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了,补缺纠谬,或精益求精,要修改。先说一位,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传说他应北宋名宰相韩琦之请,为韩作了《昼锦堂记》,开篇云:“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自然,手无缚鸡之力,求勉强扛鼎是不合适的;但关键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就是说,写时不用心,又不想补救,修改。以下言归正传,谈为什么要修改。改,有可能把不好的换为好的,或较好的换为更好的。改,有各种情况。......
2023-08-07
这一节谈谈精与博的关系以及应如何对待。过去说精与博,一般是指治学。治学的目的是成家,虽然《汉书·艺文志》收“杂家者流”,可能因为不为大雅所重,或者“多方”更难,后来却很少成家的杂家。专家总是精一门或两三门,深入周遍,写成藏之名山的著作,超过前人,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马端临《文献通考》之类。一生以《说文》为主是精;但为《说文》作注,只念《说文》,即使熟到能背诵还是不成。为了精,反而不能不读别的书。书很多,有些与《说文》关系近,如《广雅》《玉篇》之类,也要精。有些书与《说文》像是关系不大,如李后主词、《三国演义》之类,推想段玉裁也一定读过。也读,主要原因不是唯恐注《说文》有时会用到,而是作为成家的学者,不能不具备深厚的学术根柢,这根柢只能由博来。昔人治学,都是以精为本(典籍也有本末,如经书和秦汉子史等是本,也要精),并以本为据点向外延伸,最终的目标是无书不读。我们这里是谈作文,为取得作文的本领而读书,其中也有精与博的关系问题。这与治学的情况不尽同,却有相通之处。
相通,是也要以什么什么为本,精读,并以本为据点(或说武器,即见文深知其意的本领)向外延伸,博览。以什么什么为本,或说应该精读什么,前面已经谈过,这里再总说一下,是读好的,可资取法的。读的方法,上一节也已经谈过,这里再补充一点意思,是精的两种更有效的过程。一是由喜爱而重复、由重复而纯熟的过程。举我自己的感受为例,当年第一次读《史记·项羽本纪》,记事完结,来了“太史公曰”。可能有的读者还没读过,或者读过而印象已经模胡,所幸文字不多,这里抄一遍:
吾闻之周生日,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诸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读过之后,虽然讲不清是什么原因,总觉得文章气味高妙,还想念。念了几遍,稍微能体会文章的妙处,是气势雄伟,如黄河奔泻,自天而下;变化多,任意回转,神出鬼没;感情充沛,语尽而意有余;有见识,评论一针见血。就这样,又拿出来念几遍,没有硬记就背过,再想吟诵也不必翻书了。还有一种精的过程是由理解而感情渗入。也举我自己的感受为例,那还是《呐喊》刚出版之后,买来,先读《自序》,看到下面这样的话: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觉得意深刻而语沉重,也是爱不忍释,于是反复念了几遍。以后,偶尔也有寂寞甚至幻灭的悲伤,就找出这篇文章,一面沉思一面吟咏地念一两遍,这时候,心情完全渗入文字的意境中,觉得理解和收获比初读的时候多多了。当然,值得精读的作品不能篇篇要求像以上两种情况那样,处处要求像以上两种情况那样;但这种深入的意境总是值得企求的,因为读而能深入吟味,以至于爱好、熟悉,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技能的资本,到自己有思想感情想表达的时候,自然就不会感到如何困难了。
以上是说精。还要博,就是不要求纯熟的泛览。还是就学习作文说,需要博的理由有下面几种。(1)作文,不只要能写,还要有所写,也就是要有内容。内容是思想、知识之类,这可以由自己的感知来,但主要是由接受前人的研究成果来。比如发表议论,经常要用到逻辑规律和逻辑术语,这些,可以说都是由读书而来,不是由张目看外界、闭目审内心而来。所写要包括多种内容,所以读书不能不博览。(2)专就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说,也要靠博览吸收大量的营养。这牵涉的面太广,难得细说,只举一例:只有多读六朝的骈体文,才知道说话作文,原来在语句的平仄方面还可以用些功夫,求声音美妙。(3)精读,有所得,这所得,有一部分可以称之为笔法。种种笔法,博览时也会遇到,这就对精读起了巩固作用。(4)博览,所知渐多,还会使精读的理解更明晰,体会更深入。
博览,触及古今中外,有如何选定、如何安排的问题。适应自己的条件(理解能力、时间等)是个原则,理由用不着说。其次,以兴趣为引线也无不可,反正开卷有益,兴趣常常由此及彼,接触面会越来越广泛。但要注意,兴趣最好与计划携手并行,因为许多知识,如哲学、逻辑、语法、修辞之类,很必要,却未必能引起兴趣,所以应该列入博览计划,即使捏着头皮,还是要读。
博览的范围问题比较容易解决,总的原则是大比小好,只要力所能及,无妨贪得无厌。但也不要轻视另一个原则,是必须有利无害。所谓有害,情况也要分析。有些作品内容不健康,比如用旧话说是诲淫诲盗,就不宜于读。有的作品价值不高甚至毫无价值,却不属于败坏心术一类,如思想不清或语言拙劣,如果自己已经学有根柢,不至于随波逐流,我的意见,还是以看看为好,因为以之为反面教员,引为鉴戒,对作文的进益也许有不小的好处。
关于读法,博览自然与精读不同,但也要有等级之分。有些作品,内容很重要或有相当的价值,虽然读一遍可以放过,读的时候却也要字字咬准,确切体会其意义。次一等的无妨看快些。很差的,还可以大致翻翻,或者选看一部分就扔开。
最后还要知道,精与博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遇到生疏作品,常常要凭自己的经验和眼光灵活对待。有种种情况,这里谈一些显著的,作为举例。(1)有不少作品,这样看应该精读,那样看似乎入博览也未尝不可,这就可以取决于自己的兴之所至。(2)有些作品,总体看是好的,可资取法的,但是就内容的性质说或就表达的技巧说,却并不处处宜于精读,那就可以分而治之。(3)有些作品,原来列入精读或博览范围之内,及至读一些,才觉得原来的看法并不对,那就可以改弦更张。(4)同样列入博览范围的相类作品,地位也会有高下的不同,地位高的,读时要多用心思,那就近于精读了。(5)有时候,宜于博览的,因为一时兴致不同,精读了,或相反,宜于精读的博览了,这也关系不大,只要能多读,失之东隅可以收之桑榆。
总之,最重要的还是勤,养成读书的习惯,提高读书的兴趣,然后用逐渐老练的目光,以精为本,由慢而快地向外延伸。这结果就是精与博的融合,许多人的经验,文思的泉源主要是由此中来。
有关张中行全集(6)·作文杂谈 词组和句子 非主谓句 紧缩句的文章
写完了,补缺纠谬,或精益求精,要修改。先说一位,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传说他应北宋名宰相韩琦之请,为韩作了《昼锦堂记》,开篇云:“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自然,手无缚鸡之力,求勉强扛鼎是不合适的;但关键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就是说,写时不用心,又不想补救,修改。以下言归正传,谈为什么要修改。改,有可能把不好的换为好的,或较好的换为更好的。改,有各种情况。......
2023-08-07
应该把工业品迅速地送到农村。“被”字句是用介词“被”字的句子;句子里用了“被”字,受动者的位置就有了变化。三架敌机被我们的空防战士击落了两架。只有很小一块洼地被水淹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被彻底消灭了。在激流中架桥的困难终于被克服了。把“连动式”和“兼语式”并列地提出来讨论的是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语法讲话》。“兼语式”是宾语兼主语的句子,如:风吹着雪花满天乱飞。下面这些句子也是兼语式。......
2023-08-07
思而不读的另一端是读而不思,也是没有的,那就退一步说:多读而少思,这就学作文说也不妥当,除了黑白不分、莫衷一是以外,还要加上茫无头绪、难于运用。以上是说思的作用的一些主要表现。思路有条理,一方面是由读来。这里需要注意的只是,为了学作文,多读之后还要用思来消化,使外来之物变为自己的。......
2023-08-07
赵元任先生的《汉语口语语法》是为说英语的人学汉语写的,也提到紧缩句,说法如下:2·12·10紧缩句。◇紧缩句的特点:句中无停顿可能;第二个谓语没有主语,并且即使补出主语也不一定跟第一个谓语的主语相同。与其他语法著作相比,赵元任先生特别强调语音停顿和两个主谓结构[4],可见他是把紧缩句看作具有明显复句结构的减缩形式,范围也是比较窄的。[2]1961年,《语法讲话》由丁声树等修订,改名为《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2023-08-07
词组和句子的关系问题是个偏于理论性的问题,可是理论上的差异一定要表现为实际处理上的分歧,所以需要在具体介绍各种词组之前先讨论一下。在词组和句子的关系方面,语法学者对词组的认识是不一致的。这集中表现在词组做不做句子成分上。关于词组的充当句子成分的功能,以上介绍的是一种看法,可以名为否定的态度。......
2023-08-07
作文的水平相同或相似,批就不能不老调重弹;错误相同或相似,改法也就不能不老调重弹。不过,不管头疼不头疼,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想出不用作文课的学作文的方法,因而也就不能不批改。记住这个先决条件,以下可以言归正传,说说有关作文批改的我的一些想法。不必有作必批改。我觉得,这个办法的效果,比精批细改、面面俱到会好一些。关于作文批改,这个针对性原则最重要,所以要多说几句。......
2023-08-07
作文,先写提纲,就行文时的步伐说是按部就班,因为是顺着既定的路径走。是一,不写提纲,不按部就班的作法,可以采用,但不能要求人人这样做。不写提纲,行文的路程没有先定,提起笔来,笔锋所向,不是按部就班,而是随着思路临时的演变,联类而及,由此至彼,形态有如行云的飘荡,小溪的流动,可以称为“行云流水”。行云流水自然也有规律,如云不会逆着风向飘,水不能向高处流。这比起按部就班地走,难度自然大得多。......
2023-08-07
简单而形象地说是“藕断丝连”。藕,切断,比喻是文章的句和段,要断得整齐、利落;丝,恰好谐音,是思,即思路,要连得紧密、自然。现在谈关于作文的一些问题,藕断丝连的想法躲不过了,所以只好硬着头皮把这既质实又难于抓住的事物尽力之所及梳理一下。以上解释举例,断和连分开说。若干小的意组可以组成较大的意组,表现为文章中的“段”。有同有异,所以要用粗丝连......
2023-0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