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法律命题体系是由不同来源的法律命题所构成的,具有层级性。对此,将在稍后讨论法律命题体系的结构时予以详述。这意味着,在法律命题体系中,诸多不同的法律命题并非杂乱无章地堆砌在一起,而是按照从核心到外围的特定顺序所排列的,从而构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其中,最为核心的是被确定为真的初显法律命题;而处于最外围的,则是依据特定的事实命题而成立的特定法律命题。......
2023-08-07
上文曾反复提到这样一类直接陈述法律规则之内容的命题,并声称它们在法律命题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但并没有对它们进行详细讨论。现在就让我们从那些与这些命题密切相关的描述法律规则的事实命题出发来认识它们,以方便理解法律命题体系的构建。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法律规则都是由特定的语句所表达的,那么我们也就可以依此构建诸如“法律规则a包含了特定语句b”这样一些为真的命题。比如,命题“《刑法》第74条规定了‘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在阿尼奥(Aulis Aarnio)等人看来,这一类命题是琐碎的法律命题,并不具有真正的重要性。[32]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首先,这一类命题并不是法律命题,而只是对特定事实进行描述的事实命题,如果没有其他一些默认的前提(比如规则处于整体上有效的法律秩序中),从它也推导不出法律命题。其次,这一类命题也并非不重要的,尽管它不是法律命题,但却是我们认识与构建法律命题的基础。离开这一类事实命题,法律命题也就成为幻想的空中楼阁。
如果一个法律规则要发挥作用的话,它所包含的语句就必须是可理解的。这样,我们也就可以把这一语句的含义称为法律规则的内容。那么,上述“法律规则a包含了特定语句b”这一事实命题也就可以改写为“法律规则a包含了规则内容p”。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要保证这一改写并不改变它作为事实命题的性质,从特定语句b到规则内容p就必须是无争议的,不涉及对其所用相关一般词项的进一步解释。
经过这一改写,我们能够将直接描述特定法律规则之内容的事实命题表述为:Ln(p)(“法律规则n规定了p”)。其中,Ln代指特定的法律规则,而p则代指法律规则的内容。如果该法律规则Ln处于整体上有效的法律秩序内,那么我们也可以依据Ln(p)而得出p。比如,我们可以依据《刑法》第74条之规定,得出“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可见,对于一个处于有效法律秩序内的制定法文本来说,如果存在一个规定了p的法律规则,那么我们也就有初显的理由来认可p。我们也就可以把这一直接陈述法律规则之内容的命题称为初显法律命题pf。
之所以将其称为初显法律命题,或者说之所以我们只有初显的理由来认可p,原因很多。这里列举如下三点:一是,可能存在其他相关的法律规则驳回我们对p的认可,或者要求我们对之进行修正;二是,对p的妥当理解,要求我们采用其他法律规则来对之进行整合,或要求我们将之表达为不同的多个命题;三是,p本身可能是不明确的,在一些情况下,我们需要对它进行解释,以进一步明确它的含义,或者说,将之替换为更为明确的表述。
初显法律命题具有明显的可驳斥特征,它只有在未碰到相关反驳时才有可能成立。我们可以用规则间的冲突与限制为例来进一步展示这样一种特征。假设存在一个法律规则Ln规定了p,而另外一个法律规则Lm规定了¬p。此时我们有两个初显的法律命题,分别为pf与¬pf。显然,它们不能同真。为了判断何者为真,我们需要另外一个在Ln与Lm之间进行优位选择的二阶规则。有时候,这一规则真实存在于特定的制定法文本中。但也有一些时候,它并不存在,此时我们就需要一个判断优位顺序的假定。什么样的假定是合理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真实法律实践的解释力。假设,由该假定或二阶规则,Ln优越于Lm,我们就可以得出,当pf与¬pf并存的时候,认可p而非¬p才是明智的。
除了冲突,还有规则之间的相互限制。假设一条法律规则L1规定(p1)(a=defb),而另外一条法律规则L2则规定“条件C下,b1视为y”;再假设b1是b的一个子集,那么由于L2对L1的这一限制,有(p2)(a=def(b-b1))。在这一情况下,认可p2而非p1更为合理。
可以看出,法律命题的构建也就是对所有相关初显法律命题的整合。在这一整合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逻辑推理,很多时候,我们还需要作出假定与进行解释。解释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含义,而假定则是试图使我们关于法律内容的知识体系更为完整与融贯。像自然科学中的假定一样,这些假定是我们设定为真的命题。这个设定是否妥当取决于它能够更好地将素材与理论联结起来,以扩展理论对素材的解释力与预测性。当然,在面临相反的经验时,这些假定是可以被推翻的。在法律领域内,这一相反经验可能是新的法律规则或权威司法解释的出台以及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动等。
对于法律命题体系及其构建来说,还需要说明以下几点。首先,在法律命题体系中,初显法律命题与法律规则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但其他法律命题并非如此。比如,对于一个推出法律命题p来说,可能不存在任何一个规定p的法律规则,而只存在一些规定p1,2,……n的规则。其次,我们在构建法律命题体系过程中所推出的命题并非不可修正的。像我们为了整合不同的初显法律命题而作出的假定一样,当已经确定的法律命题无法解决新颖案件时,当新的法律规则或权威司法解释出台时,或者当社会生活发生剧烈变动时,我们都很有可能需要修正已经确定的推出法律命题。最后,在法律命题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当遵循从初显法律命题的全集中获得具有一致性的最大子集的原则;而在对法律命题体系的修正过程中,则要遵循对原有的法律命题体系造成最小损害的原则。对此,笔者将在下一章讨论法律续造时予以详述。
有关法律命题与法律真理的文章
最后,法律命题体系是由不同来源的法律命题所构成的,具有层级性。对此,将在稍后讨论法律命题体系的结构时予以详述。这意味着,在法律命题体系中,诸多不同的法律命题并非杂乱无章地堆砌在一起,而是按照从核心到外围的特定顺序所排列的,从而构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其中,最为核心的是被确定为真的初显法律命题;而处于最外围的,则是依据特定的事实命题而成立的特定法律命题。......
2023-08-07
“张三今天上课迟到了”这个命题是不是真的,我们看一看就能知道,但我们看不出“张三不应当上课迟到”这个命题是不是真的。哪怕张三以外的其他学生都没有迟到,也不能据此认为这个命题是真的;另一方面,即便上课迟到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也不能据此认为这个命题是假的。这不仅是因为人们在一般的真理问题上与道德真理问题上都存在广泛的分歧,更重要的是因为法律命题的特殊性。......
2023-08-07
现在让我们来考察,法律命题理论是否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平息这些争论,并为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些问题提供建设性的方案。这个前提即是,无论人们持有什么样的标准,都会同意,“判决满足这一标准”这样的命题是具有真值的。此外,正是由于法律命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具有真值,从而那些忽略法律命题的正确判决标准也就不再具有合理性。......
2023-08-07
法律解释并不解决所有的法律疑难。解决语用含混,需要另外一种法律方法,即法律续造。上文已述,法律续造所应对的是语用含混。对于语用含混来说,法律命题本身是清晰的,但它用它来证立相关的特定法律命题却会造成不妥当的结果。这也意味着,如果说在法律解释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说司法判决是从先在的法律命题体系中推导出来的;那么在法律续造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对先在的法律命题体系进行修正,对其中的某些命题进行重新赋值。......
2023-08-07
如果支持原告的诉讼主张,则可能损害由参照一般性社会道德而设想的命题,即“将财产遗赠与‘二奶’违背了公序良俗的原则”。此时,最小损害原则要求法官支持原告的诉讼主张。因此,我们说,遵循最小损害原则的法律续造能够解决至少大部分的语用含混。......
2023-08-07
正因为此,有学者坚决反对将语句视为真值承担者。一般地说,将命题作为真值承担者是最合适的。在这个意义上,命题是主要的或基础的真值承担者,而语句、信念等在派生的意义上可以作为真值承担者。[10]上述支持命题作为真值承担者的理由实际上也是本书选用“命题”这个术语——而非“主张”“判断”“陈述”等——的原因。......
2023-08-07
法律领域内的多种观念都带有真理符合论的色彩。法律现实主义者之所以要将法律命题还原为关于法官会如何行为的事实命题或某种心理学命题,是因为他们一方面持有真理符合论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又认为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事实”。摩尔的本质主义自然法理论是真理符合论在法律领域的另一个表现。可以看出,摩尔的真理符合论有一个重要的假定,即:事物的本质而非人们的实践决定了事物的类别。......
2023-08-07
正是抽象意图决定了分类标准,也就此决定了手头的案件事实是否属于刑法条文背后的规范类型。这意味着,客观的与合法的刑法解释都要求我们通过立法者的抽象意图来确定分类标准。在一些情况下,立法者的抽象意图较为明显地体现在刑法用语之中。......
2023-0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