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句子意义特点及汉语规律:句子标志、词组、非主谓句的紧缩句

句子意义特点及汉语规律:句子标志、词组、非主谓句的紧缩句

【摘要】:句子的意义,也有它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构成句子的意义方面的标志。句子通常称为“一句话”,没有“人话”意义当然不能成为句子。一个词也可以成为句子,如: “黄河。”如“花开”具备主谓,但是不能算作句子,因为不能表示出确定的意图。按照汉语的规律,要表示确定的意图,应该说“花开了”。语言的作用是传达。最明显的例是有语法错误而不能明确地表达意思的话,如:帝国主义这才被发现常常反感于殖民地人民。

前面讨论句子的定义的时候已经说到意义;句子的定义里的意义,我们称为完整的思想感情。能够表达完整的思想感情的,是句子;反之,不是句子:可见辨别某一个语言形式是不是句子,我们首先要考虑意义。

句子的意义,也有它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构成句子的意义方面的标志。

句子的意义方面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这样的意义是用有声语言(或者记录有声语言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表达意义也可以不用有声语言;那用的也是一种表意的符号,但是不能构成句子。例如都市交叉路口安着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电灯,这样的灯交错着明灭,能够表达意义,但是不能构成句子。又如甲问乙:“你有世界地图吗?”乙摇摇头,这摇摇头的动作能够表达意义,但是不能构成句子。又如从北京开出的火车,车厢上写着“北京——上海”,这样的文字能够表达意义,但是不能构成句子;因为用有声语言表达,要说“从北京到上海”。句子通常称为“一句话”,没有“人话”意义当然不能成为句子。

2.这样的意义是有确定意图的,这就是说,它是有目的,是基于某种具体的愿望才表达出来的。人类使用语言,或者说,一句一句地说话,是有所谓的,有所为的。这所为,一般可以分为四类:(1)自己有所知,告诉别人,希望别人照样知道;(2)自己有所疑,问别人,希望别人回答;(3)自己有所愿,要求别人,希望别人照办;(4)自己有所感,动于中而形于言,希望唤起别人的同情。[8]有意义而不表示特定的人的特定意图的。不是句子。最显著的例是词典里的词。词典里的词,都有意义,但是当它们作为词典里的条目,或者说,作为语言的材料,还没有被运用而表示某种意图的时候,它们不是句子。一个词也可以成为句子,如:

(1) (火车上一个旅客指着窗外向另一个人说:)“黄河。”

(2)(某人听见叫门,说:)“谁?”

(3)(老师指着一个学生说:)“来!”

同样一个词,具有同样的意义,有时候不是句子,有时候是句子,这关键就在于这个词是否体现了人的确定意图(告诉、发问等)。不止词这样,就是词组,甚至主谓词组也是这样。如“花开”具备主谓,但是不能算作句子,因为不能表示出确定的意图。按照汉语的规律,要表示确定的意图(这里是告诉人一件事),应该说“花开了”。[9]

3.这样的意义是听的人能够满足的。有确定意图,听的人能够满足,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前者是从说话的人那里考虑的,后者是从听话的人那里考虑的。语言(一句或者若干句)的作用是传达。甲说,有所表示;乙听,有所领会:语言算是完成了传达的任务。甲说,乙没有能领会。如果是因为甲没有说好,即使甲主观上以为已经说清楚,他的话还是不能成为句子。最明显的例是有语法错误(有时候是结构残缺)而不能明确地表达意思的话,如:

(1)帝国主义这才被发现常常反感于殖民地人民。

(2)全国农民都在鼓足干劲,争取提前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

(3)关于北方能不能种植热带植物的问题,我看不要——

这样的话,说的人自然是想传达意思的,可是因为听的人不能有所领会,把它们看作句子也就不妥当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