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新青年》杂志:20世纪中国文学革命的开端

《新青年》杂志:20世纪中国文学革命的开端

【摘要】:《新青年》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他1917年1月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1916 年底,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将其《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稿寄给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该文稿发表在第2卷5期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李大钊于1919 年在《新青年》上刊登的一篇文章。

《新青年》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由陈独秀上海创立。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后期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史料】

1.今之谈文学改良者众矣,记者末学不文,何足以言此。然年来颇于此事再四研思,辅以友朋辩论,其结果所得,颇不无讨论之价值。因综括所怀见解,列为八事,分别言之,以与当世之留意文学改良者一研究之。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文学改良刍议》

2.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有二要点:其一是关于人类文化的经验的说明;其二即社会组织进化论。其一是说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的构造。这是社会的基础构造。一切社会上政治的、法制的、伦理的、哲学的,简单说,凡是精神上的构造,都是随着经济的构造变化而变化。……其二是说生产力与社会组织有密切的关系。生产力一有变动,社会组织必须随着他变动;社会组织即生产关系,也是与布帛菽粟一样,是人类依生产力产出的产物。……生产力在那里发展的社会组织,当初虽然助长生产力的发展,后来发展的力量到那社会组织不能适应的程度,那社会组织不但不能助他,反倒束缚他、妨碍他了。而这生产力虽在那束缚他、妨碍他的社会组织中,仍是向前发展不已。发展的力量愈大,与那不能适应他的组织间冲突愈迫,结局这旧社会组织非至崩坏不可。这就是社会革命。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史料解析】

著名学者胡适是积极推动白话诗的先驱者。他1917年1月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1916 年底,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将其《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稿寄给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该文稿发表在第2卷5期上。接着,陈独秀在下一期刊登了自己撰写的《文学革命论》进行声援。翌年,1918年5月,鲁迅又在该刊第4卷5期发表了《狂人日记》。于是,中国现代文学迈出了艰辛的第一步。《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李大钊于1919 年在《新青年》上刊登的一篇文章。该文章论述了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见解,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