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先写提纲,就行文时的步伐说是按部就班,因为是顺着既定的路径走。是一,不写提纲,不按部就班的作法,可以采用,但不能要求人人这样做。不写提纲,行文的路程没有先定,提起笔来,笔锋所向,不是按部就班,而是随着思路临时的演变,联类而及,由此至彼,形态有如行云的飘荡,小溪的流动,可以称为“行云流水”。行云流水自然也有规律,如云不会逆着风向飘,水不能向高处流。这比起按部就班地走,难度自然大得多。......
2023-08-07
为什么要作文?问题很简单,却可以有不同的答复。“因为学校有这门课”,这是背着书包上学不久的孩子们的可能想法。“因为有些场合要考作文”,这是上学已久将要离开学校的大孩子们的可能想法。“因为有些意思,不只要说,还要写下来,甚至不必说而必须写下来”,这是近于“三十而立”直到老成持重的许多人的可能想法。所谓“必须写下来”,情况各式各样。想要告诉的人不在跟前,说话听不见,只好写,如书信之类。有时候,在跟前时并不少,但为了表达得更柔婉,更恳挚,却宁可写而不说,如有些书信之类。还有时候,并不想告诉人,却为了备忘,必须记下来,如日记、札记之类。更多的时候是有所思,有所信,自认为应该传与广大读者,包括十世百世的后来人,这就是各种性质的著作之类。这最后一种情况,古人也早注意到,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的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个说法,我们现在来发挥,似乎可以说,有所思,有所感,只说不写,就不能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发挥得积极一些就是,有所思,有所感,写下来,就能打破空间的限制,让千里以外甚至全世界都知道,并打破时间的限制,让千百年后的人都知道。一般说,作文之为必要,理由不过如此而已。
这就又碰到上文提到的“写话”问题。“言”是“话”,写成书面形式,成为“文”,于是可以行远。这样说,作文不过是把语音变为字形,其为必要,或说优点是可以行远,即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个优点分量很重,因为,如果没有这个优点,文化就几乎会断种,或至少是停滞,人类的文明自然就难以滋生光大。但是不是作文的价值就止于此呢?应该说不止于此。有文化的成年人都听过大量的话,读过相当数量的单篇文章和整本著作,如果两者的内容像物一样,都可以集成堆堆,然后察看,比较,就会发现,话的一堆和文的一堆,且不管“量”,在“质”的方面原来有相当大的分别:话轻文重,话粗文精,话低文高,等等。总之,文所传的不只是话,而远远超过话。
这超过的情况有多方面,这里说说主要的。
一是精确。又可以分作三个方面。(1)简练。同一种意思,同一个人,用话表达,常常会不经意,因而难免冗赘、拖沓、重复;写成书面,总要经过思考斟酌,因而会简练得多。(2)有条理。说话,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没想到,说了话不算了,他。”“中午下班,剩两车没卸,还。”“……忘说了,那是上午布置让下午讨论的。”“重九登高总算大家团圆了;中秋赏月大哥出差,没参加。”写成书面,多少要用一些组织的功夫,就不会出现这样颠三倒四的情况。(3)确切。同一种意思,用以表达的词句可以很不同。不同的词句,有价值相等的可能性,但不多;经常是有高下之别。譬如由高到低可以排成如下的行列:恰如其分,大致明白,意思模胡,似是而非,大错特错等。同一个人,用话说,常常脱口而出,所用词句未必是恰如其分的;用笔写,选词造句总要费些心思,甚至还要修改,达到恰如其分的机会就大多了。
二是深远。深远的对面是浅近。话,从理论方面说自然也可以不浅近而深远,但实际上,与文相比,总是偏于浅近。因为习惯如此,所以无妨说,想表达深远的内容,我们要用文,不宜于用话。这所谓深远的内容,可以包括种种方面,这里作为举例,只谈两个方面。(1)难明之理。最典型的是哲理,如下面两处(为了简明,举文言。下同):
a.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一章)
b.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像这样深微的内容,用文表达,词语典重而意义精辟;用话表达,即使非绝不可能,总是很难的。(2)难表之情。最典型的是诗词,如下面两处:
a.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b.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深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像这样的幽渺之情,不用文而用话,总是很难表达的。
三是优美。话可以说得美。《论语》推重宰我、子贡的口才,说:“言语,宰我、子贡。”可惜没有举例。《左传》《国语》等史书里还保存不少所谓辞令;远远之后,像《红楼梦》里凤姐的巧言也是好例。不过比起书面的花样,那就显得寒俭多了。书面的花样,文言里尤其多。最突出的是韵文,由《诗经》开始,之后的“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还有我国特有的骈文,四六对句,如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苏轼的“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都是大家熟悉而百读不厌的名句。散文写得美的也很多,写景的如《水经注》和柳宗元的游记,言情的如晋人杂帖和苏东坡的小简,都值得反复读,仔细吟味。五四文学革命之后,白话作品,写得美的也很有一些,如鲁迅的《百草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都是。这种种优美的精神财富是文创造的,用话,恐怕很难,而且由于不成文法的分工,如果话一定要越俎代庖,我们听着也许会感到过于造作吧?
由此可见,文是话的书面形式,却又超过话的书面形式;它有大本领,有大成就。由利用它的人这方面说,它是表情达意的更好的工具,学会使用它就会有大成就,才能有大成就。这样,人生上寿不及百年,柴米油盐,杂事无数,还要不惮烦而用力作文,其原因就是非常明显的了。
有关张中行全集(6)·作文杂谈 词组和句子 非主谓句 紧缩句的文章
作文,先写提纲,就行文时的步伐说是按部就班,因为是顺着既定的路径走。是一,不写提纲,不按部就班的作法,可以采用,但不能要求人人这样做。不写提纲,行文的路程没有先定,提起笔来,笔锋所向,不是按部就班,而是随着思路临时的演变,联类而及,由此至彼,形态有如行云的飘荡,小溪的流动,可以称为“行云流水”。行云流水自然也有规律,如云不会逆着风向飘,水不能向高处流。这比起按部就班地走,难度自然大得多。......
2023-08-07
本书把常见的单词句分为两大类。第二大类是“不以事物为说明对象的”,包括对话时常用的称呼语、应对语等四个小类。一个多伟大的人物!这个该死的东西。十七岁的小父亲,小父亲!两个人,一间牢房,一年的生活。这个类型的单词句,都是一个以名词为中心的名词短语。爷爷的手,爷爷的手!一星期后晚十一时半。上面到这几个指明时间的单词句,都是表示“时点”的。......
2023-08-07
赵元任先生的《汉语口语语法》是为说英语的人学汉语写的,也提到紧缩句,说法如下:2·12·10紧缩句。◇紧缩句的特点:句中无停顿可能;第二个谓语没有主语,并且即使补出主语也不一定跟第一个谓语的主语相同。与其他语法著作相比,赵元任先生特别强调语音停顿和两个主谓结构[4],可见他是把紧缩句看作具有明显复句结构的减缩形式,范围也是比较窄的。[2]1961年,《语法讲话》由丁声树等修订,改名为《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2023-08-07
作文的水平相同或相似,批就不能不老调重弹;错误相同或相似,改法也就不能不老调重弹。不过,不管头疼不头疼,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想出不用作文课的学作文的方法,因而也就不能不批改。记住这个先决条件,以下可以言归正传,说说有关作文批改的我的一些想法。不必有作必批改。我觉得,这个办法的效果,比精批细改、面面俱到会好一些。关于作文批改,这个针对性原则最重要,所以要多说几句。......
2023-08-07
前面说过,紧缩句是复句的紧缩,可见紧缩句和复句有密切的关系。想解决紧缩句和复句的分界问题,还要考查“停顿”以外的一些条件。紧缩句是复句的紧缩,它和复句是两种不同的句子,自然应该有结构上的区别。之类和复句没有结构上的区别,如果一律算作紧缩句,紧缩句和复句的界限就会混淆。......
2023-08-07
但句子的类型很复杂,有的结构不同于主谓句,却也常用,是“非一般的句子”,即本书所要讨论的“非主谓句”。说一般的句子是具备主谓的,这句话并不错;因为这是叙述事实,不是提出规律。没有主语,而是完整的句子,这是与主谓句迥然不同的,所以无主句属于一般的主谓句以外的另一个类型。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与一般的主谓句比较,它们的结构都是有些特殊的。......
2023-08-07
过去说精与博,一般是指治学。一生以《说文》为主是精;但为《说文》作注,只念《说文》,即使熟到能背诵还是不成。也读,主要原因不是唯恐注《说文》有时会用到,而是作为成家的学者,不能不具备深厚的学术根柢,这根柢只能由博来。我们这里是谈作文,为取得作文的本领而读书,其中也有精与博的关系问题。......
2023-0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