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小伎俩”培养孩子整理东西的习惯为了培养维尼的良好习惯,我和丈夫都非常有耐心。首先,父母要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不能够任其懒惰。你可以给孩子规定明确的任务,比如,我通常会对维尼说:“可以将你的玩具收拾好吗?可以将你的书放回书架吗?”通过布置任务、定规矩的方式让维尼养成了非常好的不乱放玩具的习惯。......
2024-05-29
以上几节着重谈“读”。以下转入着重谈“写”,即所谓作文的“作”。
先由一般人对作文的观感谈起。不只一次,有老年或半老年的家长问我,说他们的小什么其他功课还可以,只是作文不成,急须补救却不知道怎样学。所谓不成,我知道是指这种情况:看见题,不知道说些什么;心里即使想出一些不连贯的意思,却又说不明白;勉强写出来,意思,语言,对不对,好不好,都不知道;批改回来,总是分数很低。这急待补救的孩子,有的准备投考,所谓急来抱佛脚。我只好答,短期求根治,很难办;不得已,尽己力而为,见题别慌,想清楚再写,如果时间允许,修改一两遍,抄,字要清楚整齐,以期阅卷人能有个好印象。我的答复显然是死马当活马治的办法,病是不会因此而消减的。病有因,因是什么?不外三种:一是作文的性质就是讨厌,打个比方,很像水中的泥鳅,它分明卧在那里,可是太滑,难于抓住。二是反求诸己,也许除了勤惰之外,还有天资的因素?三是学习的方法也许有问题,以致常常事倍而功半。三种可能的原因,假定都是实有的,前两种属于客观,主观无能为力,可以不管。只剩下一条路,到学习方法方面去找。关于学习方法,读的方面已经谈了一些,需要谈谈的还有写。写,内容比较复杂,要从入门,就是开始执笔学作文说起。
记得很久以前,什么机会忘记了,一个小学学生求我替他写个请假条。我问他为什么不自己写,他说没写过,不知道用什么格式。我问他当着老师的面会说不会说,他说会说。我让他试着说一遍。他说:“吴老师,我明天上午不来,请假。我姨来我们家,病了,让我跟她上医院。要是完得早,我下午还来;要是太晚,下午也许不能来了。我先请半天假,可以吗?”我说:“你就把刚才说的话写下来,不就是请假条吗?”他听了有些惊讶,大概是觉得,“文”须是另一套,怎么能够如此轻易呢?
这件事很小,却隐藏着一个有关学作文的大问题,或说思想认识的大问题,就是:作为入门,是要“记话”呢还是要“学文”?这里把记话和学文看作对立的两面,主要是从思想认识方面说的;至于实际拿起笔去写,尤其学有所得之后,纸上的一句,究竟是来自己之话还是来自人之文,或二者兼而有之,那是颇难说的。至于早期,在思想认识方面,二者却有相当大的距离。据我所知,很多人,教,学,都是专力,至少是偏重学文。读范文,举范文,都设想必须照猫然后可以画虎。初学,内容和写法都隔膜,自然觉得高远不可及,难,这就会成为学习的绊脚石。
记话是反其道而行,说,作文又有什么难?不过是把想说的话写下来罢了。这话当然说得过于粗疏,实行的时候难免要附加一些条件。但那无妨慢慢来,初学的时候,这种粗率的想法会有很多好处。
(一)初学的人还不会作文,不会就容易看作高深甚至神秘,因而有些怕。这时候,要求他学范文,如果还把范文说得神乎其神,他学不像,就更怕。这很不利于学习。避免之道是由记话入手,想说什么就写什么,写不好也不在意。这轻而易举,怕的心理自然可以烟消云散。不论学什么,胆量大些总比畏首畏尾好。
(二)不怕是消极方面的利益;还有积极的,是容易得其门而入。记话,遇一事或一题,总不至于无话可说,有话可说就有文可写,于是作文成为很容易的事。自然,这样写成的文章,尤其是早期,可能有不少缺点:内容不充实,条理不清楚,文字不精炼,等等。但这都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免的事,只要按部就班地读,写,在读和写的过程中锻炼思路,摸索表达方法,勤修细改,缺点逐渐减少,直到大醇小疵,是一定能够做到的。
(三)我学作文,是从模仿范文开始,不管什么题,总是以“人生于世”开头,“岂不懿欤”,或“可不慎哉”结尾,中间当然还要夹些故作高深、唉声叹气的话。现在想来,这正是非八股形式的八股,幸而除老师之外,没有别人看见;但浪费许多时间终究未免可惜。如果由记话起就不会走这么长的冤枉路。当然,关系的重大还不只此也。我们都知道,上好的文章是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很明显,由学文向前走就容易偏离这个目标,由记话向前走就容易接近这个目标。五四时代有“言志”(言自己之志)和“载道”(载他人之道)为相反的两种写作态度的说法,其时是推崇言志,嘲讽载道。言志好,容易说,做到却不那么容易,这既要有见识,又要有言己志的习惯。从某一个角度看,我们未尝不可以说,学作文,以记话为出发点,正是培养言志习惯的好方法。
(四)前面谈表达以及言文关系的时候曾说,写文像话是个理想,因为这样的文常常有朴实、平易、活泼、流利的优点。相反的方向是力求不像话,扭捏造作,文诌诌。走向不同的方向,既有思想方面的原因,又有习惯方面的原因。习惯方面的原因也许是次要的,但是未可轻视,这有如穿着高跟走惯了,一旦换为平底,也许反而感到不方便吧?由记话起,顺路往前走,养成的习惯自然是像话。
(五)由记话起,写到纸上,成文,它就变了性质,与“一言出口,驷马难追”的话不同了。文,可以再看,或念念自己听听,可以修改或难免修改。比如这文是如实地记话的,再看,发现某句之前有没用的“这个,这个”,当然要删去;某一句没说明白,只好改动一下;甚至发现某几句次序不妥,以致条理不清,只好颠倒过来,甚至改写。这过程是改文,其实也是改话,即以多余的“这个,这个”而论,用笔删过几次,再说的时候,总会记得它是多余,避免再重复吧?这就是说,学作文由记话起,还有改进“说”的作用。
(六)还会有利于勤练多写。这道理很明显,学文,文,按照旧框框要讲究开头结尾,讲究起承转合,这自然就成为大事;记话就不然,想说的未必合什么规格,成什么系统,但不管它,还是写出来,这自然就成为小事。小事,看作家常便饭,许多大作家就是这样练成本领的。
以上说的都是由记话入手的好处,有人也许要提出疑问,这同由读学写的主张没有矛盾吗?情况是这样:读是吸取内容,学习表情达意的方法,到自己拿笔,所谓由记话入手是“以自己为主”,灵活运用已经吸取的内容和方法。学文是先有个好文章的框框,拿起笔,“以范文为主”,自己用力去追。用旧话说,由学文入手是庄子所谓邯郸学步,常常是费力而不讨好;由记话入手是老子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开头也许有点吊儿郎当,及至上了路,脚下无石,目前无树,常常是走得更快的。
有关张中行全集(6)·作文杂谈 词组和句子 非主谓句 紧缩句的文章
通过“小伎俩”培养孩子整理东西的习惯为了培养维尼的良好习惯,我和丈夫都非常有耐心。首先,父母要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不能够任其懒惰。你可以给孩子规定明确的任务,比如,我通常会对维尼说:“可以将你的玩具收拾好吗?可以将你的书放回书架吗?”通过布置任务、定规矩的方式让维尼养成了非常好的不乱放玩具的习惯。......
2024-05-29
从诗言志中不仅能窥探出个人的命运和前途,亦能从中洞晓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我们知道《诗经》里的十五《国风》是各国的地方乐调,这里的言志者不是以个体而是以一个国家的整体出现的。因此,善观者便可从这些诗的情趣的雅俗、格调的高下、器度的宽狭、旨意的远近中看出其各自不同的前景。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即季札)聘鲁,请观于周乐。自《郐风》以下再未作弹评了。......
2023-08-30
它说明,中华民族天生就是一个具有诗性气质的民族,诗歌从一开始就承载着中国人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表达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之情,这奠定了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并开启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诗歌传统。[5]中国诗歌从一开始就直面现实,是心灵的表达,因而中国人很早就提出了“诗言志”的理论,并将“和”作为最高的艺术理想。因此,几千年的中国诗歌,虽然不乏“记忆”和“记录”的内容,但是其核心却是以抒写“怀抱”为特征的抒情诗。......
2024-01-11
我们减肥最多量化的就是体重,可是我们只知道用体重计称体重量化,却较少将每日的运动量和进食量进行对比量化,这就很矛盾。运动量也是,究竟多少运动量能称为“好动”,这些如果不依靠专业的工具测量,只是凭感觉,恐怕也是难以把控的。如果你能通过不断提高你的运动量,从而达到每天自觉走够步数,那么你的好动习惯就算是培养起来了。所以,计步器一方面是记运动量的,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好动习惯的。......
2023-11-30
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孩子的学习时间、运动时间、用餐时间都应安排在相对固定的时间,使孩子过有规律的生活。◎生活中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不奢侈浪费。◎帮助孩子养成每天坚持锻炼的习惯,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不管是周末还是寒暑假,都让孩子每天坚持运动半小时或一小时。......
2023-07-19
诗以言志,古人们赋予诗的这种功能和使命,正为那时的谋略家们提供了一扇窥视对手心底隐秘的窗口。赵文子对郑伯说:“这七位大夫皆尚武力,请他们赋诗来表达国君对他们的恩赐之情,我也可以从中观察这七位大夫的志向。”子西赋《诗经·小雅·黍苗》之四章:“肃肃谢功,召伯营之;烈烈征师,召伯成之。”......
2023-08-30
这个加工,就是我今天要谈的问题性写作,实质上是对“问题”进行的行动研究。下面,我就谈谈问题性写作带给我们的改变。对记录下来的问题进行反思与追问,务求“清浅而深刻”。问题性写作对教师成长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锐化发现问题的敏感,养成反思问题的习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思考,反思就会成为习惯,一旦自我反思成了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教师的成长也就变得自然而然。......
2023-10-25
同时,三岔民间艺术大师谭学朝在继承傩戏传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吸收新的艺术营养,使傩戏不仅仅局限于“还傩愿”“还坛神”的圈子,将其与现代舞蹈、音乐有机结合起来,改编傩戏中的个别章节为现代傩舞。[66]1988年,恩施市文艺大汇演之际,三岔乡谭学朝、王金海、黄应柏等人,为了改变三岔“还坛神”纯粹的祭祀仪式形式,将三岔民间文化以“傩戏”形式推介出去,率先抽出祭祀环节的“傩舞”进行改创编,推出了全新的音乐、舞蹈作品。......
2023-08-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