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泉《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内经》冠以黄帝名,并非真为黄帝之作。"《汉书·艺文志》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还有扁鹊内、外经等。今《黄帝外经》早佚,唯《黄帝内经》尚存。《黄帝内经》流传甚广,现就今之《素问》、《灵枢》分述之。......
2023-12-03
《黄帝内经》与《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结集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史料】
1.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
2.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黄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黄帝内经·灵枢·五色》
【史料解析】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前者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突出地阐释了阴阳五行学说、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整体观、脏腑气血功能、病因病机、疾病治则治法等,后者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等内容,并且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译文】
1.心脏与脉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面色上,肾水可以制约心火;肺脏与皮肤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毫毛上,心火制约肺金;肝脏与筋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爪甲上,肺金制约肝木;脾脏与肌肉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口唇上,肝木制约脾土;肾与骨骼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头发上,脾土制约肾水。
正因为如此,所以过食咸味,则使血脉凝塞不畅,而颜面色泽发生变化。过食苦味,则使皮肤枯槁而毫毛脱落。过食辛味,则使筋脉劲急而爪甲枯干。过食酸味,则使肌肉粗厚皱缩而口唇掀揭。过食甘味,则使骨骼疼痛而头发脱落。这是偏食五味所造成的损害。所以心欲得苦味,肺欲得辛味,肝欲得酸味,脾欲得肝味,肾欲得咸味,这是五味分别与五脏之气相合的对应关系。
2.雷公问黄帝道:面部五种气色的变化,是仅仅反映在明堂部位吗?我不知道其中的含义。
黄帝说:明堂,就是鼻部;阙,就是两眉之间;庭,就是额头;蕃,就是两颊侧面;蔽,就是耳门。这些部位都方正开阔,距离十步之外,可见这些部位从正面显现,像这样的面相,一定会长命百岁。
有关《中外历史纲要(上)》史料解读的文章
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泉《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内经》冠以黄帝名,并非真为黄帝之作。"《汉书·艺文志》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还有扁鹊内、外经等。今《黄帝外经》早佚,唯《黄帝内经》尚存。《黄帝内经》流传甚广,现就今之《素问》、《灵枢》分述之。......
2023-12-03
祖国医学现存的古典文献中可以称“经”的,仅有以下几种:《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中藏经》《脉经》《黄帝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其他几种究竟如何研究《黄帝内经》?先从《黄帝内经》本身有关的几个方面,提出我的一些看法,或者有助于我们这次的学习。首先谈谈“什么叫《黄帝内经》”的问题。......
2023-12-03
前述历代医家用分类的方法对《黄帝内经》进行研究,其主要目的,就是在探索《黄帝内经》里存在的理论体系。藏象学说这一理论的体系,可分做脏腑、经络、精气神三部分。惟奇经八脉之名不出自《内经》,而始于《难经·二十七难》。凡此十五络,详见于《灵枢·经脉篇》。俞穴,为经气游行出入之所,有如运输,是以名之。从《内经》对精气神所作的解释,便可知其一般了。......
2023-12-03
《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现存文献中一部重要的书籍。因此学习《内经》,是学习祖国医学过程中最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步骤。(一)内容提要《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个部分。因而《黄帝内经》里所有15个方面的内容,无不贯通了这一“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是《内经》对生活着的人体进行观察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的特殊学说。这是阅读《黄帝内经》最基本的关键问题。......
2023-12-03
《黄帝内经》在2000多年中,流传的情况怎样呢?可惜的是,向来注释《内经》诸家,鲜有精于校勘者,而不知医的,于《素问》《灵枢》的校勘,反做出一定的成绩。(一)林亿《新校正》即宋臣林亿等校《素问》时所作的校勘,今存于《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澍精小学,故其校勘,法度谨严。......
2023-12-03
注《黄帝内经》最早的,当推梁全元起所注的《黄帝素问》八卷,又叫做《素问训解》。王冰以母为应时旺气,张介宾以母指病因,马莳以母指为五脏相乘之气,高士宗谓母为病本。把母解释为胃气,是符合临床经验的。(二)全注《素问》《灵枢》诸家1.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杨上善的《太素》,实为《素问》《灵枢》的混合改编本,其改编的方法,容后再谈。......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