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先写提纲,就行文时的步伐说是按部就班,因为是顺着既定的路径走。是一,不写提纲,不按部就班的作法,可以采用,但不能要求人人这样做。不写提纲,行文的路程没有先定,提起笔来,笔锋所向,不是按部就班,而是随着思路临时的演变,联类而及,由此至彼,形态有如行云的飘荡,小溪的流动,可以称为“行云流水”。行云流水自然也有规律,如云不会逆着风向飘,水不能向高处流。这比起按部就班地走,难度自然大得多。......
2023-08-07
我们通常说的“句子”,尤其语法学者心目中的“句子”,大多是“一般的句子”。这一般的句子要包括前后两部分——主语和谓语。主语和谓语都可以是一个词,但绝大多数是包括一些词或许多词的结构。句子具有主语和谓语,像是结构完整,表意清楚,所以被看作句子的典型,即一般的句子。但句子的类型很复杂,有的结构不同于主谓句,却也常用,是“非一般的句子”,即本书所要讨论的“非主谓句”。非主谓句的范围和分类办法,语法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本书采用比较宽的分类法,包括“省略句”“无字句”和“单词句”。这里先概括地说说这三种句子的性质。
为了解说的方便,先看无主句和单词句。我们生活,离不开语言。连贯的语言以句子为单位。可是关于什么是句子,两个人的想法就未必一样。平常所谓“一句话”,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语法学者不能这样含胡,于是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重视结构。结果就把“具备主谓”看作句子的必要条件[1]。这样想自然也是有来由的。一是来自逻辑(指“形式逻辑”)。逻辑研究推理的规律。推理离不开判断,逻辑学称为命题。命题由三部分组成——主辞、系辞、宾辞;主辞是被述说的,宾辞(由系辞连系)是述说主辞的;不这样就不成其为判断,也就不能表意。语法中所谓“句子”也是表意的,因而也不得不具备“被述说”和“述说”两部分[2]。二是来自语言现实。我们用的语言,至少在离开上下文能够单独表意的时候,具备主谓的句子是占多数的,这表示我们的思想最宜于用主谓句来表达。但这就容易使人获得一种印象——句子一定是具备主谓的。
说一般的句子是具备主谓的,这句话并不错;因为这是叙述事实,不是提出规律。如果进一步当作规律提出来,说“必须具备主谓才能成句”,甚至说“凡是具备主谓的就是句子”,就有问题了。关于具备主谓是否就应该算作句子,现在已经不成问题;在语法学界,一般是认为,主谓短语做句子的一个成分的时候(如“他胆量大”的“胆量大”),它本身不是句子[3]。值得研究的是比这个委婉些的规律:必须具备主谓才能成句。深入地考察一下,这种对句子的看法会遇见两个难以克服的困难。一个是,这就必须承认,把连贯的语言划分为多少片段(这里假定两个片段之间宜于点一个句号)以后,其中有不很少的片段不是句子,因为不具备主谓(譬如省去主语、无主句等)。可是,不是句子,是什么呢?这是很难说的。还有另一个困难,就是有把主谓句所以能成为句子的道理也连根拔去的危险。我们稍一考虑就可以知道,把连贯的语言分析为以句子为单位的片段,或者把某一个语言形式看作句子,一个比具备主谓更为基本的依据或原由是“达意功能”(即一般说的已经表达了“完整的意思”[4])。有达意功能的,是句;没有达意功能的,不成句。要是坚持只有具备主谓才能成句,结果就不是这样;而是:有的虽然有达意功能,可是并不成句。这样,达意功能不再是辨别是否成句的标准,怎么能知道具备主谓就是句子呢?事实是,为了证明某些(或者绝大多数)主谓结构是句子,我们不能不把达意功能看作成句与否的最基本的条件。但是这样一来,对于有些不具备主谓而有达意功能的语言形式,就不能不承认也是句子了。这结果就有了无主句和单词句。
无主句,如“刮风了”“来了一个人”之类,与主谓句(如“我坐着”)的性质不同。主谓句,有主语,主语是被陈述的;有谓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无主句没有主语,也不缺少主语,因而同样是个完整的句子,而不是句子的一个成分。没有主语,而是完整的句子,这是与主谓句迥然不同的,所以无主句属于一般的主谓句以外的另一个类型。这个类型可以称为“非主谓句”。
单词句,如“票”“唉”之类,很明显,也是不具备主谓的。不止不具备主谓,我们甚至很难说它等于主谓句中的什么成分。它也属于一般的主谓句以外的另一个类型——非主谓句。
非一般的句子里还有省略句。省略句,顾名思义,是可以全说出来而没有全说出来的句子。这与无主句和单词句是有区别的:无主句和单词句是非主谓句,省略句,从表面看虽然常常像是非主谓句,但本质上却常常是主谓句,只是经过省略罢了。句子所以要省略,是根据“经济”的原则;所以能省略,是由于有“语言环境”(包括问答和上下文)的帮助。无主句和单词句并不是这样。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与一般的主谓句比较,它们的结构都是有些特殊的。
非一般的句子,即所谓省略句、无主句、单词句,在现实语言中也是不少见的。
【注释】
[1]从马建忠《马氏文通》起就有这种倾向。这本书说:“句者,所以达心中之意。而意有两端焉:一则所意之事物也;夫事物不能虚意也,一则事物之情或动或静也。”(校注本,9页)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说:“就一种事物述说它的动作,或情形,或性质、种类,能够表示思想中一个完全意思的,叫作‘句子’,通称‘句’。”(第19版,4页)
[2]如严复《英文汉诂》说:“自名学言,一句之中,必有两物,亦不逾两物,多不可减,少不可增,曰句主,曰谓语。”(191页)章士钊《中等国文典》说:“主格与宾辞,句中之两大干部也,缺一即不成句。”(2页)
[3]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把包括在句中的主谓结构看作“子句”,全句算“包孕复句”。但是他又说:“被包孕的‘子句’,只当母句里边的一个‘词’看待。”(250页)既然作用等于一个词,有没有称句的资格也就很可疑了。后来黎先生也不承认它是句子了。
[4]如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说:“句是意义的独立单位,所以毋论一个字或几个字,只要能表示完全的意思,都可以叫作句。”(88页)
有关张中行全集(6)·作文杂谈 词组和句子 非主谓句 紧缩句的文章
作文,先写提纲,就行文时的步伐说是按部就班,因为是顺着既定的路径走。是一,不写提纲,不按部就班的作法,可以采用,但不能要求人人这样做。不写提纲,行文的路程没有先定,提起笔来,笔锋所向,不是按部就班,而是随着思路临时的演变,联类而及,由此至彼,形态有如行云的飘荡,小溪的流动,可以称为“行云流水”。行云流水自然也有规律,如云不会逆着风向飘,水不能向高处流。这比起按部就班地走,难度自然大得多。......
2023-08-07
赵元任先生的《汉语口语语法》是为说英语的人学汉语写的,也提到紧缩句,说法如下:2·12·10紧缩句。◇紧缩句的特点:句中无停顿可能;第二个谓语没有主语,并且即使补出主语也不一定跟第一个谓语的主语相同。与其他语法著作相比,赵元任先生特别强调语音停顿和两个主谓结构[4],可见他是把紧缩句看作具有明显复句结构的减缩形式,范围也是比较窄的。[2]1961年,《语法讲话》由丁声树等修订,改名为《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2023-08-07
关于写这样一本书,开卷第一回“缘起”里已经说过,本来可以不再费话。所以要这样,不是担心掠人之美,甚至作文抄公,而是想,所写纯粹是个人的一点点经验和想法,应该不广取众长,成为什么什么“折中”。折中,有好处,如概括而不遗漏,中和而不偏颇,因而会有平静无波的实用价值。(二)“缘起”里说没有周密的计划,没有严密的系统。这点意思本不该在结束语里说,可是因为不另写前言,无处安放,也只好打破框框,写在这里了。......
2023-08-07
“因为有些场合要考作文”,这是上学已久将要离开学校的大孩子们的可能想法。“因为有些意思,不只要说,还要写下来,甚至不必说而必须写下来”,这是近于“三十而立”直到老成持重的许多人的可能想法。一般说,作文之为必要,理由不过如此而已。因为习惯如此,所以无妨说,想表达深远的内容,我们要用文,不宜于用话。这样,人生上寿不及百年,柴米油盐,杂事无数,还要不惮烦而用力作文,其原因就是非常明显的了。......
2023-08-07
前面说过,紧缩句是复句的紧缩,可见紧缩句和复句有密切的关系。想解决紧缩句和复句的分界问题,还要考查“停顿”以外的一些条件。紧缩句是复句的紧缩,它和复句是两种不同的句子,自然应该有结构上的区别。之类和复句没有结构上的区别,如果一律算作紧缩句,紧缩句和复句的界限就会混淆。......
2023-08-07
本书把常见的单词句分为两大类。第二大类是“不以事物为说明对象的”,包括对话时常用的称呼语、应对语等四个小类。一个多伟大的人物!这个该死的东西。十七岁的小父亲,小父亲!两个人,一间牢房,一年的生活。这个类型的单词句,都是一个以名词为中心的名词短语。爷爷的手,爷爷的手!一星期后晚十一时半。上面到这几个指明时间的单词句,都是表示“时点”的。......
2023-08-07
题目用“言为心声”,这是随手抓来一个常用的成语,表示作文应该做到写心;如果按字眼抠,那就不如用扬雄《法言·问神》篇所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的后半,“书为心画”。此外,小说、戏剧等是创作,或者可以名之为艺术的真实,性质不同,须另作处理,这里不谈。因为所写非自己确信的真实,轻言之是没有给人读的价值,重言之是反而出丑,所以不能不视为写作的大忌。......
2023-08-07
作文的水平相同或相似,批就不能不老调重弹;错误相同或相似,改法也就不能不老调重弹。不过,不管头疼不头疼,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想出不用作文课的学作文的方法,因而也就不能不批改。记住这个先决条件,以下可以言归正传,说说有关作文批改的我的一些想法。不必有作必批改。我觉得,这个办法的效果,比精批细改、面面俱到会好一些。关于作文批改,这个针对性原则最重要,所以要多说几句。......
2023-0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