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文心经典·日记文作法》教你如何写好日记

《文心经典·日记文作法》教你如何写好日记

【摘要】:但是,在研究比较艰深的作法之前,日记文的形式与内容的认识和方法,我们也有注意之必要。因为这一项在日记文的作法中,可算是初步的,也是基本的。其实,我们要讨论日记文的作法,须首先从日记文的形式与内容讨论起。(二)日记文的起节。此外,我们还可以多举出一两个人的日记文的起节来,作为参考,也不是无益的吧。日记文的起节,种类繁多,我们也只好不再举例子了。所谓日记文的主体,就是说在起节以后的文字。

写作前的准备,我们既然讨论过了,现在,我们就来考察日记文的作法这个正题吧。但是,在研究比较艰深的作法之前,日记文的形式与内容的认识和方法,我们也有注意之必要。因为这一项在日记文的作法中,可算是初步的,也是基本的。

其实,我们要讨论日记文的作法,须首先从日记文的形式与内容讨论起。关于这一层,我们可以分为四点来谈,即:

(一)日记文的总引。

(二)日记文的起节。

(三)日记文的主体。

(四)日记文的总结。

现在,我们把上面四点分开加以说明吧。

日记文的总引,就是在一本日记文之首的序说。我们无论做什么文章,在篇首总是免不了序说、卷头语、开场白之类的文字。因为这种文字,是说明全文的意义与内容的。日记文的总引,也就是和这种序文相同的。

日记文的作者,他可以在日记文的总引里面,说明他写作的动机、日记文的内容以及写作的经过等等,使读者了解与日记文种种有关系的事情。

现在,我们举出两个例子来,以作日记文的总引的证明。

沈复的《浮生六记》的篇首:

余生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居苏州沧浪亭畔,天之厚我可谓至矣。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因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首卷,余以次递及焉。所愧少年失学,稍识之无,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若必考订其文法,是责明于垢鉴矣。

像上面的总引,把作者的身世、写作日记文的动机以及内容的排列统统说明了,使读者事先对于他的日记文就有个相当的明了。

又如周作人的《访日本新村记》的篇首:

今年四月中,我因自己的事,渡到日本,当初本想顺路一看日本的新村,但匆促之间竟不曾去。在东京只住了十几天,便回北京,连极便当的上野尚且没有到,不必说费事的远处了。

七月中又作第二次的“东游”,才挪出半个月工夫,在新村本部住了四日,又访了几处支部,不但实见一切情形,并且略得体验正当的人的生活的幸福,实是我平生极大的喜悦。所以写这一篇记,当作纪念。

这篇日记文的总引就和上面的有点不同,作者只说明了写作之前的经历,而不曾提到日记文的内容。

总之,日记文的总引所包含的意义不外:一,说明日记文写作意义;二,说明作者自己的经历;三,说明日记文的内容;四,写上作者自己对于日记文的批评。当然,日记文的总引,各人有各的写法,是可以随各人的意思去写的。

接着,我们就来讨论日记文的起节。

所谓起节,就是在每天日记之首,关于日期、天气、地点等类的说明。这些看来虽说是细微的事情,但也是有意义的。因为好的起节能够给读者以初步的良好印象,有引诱他们往下看去的魔力。所以,这一点也是不能为日记文的作者所忽视的。

为了使读者更加明了起见,我们从郁达夫的《病闲日记》里抄出一些“起节”的例子来: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在广州。

一日,阴晴,旧历十月二十七日,星期三。

二日,阴,星期四,旧历十月二十八日。

四日,星期六,旧历十月三十日,阴云密布,却没有下雨。

七日,星期二,十一月,初三日,阴,多风。

十日,星期五(十一月初六),先细雨后晴。

十二日,星期日(初八日),夜来雨,今晨阴闷。

十四日,星期二(初十),雨,闷,热。

从上面的例子看来,我们可以知道,起节的式样很多,尽管随日记文作者的意思去变化好了。

此外,我们还可以多举出一两个人的日记文的起节来,作为参考,也不是无益的吧。

沈从文在《不死日记》里面的起节:

七月一日

我第一句要写的话,是我像这样活下去怎么活得了。

七月十三

七月十三来第二次写,一停是十天。

七月十六

这日子是昨天才从西城见到的。

七月二十九

我过天津,住长发栈,是今天。

八月二十七

穿夹衣,天冷。

像这样的起节,作者不仅仅写上日期、天气等,而且加上了他自己的心情和写作日记的情形,算是别致的了。

如周全平在《箬船记》里面的起节:

十二月四日,星期四,上午晴,午后雨。

上午九时开船,午后一时半至兰右村,二时半开船,六时五十分至鼎山镇,在船上。

十二月五日,星期五,上午阴,午后晴。

晨五时开船,七时三刻至湖汶,即上岸离船。上午九时半踏箬船从湖汶镇出发,午后一时许至长兴县之尚行村,午后五时返镇,住余君孔昭家。

像周君这样的日记文的起节,又未免太繁琐了,不过也有它的好处,就是详细而真实。日记文的起节,种类繁多,我们也只好不再举例子了。

到了这里,我们来讨论日记文的主体。

所谓日记文的主体,就是说在起节以后的文字。主体的写法,也是各人有各的不同,简略地说来,我们可以把它归纳成下面几点,如:

(一)以一天的早中晚时候为记载的顺序;

(二)从昨晚写到今天;

(三)只记载主要的事情和感想,省去次要的题材;

(四)只记载新奇的事情,免去平常的琐务;

(五)只记载某一项专门事情,如游览,访问、调查等;

(六)只记载作者所爱好的事情,如读书运动、游戏等。

本来,关于日记文的主体,有许多例子可举,但恐篇幅不够,只举出郁达夫的一小节日记来,参看一下就行了。如:

十四日,星期二(初十),雨,闷,热。

午前赴公票局问船,要明日才得上去。这一次因为自家想偷懒,所以又上了人家的当,以后当一意孤行,独行我素。

与同乡华君,在清一色吃饭,约他于明天早晨来为我搬行李。午后在创造社分部,为船票事闹了半天,终无结果。决定明日上船,不管它开不开,总须于明早上船去。

昨日接浩兄信,今日接曼兄信,他们俩都不能了解我,都望我做官发财,真真是使我难为好人。

晚上请独清及另外的两位少年吃夜饭,醉到八分。此番上上海后,当戒去烟酒努力奋斗一番,事之成败,当看我今后立志之坚不坚。我不屑与俗人争,我尤不屑与今之所谓政治家争。百年之后,容有知我者,今后当努力创作耳。

像上面的日记文主体,是以“午前”“午后”“晚上”等时间为记载的顺序的。在上面我们已经说过,日记文主体的写法很多,只要作者高兴,他就可以怎样去写。原来,无论什么文章的产法,也是不能死定的啊。日记文的主体当然不会有例外

末了,我们谈到日记文的总结。

日记文的总结,是怎样的意义呢?所谓日记文的总结,就是指一本日记文的末尾的收束语而说的。本来,日记文是无所谓总结的。不过,有些写日记的人们,总是喜欢在日记文的末尾加上一些结束语。不知不觉,这样的写法便成了一定的法则了。

关于总结,我们照例举出几个例子来。

如沈从文在《不死日记》里面所用的总结,是比较奇特的:

七月二十九

明天可以过上海罢[2]。看看这日记,是断了。

又如他在《中年》末尾的总结:

徒然的牢骚。真应当被青年美貌、唇红齿白的革命文学家代取绰号为“该死的”罢,就说是害怕,以后将方向转变似乎是必需的事了。

再来,我们看看郁达夫的《病闲日记》,是怎样结束的。

自明日上船后,当不暇书日记,《病闲日记》之在广州作者,尽于今宵。行矣广州,不再来了。这一种龌龊腐败的地方,不再来了。我若有成功的一日,我当肃清广州,肃清中国。

十二月十四晚记

还有周作人的《访日本新村记》的总结,是很好的。我们既然见到过它的总引,在这里,不能不看看它的总结。如:

我此次旅行虽不能说有什么所得,但思想上因此稍稍扫除了阴暗的影,对于自己的理想,增加若干勇气,都是所受的利益,应该感谢的。所以在个人方面,已很满足,写这一篇,以为纪念。但自愧表现力不充足,或不能将我的印象完全传达,这都是我的责任,不可因此误解了新村的理想。一九一七年,七月三十日,在东京巢鸭村记。

总之,我们所举的例子很够了。读者只要知道,日记文的总结,是可以随各人的意思,去写作的。

日记文的形式与内容,就这样说完了。以下两章,让我们讨论日记文的一般作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