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叙述、描写和判断句:张中行全集(6)作文杂谈

叙述、描写和判断句:张中行全集(6)作文杂谈

【摘要】:王力《中国现代语法》把句子分为“叙述句、描写句、判断句”三类。王力先生看到这一点,所以承认有下面这样的情形:叙述语带描写性,如:“偷来的锣鼓打不得。”叙述句带判断性,如:“马有四蹄。”判断句的形式当叙述句用,如:“你别怕,我是不告诉人的。”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分类出结果微有不同,于“叙事句、表态句、判断句”之外,还有“有无句”,是指谓语中用“有”或“没(有)”的句子,如:蜀之鄙有二僧。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把句子分为“叙述句、描写句、判断句”三类。[35]这部书说:“这三类句子的界限是颇清楚的。大致说起来,叙述句是以动词为谓词的;描写句是以形容词为谓词的;判断句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系词‘是’字,为连系的工具的。” (上册,78页)下面是书上的一些例句——

叙述句:

(1)宝玉来了。

(2)我在这里坐着。

(3)花姐姐还等着我替她拿箱子。

(4)我肚子饿了。

描写句:

(1)石头冷。

(2)你太固执了。

(3)他很粗心。

(4)狗儿名利心重。

判断句:

(1)他是李德耀。

(2)明天是八月十五。

(3)咱们是好朋友。

(4)老虎是猛兽。

用作用兼结构这两个标准给句子分类,有时候会遇到两个标准不能调和的困难。王力先生看到这一点,所以承认有下面这样的情形:

(1)叙述语带描写性,如:“偷来的锣鼓打不得。”

(2)描写语带叙述性,如:“我这几日忙。”

(3)叙述句带判断性,如:“马有四蹄。”

(4)判断句的形式当叙述句用,如:“你别怕,我是不告诉人的。”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分类出结果微有不同,于“叙事句(等于叙述句)、表态句(等于描写句)、判断句”之外,还有“有无句”,是指谓语中用“有”或“没(有)”的句子,如:

(1)蜀之鄙有二僧。

(2)没你的事。

这样表明事物之有无的句子,王力先生是并入叙述句的。

【注释】

[1]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第一章第五节里比较多地讨论了句子的定义问题,可参看。

[2]《新著国语文法》这样重视主谓齐备,所以遇见不齐备的现象就要解释为省略或倒装,而“他不来是一件怪事”之类也只好算作包孕复句了。

[3]早年著的《中国文法通论》里并没有把具备主谓看得这样重要。那里说:“……句是意义的独立单位;这就可见无论句的形式是怎样,只须它能把一种独立的意义,明白表示出来,就是句的资格。”(67页)

[4]《中国语文》,1952年10月号,21页。

[5]《中国语法理论》,上册,60页。

[6]同上书,下册,221页。

[7]王力先生说:“……人类的思想是以句子为单位的;若不成句,就不成为思想。以一个思想代表一个句子,比较以一个意义代表一个句子,好得多了。”(《中国语法理论》,上册,57页)

[8]句子按照用途的不同分为四类,后面讨论句子的分类时还要谈到。

[9]这是因为,“花开了”能够明确地表示出这是叙述既成之事;“花开”里没有明确的时间观念,听的人会莫名其妙。

[10]我们也说“有语法错误的句子”,这是方便说。严格地说,既然有语法错误,就不能成为句子。否则就等于承认有不能达意的句子,这跟句子的定义是矛盾的。

[11]有些语法著作也讲到这一点,如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说:“句子是独立的词结。”(23页)中国科学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语法讲话》说:“主谓结构独立使用就是句子。”(《中国语文》,1952年9月号,22页。)

[12]句尾的语调升降,有时受句尾那个字的声调的影响而又有变化。如“雨”是降升调,就要先念字调的降升调,再念全句语调的降调。关于语调的这类变化,可参看一般讲语音的书。

[13]实际上,语气要比这里说的复杂得多,如“咱们吧?”是疑问句表示商量的语气,“他也许病了吧?”是疑问句表示猜测的语气。

[14]这里假定没有误用标点的情形。事实上当然有误用的,如“是你来呢?还是我去呢?”“什么时候开始?由谁领导?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前后两侧都只是一个句子,我们不能因为中间误用了问号,就说前一例是两个句子,后一例是三个句子。

[15]虚词也有不称为句子成分的,后面再谈。

[16]参看本书前部“词组和句子”一节。

[17]为简便,加点的部分也有词组,没有进一步分析。下同。

[18]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中还有一种“游离成分”(218页),那是指:“这件事,中国人民的经验是太多了”里的“这件事”之类。

[19]还有按照表意方达的不同把句子分为“普通句”和“特别句”的。集词成句,句意等于词义相加的是普通句,如“我告诉你”;句意不等于词义相加的(习惯说法)是特别句,如“不可同日而语”。这样主张的是刘复《中国文法通论》(67页)和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89页)。

[20]初级中学课本《汉语》称为“完全句”(第四册,5·171节)或“双部句”(第三册,5·19节)。也有称为“完整句”的(李荣编译《北京口语语法》,15页)。

[21]关于简略句、无主句、独词句的各种类型,以及有关的一些问题,郭中平《简略句、无主句、独词句》(也是《汉语知识讲话》中的一种)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和讨论,可以参看,这里从略。

[22]语法学者只是大致这样想,还不能算是严格的主张,因为实际分的时候也可能涉及无主句。

[23]《中国语文》,1952年10月号,21—24页。

[24]体词,照原文解释,是名词、代词、指示词(过、那、各、每、某等)数词、量词以及以它们为中心的体词结构的总称。

[25]按后来高先生又主张汉语没有词类分别了,见《关于汉语的词类分别》《中国语文》,1953年10月号。

[26]《汉语的语句》,《语文学习》,1952年8月号,37页。

[27]“把”字句和“被”字句,王力《中国现代语法》称为“处置式”和“被动式”,曾在上册第二章中分别讨论。关于这两种句子的比较详尽的介绍,可参看王还《“把”字句和“被”字句》(也是《汉语知识讲话》中的一种),这里从略。

[28]《中国语》,1953年4月号,19页以下。“连动式”,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称为“动词连用”,曾加以讨论。“兼语式”,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和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称为“连系式”,吕叔湘《语法学习》称为“连谓式”,都曾加以讨论。这两种句式,《语法讲话》和《语法学习》都说是复杂谓语的句法,初级中学课本《汉语》没有分别立名,合称复杂的谓语。在汉语里,复杂谓语的现象非常复杂,可参看吕冀平《复杂谓语》(也是《汉语知识讲话》中的一种),这里不多讨论。只是有一点要提一下,《语法讲话》对于词类有自己的处理办法,如“是”算动词,“从、往、把、被、对于、关于”之类名为副动词,分析句子结构时比照动词处理,因而连动式也包括下面这样的句子:
(1)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
(2)他向着五连的阵地出发了。
(3)我们要为工农兵而创作。
兼语式也包括下面这样的句子:
(1)是谁造反?
(2)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

[29]也有称为“复合句”的,如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语法讲话》。

[30]王力《中国现代语法》称为“多合句”。(上册,122页)

[31]郭中平《单句复句的划界问题》(《中国语文》,1957年4月号)曾深入地讨论这个问题,可参看,这里不能详说。又,胡附、文练《现代汉语语法探索》第十二章《复合句问题》也全面地讨论了有关复句的问题,可参看。

[32]“联合”和“偏正”,也有称为“等立”和“主从”的;如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王力《中国现代语法》。

[33]有关紧缩句的比较详细的介绍,可参看向若《紧缩句》(也是《汉语知识讲话》中的一种)。

[34]这个标准有些小问题。如果严格用这个标准分类,结果会有些不同。例如下面这两个疑问句:
(1)车要开了,你还不快上去?
(2)这难道还不明白吗?
(1)的作用是祈使(等于说“快上去吧!”),(2)的作用是陈述(等于说“这是非常明白的”),就不应该入疑问句。也许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有的语法著作把标准定为“语气”(或“口气”)。不过“语气”是相当空灵的,而且陈述、疑问等分明是由作用方面说的,不提作用而专提语气也不全面。比较妥当的说法是“作用”参照“语气”。关于这四种句子的比较详细的介绍,可参看黄伯荣《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也是《汉语知识讲话》中的一种)。

[35]严格地说,这样分类的标准是“作用”兼“结构”,因为明白承认作用与谓语的性质有关。王力先生之后,这样分类的还有吕叔湘《语法学习》,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