利本国,也还没有这么完全的本子。(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63)没有一个人家漏出灯光。(巴金《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
(65)难道没有一锅开水等着你们吗?(叶圣陶《蚕和蚂蚁》)
这样的无主句是表示不存在的,从语法的观点看,可以看作与表示存在的无主句属于同一个类型。
但是要注意,“有”(“没有”同)是个特殊的动词,在无主句里,它无所属(不是“谁”有或“什么”有);但它常常也会有所属,如“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无所属,它组成无主句;有所属,它组成主谓句,或者省去主语的省略句,如“(他)本来很有钱”。
4.一部分格言(包括谚语)。如:
(6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67)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68)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69)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70)活到老,做到老;做到老,学到老。
(71)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72)有人就有房,有地就有场。
(73)六月六,看谷秀。
(74)谷面前,好种棉;谷雨后,好种豆。
(75)腊八,冻死寒鸦。
格言和谚语之类,通常是当作普遍的真理说出来的;普遍的真理适用于一切人,所以常常用无主句的形式来表达。这样的无主句,结构可以是各式各样的;但是有个共同点——都很简短。
但是要知道,格言和谚语之类,也不是一定要用无主句的形式来表达,如“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七月七,牛郎会织女”之类,就是用主谓句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辨认格言和谚语式的无主句,可能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与成语划清界限。我们处理成语,把它看作词汇的一部分,应该说,它不是句子。从这个角度看,格言和谚语式的无主句是与成语迥然不同的。可是问题并不这样简单。因为:第一,格言和谚语是大家都熟悉的表示某种显而易见的道理的现成话,很多成语也是这样;第二,它们可能在结构方面也很相像。有什么标准可以分辨呢?可用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看它经常是独立的一句还是句子的一个成分:是独立的一句,是无主句;是一个成分,是成语。另一个是,成语绝大多数是四个字的,无主句并不那样整齐。
5.以外的一些无主句。如:
(76)看看你们这些专制魔王的蠢相。(瞿秋白《美国的真正悲剧》)
(77)只能模糊地看见有人在往前走。(徐光耀《平原烈火》)
(78)别看她替我养个女儿。(《曹禺选集》7页)
(79)看哭出一身痱子来!(老舍《龙须沟》12页)
(80)(屋内悄无一人,)只听见靠右墙长条案上一座古老的苏钟迟缓地迈着“滴滴搭搭”的步子。(《曹禺选集》365页)
(81)要说是去问神,还不如说是看圣像。(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82)就算他们不按制度。(何求《新局长来到之前》)
(83)只好让同志们委曲一下,等下个月再说呗!(同上)
(84)由他一个人在蚕房里守那上半夜,好让老通宝以及阿四夫妇都去歇一歇。(茅盾《春蚕》)
(85)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鲁迅《故乡》)
(86)是我说错了[5]。(何求《新局长来到之前》)
(87)又是什么事?(同上)
(88)真是叫人可怜也不是,生气也不是。(秦兆阳《在田野上,前进!》)
(89)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90)刚才是谁在喊你?(《曹禺选集》17页)
上面的例句可以分作两组,从(76)到(85)是一组,从(86)到(90)是另一组。前一组有个共同点,句子开头是个一般动词(有的前面还有状语或能愿动词)。后一组也有个共同点,句子开头是动词“是”(有的前面还有状语)。由一般动词开头的前一组,动词都是悬空的——前面没有表施事的主语。这没有主语也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根本安不上主语,如(82)的“就算他们不按制度”;另一种是不需要主语,可以安上的也不止一个主语,如(76)的“看看你们这些专制魔王的蠢相”。由“是”开头的后一组,“是”也是悬空的,可是说到没有主语的情形,就与由一般动词开头的前一组有差别:“是”前面没有不能添上主语的,而可添的主语,一般是代词“这”或“那”。但这仍然得算无主句,因为并不需要主语,现实的语言里也总是不带主语。
有关张中行全集(6)·作文杂谈 词组和句子 非主谓句 紧缩句的文章
本书把常见的单词句分为两大类。第二大类是“不以事物为说明对象的”,包括对话时常用的称呼语、应对语等四个小类。一个多伟大的人物!这个该死的东西。十七岁的小父亲,小父亲!两个人,一间牢房,一年的生活。这个类型的单词句,都是一个以名词为中心的名词短语。爷爷的手,爷爷的手!一星期后晚十一时半。上面到这几个指明时间的单词句,都是表示“时点”的。......
2023-08-07
作文,先写提纲,就行文时的步伐说是按部就班,因为是顺着既定的路径走。是一,不写提纲,不按部就班的作法,可以采用,但不能要求人人这样做。不写提纲,行文的路程没有先定,提起笔来,笔锋所向,不是按部就班,而是随着思路临时的演变,联类而及,由此至彼,形态有如行云的飘荡,小溪的流动,可以称为“行云流水”。行云流水自然也有规律,如云不会逆着风向飘,水不能向高处流。这比起按部就班地走,难度自然大得多。......
2023-08-07
作文的水平相同或相似,批就不能不老调重弹;错误相同或相似,改法也就不能不老调重弹。不过,不管头疼不头疼,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想出不用作文课的学作文的方法,因而也就不能不批改。记住这个先决条件,以下可以言归正传,说说有关作文批改的我的一些想法。不必有作必批改。我觉得,这个办法的效果,比精批细改、面面俱到会好一些。关于作文批改,这个针对性原则最重要,所以要多说几句。......
2023-08-07
赵元任先生的《汉语口语语法》是为说英语的人学汉语写的,也提到紧缩句,说法如下:2·12·10紧缩句。◇紧缩句的特点:句中无停顿可能;第二个谓语没有主语,并且即使补出主语也不一定跟第一个谓语的主语相同。与其他语法著作相比,赵元任先生特别强调语音停顿和两个主谓结构[4],可见他是把紧缩句看作具有明显复句结构的减缩形式,范围也是比较窄的。[2]1961年,《语法讲话》由丁声树等修订,改名为《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2023-08-07
紧缩句如何分析,也就是如何确定主谓,是个相当麻烦的问题。由此可见,把紧缩句当作单句分析,如果没有两个不同的主语,就像是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有两个不同的主语,困难就很大。这是因为,紧缩句是由复句紧缩来的,身上还带着复句的影响或影子。这个问题牵涉到口语中有没有停顿、需要不需要停顿的问题,讨论紧缩句的时候暂可不问。......
2023-08-07
句子的意义,也有它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构成句子的意义方面的标志。句子通常称为“一句话”,没有“人话”意义当然不能成为句子。一个词也可以成为句子,如: “黄河。”如“花开”具备主谓,但是不能算作句子,因为不能表示出确定的意图。按照汉语的规律,要表示确定的意图,应该说“花开了”。语言的作用是传达。最明显的例是有语法错误而不能明确地表达意思的话,如:帝国主义这才被发现常常反感于殖民地人民。......
2023-08-07
“因为有些场合要考作文”,这是上学已久将要离开学校的大孩子们的可能想法。“因为有些意思,不只要说,还要写下来,甚至不必说而必须写下来”,这是近于“三十而立”直到老成持重的许多人的可能想法。一般说,作文之为必要,理由不过如此而已。因为习惯如此,所以无妨说,想表达深远的内容,我们要用文,不宜于用话。这样,人生上寿不及百年,柴米油盐,杂事无数,还要不惮烦而用力作文,其原因就是非常明显的了。......
2023-0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