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词组类型及其使用规则

词组类型及其使用规则

【摘要】:前面说过,析句的时候,如果承认一切词组都可以做句子成分,词组的类型就不能不多,因为一切不止一个词的句子成分都要有个名称——某某词组。因为组成部分不能变动,一般称为“固定词组”。(5页注)此外,“鞠了一个躬”之类的“鞠”和“躬”能孤立而不能单独行动,算不算“自由运用”也值得怀疑。(54页)[28]量词虽然经常跟数词合用,合起来可以看作一个词,也并不是决不能充当词组材料,如“有件事、找间房”。

前面说过,析句的时候,如果承认一切词组都可以做句子成分,词组的类型就不能不多,因为一切不止一个词的句子成分都要有个名称——某某词组。这样充当句子成分的词组,除了上面举的四类六种之外,常见的还有以下几种:

1.介词+名词、代词之类组合成的词组[54],如:

在家里(住) 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开始) 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付出力量) 把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赶出去)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2.合成谓语的词组——合谓词组

a.判断词“是”+名词之类组合成的,如:

工人阶级 是今年才有的情况 是最大多数人民的民主权利

b.能愿动词+动词之类组合成的,如:

应该学习 可能失败 必须警惕反革命分子的破坏活动

3.复杂谓语的词组——复谓词组,如:

拿钱买东西 找一份书报看看 去上海定制加重的汽车轮胎 叫他进来 打鸭子上架 教育孩子们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社会主义

4.紧缩格式的词组——紧缩词组,如:

越战越强 非他不能办 一听说就出了一身汗 再穷也不向资本家手里讨钱花 要什么有什么

5.复指成分的词组——复指词组,如:

人民的首都北京 唐代大诗人杜甫 我们社会主义阵营 大豆、花生、油菜籽、芝麻、油茶、油桐这几种油料作物

此外,还有两种词组,性质跟以上介绍的那些有很大的不同:以上那些,组成部分可以自由变动;这两种不能变动。因为组成部分不能变动,一般称为“固定词组”。这里面包括:

1.成语,如:

轰轰烈烈 治病救人 地大物博 雇佣观点 夸夸其谈

包罗万象 惑乱人心 百花齐放 众志成城 无的放矢

2.专名,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农业发展纲要 北京师范大学 汉语拼音方案

【注释】

[1]数词加量词如“一个”之类,经常连用,为方便,可以当作一个词处理。

[2]洪笃仁著《词是什么》比较系统地讨论了这个问题。此书也是《汉语知识讲话》中的一种,可参看。

[3]严格地说,第二类和第三类分别并不大。情形详后。

[4]《新著国语文法》,1954年19版,2—3页。

[5]《中国语法论》,1947年版,上册,17—18页。

[6]《新著国语文法》,103页。

[7]《中国语法理论》,上册,18页。

[8]《词和仂语的界限问题》,《中国语文》,1953年9月号,4页。

[9]有限制的自由运用算词不算词还值得研究。林裕文先生著《词汇、语法、修辞》上说:“必须在成语和文言遗留的格式之外能够随意运用才可以算是‘自由运用’,换句话说,在成语和文言遗留的格式中,某些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形式能不能算是现代汉语中的词还值得怀疑。”(5页注)此外,“鞠了一个躬”之类的“鞠”和“躬”能孤立而不能单独行动,算不算“自由运用”也值得怀疑。在这种地方,“词”和“字”的界限还不够清楚。

[10]《对于单音词的一种错误见解》,《中国语文》,1955年4月号;《重印“北京话单音词词汇”声明》,《北京话单音词词汇》,1956年版。

[11]《重印“北京话单音词词汇”声明》,《北京话单音词词汇》。

[12]陆志韦先生用“作了一个揖”证明“揖”是词,实际上也兼用了隔开法。见《北京话单音词词汇》,17页。

[13]《中国语法理论》,上册,55、56页。

[14]严格地说,被检验的语言形式最好是双音的。如果是多音节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之类,这个方法就未必适用。

[15]《中国语法纲要》,1951年版,22页。

[16]科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

[17]同上书,6页。

[18]如“马车”,用隔开法,因为意义等于“马拉的车”,所以是词组;用扩展法,因为没有人说“马拉的车”,算不能扩展,所以是词。

[19]《北京话单音词词汇》序,五页。

[20]《词和仂语的界限问题》,《中国语文》,1953年9月号,4页。

[21]《词和仂语的界限问题》,《中国语文》,1953年9月号,4页。

[22]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62页。

[23]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5页。

[24]刘复《中国文法讲话》,53页。

[25]这个名称最早见于严复《英文汉诂》。所以名为“仂语”,严氏说:“仂者,残也,犹曰一句法之残分而已。”(136、137页)此后用这个名称的还有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吕叔湘《语法学习》,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

[26]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

[27]如王力先生就是,他在《中国现代语法》里说:“凡两个以上的实词相联结,构成一个复合的意义单位者,叫作仂语。”(54页)

[28]量词虽然经常跟数词合用,合起来可以看作一个词,也并不是决不能充当词组材料,如“有件事、找间房”。

[29]王力《中国语法理论》,55页。

[30]王力《中国语法纲要》,21页。

[31]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56年新版,18页。

[32]同上书,22、23页。

[33]也可能是句子成分的一部分,如“北京的代表队和上海的代表队赛了一场足球”偏正词组“北京的代表队”只是主语的一部分。

[34]说“基本上”,因为也要承认少数词组能够做句子成分。关于这样处理的理由,各家又不尽相同,详见下文。

[35]卷一界说十三分析“彼夺其民时”,说:“彼,起词(按即‘主语’)。指暴君也,夺民时,其语词(按即‘谓语’)也。”承认“夺民时”做谓语,想是由于疏忽,或还不想仔细分析。

[36]《马氏文通校注》,上册, 20页。

[37]马氏文通校注,上册,17页。

[38]在很少的地方,黎先生似乎又放弃了这个原则,例如他说:“补足语是述语的一部,所以叫‘连带的成分’;并不是独立于述语之外的。此点要看得明白。”(164页)“……一个述语是‘牵驴’,跟着一个述语是‘卸鞍子’。”(75页)

[39]这样的“全部”可否名为“短语”,本书没有说。本书所谓“短语”包括“形容词短语”(如“明察之官”)和“副词短语”(如“以佚道使民”)。(10、11页)。

[40]《中国语文》,1952年9月号,25页。

[41]也有在两者之间徘徊的,如刘夏《中国文法讲话》分析“勤苦的学生不穿华丽的衣服”,说主词(按即“主语”)是“学生”,语词(即按“谓语”)是 “穿衣服”(39页),这是遇偏正关系则偏重结构,遇动宾关系则偏重意义。

[42]这是从分析程序方面看。就语法地位说,主、谓和宾、补、状还是有分别的:主谓是句子的基本成分,它们多不能直接跟其他成分发生结构的关系(如不能说“主语的定语”,“谓语的宾语”)。

[43]李荣编译《北京口语语法》说:“直接的向心结构当中没有‘的’字, 常常结得很紧,就造成一个词。”(20页)就是称词为“结构”。

[44]也有称为“等立仂语”的,如王力《中国现代语法》;还有称为“并列结构”的,如李荣编译《北京口语语法》。初级中学课本《汉语》称为“联合结构”。

[45]也有称为“主从仂语”的,如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吕叔湘《语法学习》,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还有称为“向心结构”的,如李荣编译《北京口语语法》,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语法讲话》。初级中学课本《汉语》称为“偏正结构”这种关系的词组包括不包括动宾关系的词组,各家的处理办法不同。如《中国现代语法》包括,《语法讲话》不包括。

[46]这种关系的词组,过去没有通用的合适的名称。为了区别于“状语+中心词”的和“中心词+补语”的,也未尝不可以名为“定语词组”。另外两种偏正关系的词组可以名为“状语词组”和“补语词组”。

[47]前面有了定语,动词还算不算动词,各家的看法不一致。有人认为已经转化为名词。初级中学课本《汉语》说这是“名物化”,没有说化成名词。(形容词情形同。)

[48]这样的词组,初级中学课本《汉语》称为“方位结构”。

[49]动词的副类——判断词“是”和能愿动词“应该、能够”之类也可以做状语的中心词,如“已经是、很应该、都能够”。

[50]“动”与“宾”即使可以分主次,其性质究竟与一般的偏正关系不同:“偏”有附加性质,“宾”不是。不少著作承认动宾关系以“动”为主,可是还是把“动宾”从偏正关系里提出来单说。初级中学课本《汉语》也是这样。

[51]“(他)什么都知道”,“(我)哪里也不去”之类,宾语在动词前,可以算作一种特殊的动宾词组。

[52]“端正态度、欢迎批评”之类,“端正”带宾语,一般倾向于已成为动词;“批评”做宾语,有些人倾向于既做宾语,就是表示事物。这样的问题与词组关系不大,这里不讨论。

[53]关于主谓词组,各家的处理办法有分歧。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称包括在句中的主谓词组为“子句”,全句算包孕复句。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和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称为“句子形式”。《语法修辞讲话》另有“主谓短语”,指“中国的解放”之类。

[54]初级中学课本《汉语》不称介词后面的词为宾语,称“介词+——”为“介词结构”。这样的结构,性质是词组,因而也不妨称为“介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