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试图通过提出一种新的法律真理观来为法律知识的客观性辩护。因此,要为法律领域的真理与客观性辩护,有必要反思与抵制这种思潮,并清除它对法学研究的影响。本书将这一主张称为“法律真理的怀疑论”。本书第三章批判法律真理空缺论。本书将在考察已有的各种法律真理理论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回答。......
2025-09-29
实用主义者皮尔斯在关于真理是所有探究者都注定要同意的观念的谈论中,已经埋下了真理共识论者的种子。不过皮尔斯所说的“注定要同意”一般被解读为或至少根源于观念本身的性质,例如经受住经验的检验。换句话说,与后来的真理共识论者不同,皮尔斯更强调的是观念的某个特点使得人们不得不同意它,而后者则更强调同意本身。真理共识论的代表人物是哈贝马斯。在哈贝马斯看来,真理是主体在理想的言谈情境下(ideal speech situation)达成的共识,而所谓理想的言谈情境,是指:“(1)所有潜在的参与者都有相同的运用交往言语行为的机会,例如,通过建立论题、反驳论题、提问以及回答的方式启动与继续一个讨论;(2)所有参与者都有提出解释、断言、建议、阐述、证立以及质疑、支持或反对某个主张的同等机会;(3)只有那些拥有同等机会运用交往言语行为的人才被允许参与讨论;(4)只有那些拥有同等机会运用调整性言语行为的人才被允许参与讨论。”[73]概言之,理想的言谈情境一方面必须是开放的,换句话说,建立在一个狭隘的语言共同体之上的共识不能成为真理;另一方面必须是自由的,即参与者的表达不会受到诱导或强迫。现实的言谈情境当然不可能是理想的,但在哈贝马斯看来,理想的言谈情境并不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它至少是可以接近的,并且在任何论辩情境中都应当是被预设的标准。只有在理想言谈情境下的共识才是合理共识,即真理。
哈贝马斯所说的共识显然不能作为真理的标准,因为我们不知道哪一个观念会在理想言谈情境中成为共识,我们甚至不知道理想言谈情境下是否能够达成任何共识——毕竟现实世界中的共识多多少少都受到了一点诱惑或强迫。那么,哈贝马斯的共识论可能作为真理的定义理论吗?首先,它肯定不能成为一种全域性的真理定义理论。因为那些关于现实的言谈情境是否满足或接近理想言谈情境的命题,以及那些关于人们是否就某个问题达成了共识的命题的真假,不能通过理想言谈情境下的共识加以说明。甚至“真就是理想言谈情境下的共识”这一命题本身的真也不依赖于它能否在理想言谈情境下取得共识。这意味着,即便哈贝马斯的共识论可以作为真理的定义理论,也只能局限在某个领域内。
那么在法律领域内,哈贝马斯所说的共识可以作为真理的定义吗?尽管阿列克西坚持认为法律论辩是一般实践论辩的一种特殊情形,[74]但法律论辩实际上无法满足、也没有必要满足哈贝马斯所说的理想言谈情境。阿列克西将哈贝马斯的理想言谈情境总结为六条普遍实践论辩的规则。[75]其中一些是无法满足的,还有一些是没有必要的。前者例如,规则2.2c“任何人均允许表达态度、愿望和需求”,在法律商谈中,只有利益相关者才允许表达态度、愿望和需求。后者例如,规则1.2“任何一个言谈者只允许主张本人相信的东西”,在法律商谈中,言谈者可以主张自己不相信的东西,只要它能够获得证立。哈贝马斯的理想言谈情境之所以不适用于法律商谈,根本的原因正是哈贝马斯早期所意识到的:法律商谈是一种策略行为,并不以追求共识为导向。[76]一方面,哈贝马斯的理想情境要求参与者疏离自我利益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法律商谈恰恰是围绕利益进行的。法律商谈的参与者是为了实现自我利益提出主张,而不是基于确信提出主张;不是为了共识,而是为了获胜。另一方面,法律商谈的全部过程都受到各种本质上无法避免的缺陷的程序性约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考夫曼认为阿列克西将法律商谈理解为一般实践论辩的特殊情形“走向了不公正”[77]。如果法律商谈在原则上不能也没有必要满足理想言谈情境,那么以理想言谈情境下的共识来定义法律主张的真显然是没有意义的。(https://www.chuimin.cn)
既然哈贝马斯的共识论不能适用到法律领域是因为法律商谈的特殊性,那么是否可以直接将法律真理理解为满足特定要求的法律商谈的结果呢?由于法律商谈固有的时限性,任何要求都无法排除偶然性因素对商谈结果的干扰。这一方案使得我们丧失了对任何作为结果呈现的主张的反思可能性,哪怕它看上去极不合理。换句话说,这样理解法律真理,将使得法律真理失去吸引力,成为一种不值得追求的事物。此外,真理的定义与标准的一个作用是为认识提供方向,而将真理理解为一种商谈的结果,对于参与商谈的人来说,并不能提供任何帮助。
相关文章
本书试图通过提出一种新的法律真理观来为法律知识的客观性辩护。因此,要为法律领域的真理与客观性辩护,有必要反思与抵制这种思潮,并清除它对法学研究的影响。本书将这一主张称为“法律真理的怀疑论”。本书第三章批判法律真理空缺论。本书将在考察已有的各种法律真理理论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回答。......
2025-09-29
之所以将佩岑尼克的法律真理观称为教义融贯论,是由于“法律教义”这一概念在其理论中的核心地位。佩岑尼克所说的“法律教义”,是指那种致力于对有效的法律进行解释与系统化的学术活动的产物。[40]在佩岑尼克看来,“法律教义”的这些方面与它的融贯性程度正相关。在佩岑尼克看来,这一重叠共识构成了法律教义的共同核心,使我们能够使用客观主义的语言来谈论规范性的陈述。......
2025-09-29
“张三今天上课迟到了”这个命题是不是真的,我们看一看就能知道,但我们看不出“张三不应当上课迟到”这个命题是不是真的。哪怕张三以外的其他学生都没有迟到,也不能据此认为这个命题是真的;另一方面,即便上课迟到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也不能据此认为这个命题是假的。这不仅是因为人们在一般的真理问题上与道德真理问题上都存在广泛的分歧,更重要的是因为法律命题的特殊性。......
2025-09-29
另外一个经常为怀疑论者所援引的理由是司法判决的终局性。“终局性”作为一种制度赋予的权威性,是指在某个事项上,某个主体具有最终的决定权。这一规定赋予了陪审团在事实问题审查上的终局性。上面的讨论旨在说明,制度性的终局性除了赋予相关主体的决定以权威性之外,并不能使得它成为真理的代言人。如果最高裁判者的理解是错误的,但同时因为其终局性又免于批判的话,那么我们认为,最高裁判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规则。......
2025-09-29
将某些词汇看成是描述性的,将某些词汇看成是规范性的,并进一步认为那些含有规范性词汇的主张仅仅在表面上进行描述,实质上是在表达情感或作出建议,这样一种考察规范性词汇的意义的做法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反过来,一些看起来带有浓厚的规范性色彩的词汇同样可以用来描述。一个语句的深层语法并不取决于词汇的性质,而是取决于语句的用法。......
2025-09-29
可以看出,虽然法律真理理论本身不是规范性的,但一个正确的法律真理理论对法官等法律工作者如何从事法律实践提出了一些规范性的要求。一个法院具有独立审判权,当且仅当这个法院可以独立地认定事实与适用法律。法律真理理论还影响法律方法。再如,如果对法律规则的理解与解释存在客观上的对错之分的话,那么所谓的“合宪性解释”,就站不住脚了。......
2025-09-29
在法律实证主义阵营中,拉兹提出了另一种不同的空缺论。下面讨论这一空缺论。基于规则的空缺论认为规则的缺陷会导致一些案件缺乏正确答案。例如,在拉兹看来,只有在法律发出模糊不清的声音时,或者法律发出不同声音时,才存在法律上的空缺,而当法律沉默不语时,并不存在法律上的空缺。举例来说,如果支持某个行为构成犯罪的论证与反对该行为构成犯罪的论证具有相同的强度,那么根据罪刑法定原则,该行为应被视为不构成犯罪。......
2025-09-29
[48]这些批评同样可以针对法律真理的融贯论而作出,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能够驳倒融贯论。由于笔者将在下一章提出一种融贯论的法律真理观,故对于这些批评的详细应对将放在下一章相关部分进行,这里只概述大致的应对策略。对于与,上文在讨论佩岑尼克的教义融贯论时已有所涉及,应对它们的关键是阐明法律教义体系内个别化命题之间的关系;对于与,应对的关键则是表明初显法律命题在法律命题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与关键作用。......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