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贺玉波《日记文作法:文心经典》

贺玉波《日记文作法:文心经典》

【摘要】:◇丁卫军《日记文作法》系贺玉波先生专门探讨日记文体写作的辅导读物。难能可贵的是,已经很有文学成就的贺玉波仍心系学子,不忘教育,编写了《小品作文法》《书信文作法》等中小学及大众读本,《日记文作法》便是其中之一。一本完善的日记文作法,对于理论和例证都要并重的,尤其是以多阐明理论少引用例证为最好。八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捧读这本《日记文作法》,仍觉得受益匪浅,当年新文化运动的春风扑面而来。

◇丁卫军

《日记文作法》系贺玉波先生专门探讨日记文体写作的辅导读物。该书完稿于1933年2月19日,出版于中华民国二十二年五月。由当时知名出版社上海广益书局发行全国,成为文化运动中较早面世的日记文指导书籍之一,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贺玉波,民国间最早将《堂吉诃德》译为中文的学者,20世纪30年代上海左翼文坛著名的文艺批评家、翻译家、作家。1939年回到湖南后,他携家眷在时局相对平稳的益阳办学,直至1982年辞世。

1928年,贺玉波始进章锡琛先生的“上海开明书店”当校编,整个编译所人员除了夏丏尊和章雪村先生之外,还有丰子恺、顾均正、胡愈之、周建人、孙伏园、夏衍、贾祖璋、朱光潜等著名学者。贺玉波和夏丏尊曾在长沙一师共同执教,与夏丏尊有很多共同话题。

1929年10月,贺玉波的小说集《她的消息》正式出版,开明书店的主编赵景深先生为之作序,收录了《同命鸟》《她的消息》《离婚后》《营长太太》《离京》《破产》《自沉》《选举》等作品。吴世灯先生曾说:“值得称赞的是,开明书店能不遗余力提携无名作家和年轻作者。30年代尚无名气的黎锦明、罗黑芷、贺玉波等人的作品,首先是开明为他们出版的。丁玲的《在黑暗中》、胡也频的《鬼与人心》、戴望舒的《少女之窗》、孙福熙的《北京乎》、秦牧的《秦牧杂文》、高士其的《细菌与人》等等,都是先在开明出版的。”

为了谋生,也是兴致所驱,年轻的贺玉波写作题材广泛,所出作品颇多,也涉猎儿童文学,譬如《小朋友折纸工》等。1931年1月,鉴于其作品风格老辣、涉猎广泛,《读书月刊》约请贺玉波担任“现代作家评判”栏目的撰稿人。而贺玉波则以此为平台,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述文学创作规律,介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流派,发表了《现代作家论》《巴金论》《郁达夫论》《文学常识》等著作,集中表现了他在世界观与创作、文学与政治、文学与大众、创作与生活、内容与形式等方面的观点和思想,成为了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坛颇有名气的文学评论家,仅发表的评论文就近三十万言。与此同时,他与彭家煌、瞿然等在上海组织中国文艺研究社,并亲自撰写了研究社的章程,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全力宣传文艺理论,大声疾呼作家“到广大的社会里去,最好到那受尽压迫和剥削的下层社会里面去”。他的理念和创见在中国文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作品和观点至今仍为我国文学研究工作者所肯定和引用。

难能可贵的是,已经很有文学成就的贺玉波仍心系学子,不忘教育,编写了《小品作文法》《书信文作法》等中小学及大众读本,《日记文作法》便是其中之一。

民国初年,中小学教材颇具特色,而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国文读本文质兼美,装帧精良。为了辅助学生掌握教材,指导学生阅读,不少名师大家不仅参与教材编撰,而且亲自编写辅导读物,如民国十二年上海南强书局出版的钱谦吾的《语体日记文作法》,民国二十五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周建人等人的《日记作法》套书,连名震一时的梁启超也编著《日记文作法讲话》推介郭沫若、田汉、郁达夫等名家日记,还有政界、军界人物日记选等。这些日记指导用书均出于高手,可谓“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也”。

作为兼具文学名家和教育名师的贺玉波对日记指导独具慧眼,在他的《序》里直陈当下有关书籍的不足,同时亮出自己编写此书的要义。

有些同类的书籍,仅仅注重作法和日记文范,不注重甚至于不提及理论及其他重要的问题。有的只稍稍说一点普通的作法,而参以大量的例证,……总之,都不是日记文学习者所需要的完善的书籍。

那么,什么才是他认为应该有的书籍呢?

一本完善的日记文作法,对于理论和例证都要并重的,尤其是以多阐明理论少引用例证为最好。

从全书观之,“理论和例证并重”成为他编书的基本原则。全书共分上下两大部分,上部分是理论,下部分是例证,可以说是并重的(篇幅虽不对等,但分量并重)。

理论部分分为三章:绪论,本质论,作法论。

“本质论”下设“什么是日记文”“日记文的功效”“日记文与非日记文的关系”“日记文的分类”等四节。

“作法论”下设四节:“写作前的准备”“日记文的形式与内容”“日记文的一般作法”“尾声”。

就理论篇看,环环相扣,自成一体。先看本质论:概念——功效——关系——分类,层层相因,首尾相连。开宗明义,先向读者说清楚什么是日记,让读者主要是学生了解本书所要阐明的对象;接着,从社会学的角度阐明日记的社会功能,这是本书的创新之处,后文将专门论述;再从逻辑学的角度切分日记文体的特点,让初学者从本质上把握日记与非日记的区分;最后顺理成章指明日记的分类。

再看作法论:四个小节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写作前的准备说了五点:充实的生活,深刻的观察,多读的习惯,熟练的文字,写作的恒心。

“充实的生活”这一部分再次提到“日记文是个人和社会生活的记录”,所以,“日记文的作者应该有充实的生活”,“我们的生活,要有记载的意义和价值”。其他四点再具体讲准备事项,让读者有据可依。

在具体写作时必然碰到形式和内容,作者又从四个方面罗列出来:日记文的总引、日记文的起节、日记文的主体、日记文的总结。为了帮助读者掌握日记的内容,作者用例举的方法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接着,又在具体作法上指出:用第一人称、用向另一个人写信的方式、用随笔的形式、用片段的杂感式的记录。

每一点作者都是采用例证法讲解,使读者一目了然,很轻松地掌握写作的方式方法。最后作者总结说,“好在一切作文的方法,不是固定的”“想想总够读者参考了吧”。言下之意是,文无定法,只要多读多想多写,就可以把日记文学好写好。

八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捧读这本《日记文作法》,仍觉得受益匪浅,当年新文化运动的春风扑面而来。书中明显可以看到百年之前盛传的社会主义思想痕迹,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些思想也促使新文化运动提倡和推广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进而有利于社会的前进与发展。

贺玉波先生在《序》中也这样说:

我把社会生活与日记文、日记文的沿革、日记文的作者、日记文与非日记文的关系……尤其是以日记文与非日记文的关系、日记文的分类这两章为难得的。因为在这两章里面所讨论的问题,是同类书籍所没有的,所陈述的意见,也是超过他们之上的。

中国日记源远流长(史书亦称日志)。经学家俞樾认为,日记起源于东汉,两宋时进入繁兴期,至清代已成为达官贵人及文人学士的惯例,并且登堂入室显示其巨大的社会功能,如薛福成的《出使四国日记》(1890年)、梁启超访美后的《新大陆游记》(1903年),对近代中国及社会进步产生过巨大影响。贺玉波正是看到了日记的社会价值,“立论新颖,完全以专门学者之言论为根据,参以作者之创见”。由今观之,该书之创见至少有下列三点:一是厘清了日记与社会的关系,二是厘清了日记与人格的关系,三是厘清了日记与非日记的关系。

前文已提及,对于20世纪30年代社会生活和中国文学来说,五四时期的新思潮尤其是人文精神观念得以延续,小说、散文戏剧等作家、作者层出不穷,其中左翼作家多表现人的革命性、社会性及阶级性。郁达夫首倡“日记文学”包含了三层意义:一是把文学性引入日记,拓宽了日记的文化功能,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拓展了一个新的审美领域,发掘了正统文学以外的一个宝藏;二是在写作教育思想方面,指出创造生活比记载生活更重要,而创造生活必须以社会为背景;三是写作训练方便,他肯定了日记以其便利性而成为练习写作的重要途径。而作为文学家、教育家的贺玉波首次把社会、人格和日记写作紧密结合起来,视人文精神为日记的风骨,为当时、也为现代研究日记和日记学者提供了范例,因为在他的著述中业已初显日记学这门综合性边缘科学的端倪,最起码他已经把日记列为社会学、哲学、思想史学、人学、文章学、心理学、笔迹学、档案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环节,为众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和大胆尝试。正如他在《例言》中的宣称:立论新颖——参以作者之创见——能使读者获得另外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