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让我们来考察,法律命题理论是否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平息这些争论,并为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些问题提供建设性的方案。这个前提即是,无论人们持有什么样的标准,都会同意,“判决满足这一标准”这样的命题是具有真值的。此外,正是由于法律命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具有真值,从而那些忽略法律命题的正确判决标准也就不再具有合理性。......
2023-08-07
在知识论中,真理一直被视为知识的必要条件之一。[15]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知识都由一些真的命题构成。从而是否存在一些真的命题,就决定了这一领域中是否存在知识。虽然人们对什么是真的命题尚存争议,但它至少应当存在如下特征。
首先,真理是非个人性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命题是真的,那么它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真的。对此,有的学者可能会持反对意见。因为在有些领域内,真理似乎是相对的。例如,在口味领域,“草莓是好吃的”可能对张三来说是真的,但对李四来说却是假的。这个例子有些令人困惑。因为“草莓是好吃的”这一表达式可能是在不同的意义上说的。例如,它可能仅仅是指“我喜欢草莓的味道”,那么当索引词“我”被不同的专名“张三”“李四”代入时,它就表达不同的命题,从而并不构成对真理非个人性的反驳。很明显,“张三喜欢草莓的味道”不管对于张三还是对于李四来说都是真的。“草莓是好吃的”也可能是说“草莓在客观上是好吃的”,如果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那么对于那些认为存在客观的味道标准的人来说,如果符合这一标准,那么这个命题就是真的,不符合这一标准,它就是假的;而对于那些认为不存在任何客观标准的人来说,它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或者说在这个问题上并无真假可言。这仍然构不成对真理非个人性的反驳,而仅仅是说,在口味领域,不存在任何真理,只存在个人的感受。真理的非个人性,仅仅是说,如果存在真理,那么它是超越于个人的,并没有承诺任何领域内的确存在真理。
其次,真理是超越时空的。如果一个命题是真的,它就永远是真的,并且在任何地方都是真的。“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是真的,在古代也是真的。它曾经被认为是假的,但它实际上是真的,并且如果它是真的,那么它在未来也是真的。假设有一天更好的科学证据证明它是假的,那么它就一直是假的,而不是从真的变成假的。同样,假设我们认为在政治道德哲学的领域内存在真理的话,那么如果“奴隶制是不正义的”是真的,它就不管是在古希腊的城邦中,还是在现代社会的民主国家中,都是真的。虽然“奴隶制不符合某时某地下人们的正义观念”在某些时空背景下可能是真的,在某些时空背景下可能是假的。但同样,这只是因为“某时某地”这一变元的存在使得这一语言表达式并不表达确定的命题。当然,你也可以认为,这个命题没有真假,因为不存在客观的道德标准来判断,那么这时你就是在认为,在政治道德哲学领域内,在有关正义与非正义的事项上,并不存在任何真理。
真理之所以是非个人的和超越时空的,是因为它独立于人们的信念与意志。独立于信念的意思是说,一个命题是否为真不依赖于人们是否认为它为真。“一个命题是真的”和“某个或某些主体认为它是真的”始终是两个不同的说法。换句话说,信念可能会出错,不管它建立在多么牢固的基础上,有多少看起来可靠的理由,或者它的产生机制多么完善。独立于意志的意思是说,真理不可能被决定,只能被发现。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人们可能决定将某些命题视为真的,但永远不能决定一个命题是真的。
最后,真理是能够说得明白的,是可获得的、可复制的、可传授的。不存在任何“不可说”的真理。所谓“直面事物本身”,所谓“天地并生、物我齐一”,都不过是一些神秘主义的胡言乱语;不管它是来自于古代思想家,还是披上某些现代哲学的外衣。如果在某个领域内,有些问题说不清楚,那么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没有想清楚。
一个领域内是否存在具有上述性质的真理,决定了这个领域内是否存在客观的知识。在法学领域内,有些学者正是因为认为不存在具有上述性质的真理,从而认为不存在客观的法律知识。例如,有的学者认为,法律命题的真假并不独立于法律工作者的信念;还有的学者认为,法律命题的真假在根本上说是由那些掌握特定权力的人决定的;还有的学者认为,法律领域内的知识是一种“实践知识”,它只能依靠自己在实践中去“体悟”。这些观点给法律领域内的知识获取工作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但问题在于,这些学者的想法并不是全然没有道理的。他们并不是完全没有思考,而只是没有想明白。法律领域内何以能够存在非个人的、超越时空的、独立于主体信念与意志的以及可复制的真理,的确是一个需要仔细思考、深入研究的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一个站得住脚的法律真理观。一个妥当的真理理论有助于澄清人们在法律知识问题上的一些误解,消除人们在探寻法律知识之路上的一些疑虑,为人们重塑信心。此外,法律真理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法律知识的获取途径。很显然,如果法律真理最终和道德真理并无二致,那么人们就可能放心地进行各种道德论证,而如果法律真理最终要依赖于科学真理,那么就需要使用更多的经验科学的方法。
有关法律命题与法律真理的文章
现在让我们来考察,法律命题理论是否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平息这些争论,并为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些问题提供建设性的方案。这个前提即是,无论人们持有什么样的标准,都会同意,“判决满足这一标准”这样的命题是具有真值的。此外,正是由于法律命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具有真值,从而那些忽略法律命题的正确判决标准也就不再具有合理性。......
2023-08-07
可以看出,虽然法律真理理论本身不是规范性的,但一个正确的法律真理理论对法官等法律工作者如何从事法律实践提出了一些规范性的要求。一个法院具有独立审判权,当且仅当这个法院可以独立地认定事实与适用法律。法律真理理论还影响法律方法。再如,如果对法律规则的理解与解释存在客观上的对错之分的话,那么所谓的“合宪性解释”,就站不住脚了。......
2023-08-07
法律领域内的多种观念都带有真理符合论的色彩。法律现实主义者之所以要将法律命题还原为关于法官会如何行为的事实命题或某种心理学命题,是因为他们一方面持有真理符合论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又认为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事实”。摩尔的本质主义自然法理论是真理符合论在法律领域的另一个表现。可以看出,摩尔的真理符合论有一个重要的假定,即:事物的本质而非人们的实践决定了事物的类别。......
2023-08-07
真理共识论的代表人物是哈贝马斯。这意味着,即便哈贝马斯的共识论可以作为真理的定义理论,也只能局限在某个领域内。阿列克西将哈贝马斯的理想言谈情境总结为六条普遍实践论辩的规则。哈贝马斯的理想言谈情境之所以不适用于法律商谈,根本的原因正是哈贝马斯早期所意识到的:法律商谈是一种策略行为,并不以追求共识为导向。......
2023-08-07
法律解释并不解决所有的法律疑难。解决语用含混,需要另外一种法律方法,即法律续造。上文已述,法律续造所应对的是语用含混。对于语用含混来说,法律命题本身是清晰的,但它用它来证立相关的特定法律命题却会造成不妥当的结果。这也意味着,如果说在法律解释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说司法判决是从先在的法律命题体系中推导出来的;那么在法律续造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对先在的法律命题体系进行修正,对其中的某些命题进行重新赋值。......
2023-08-07
“张三今天上课迟到了”这个命题是不是真的,我们看一看就能知道,但我们看不出“张三不应当上课迟到”这个命题是不是真的。哪怕张三以外的其他学生都没有迟到,也不能据此认为这个命题是真的;另一方面,即便上课迟到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也不能据此认为这个命题是假的。这不仅是因为人们在一般的真理问题上与道德真理问题上都存在广泛的分歧,更重要的是因为法律命题的特殊性。......
2023-08-07
20世纪初,摩尔与罗素阐发了现代意义上符合论的一个经典命题:一个命题是真的,当且仅当它符合某个事实。对符合论的批评也主要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无论个体,还是范畴,都独立于主体及其拥有的表征系统。首先,也许在一些简单的情形中,它是符合直觉的。最后,在批评者看来,即便外部世界中存在结构化的事实,对“符合”的图示论理解也是正确的,符合论仍然是不可接受的。......
2023-08-07
正是抽象意图决定了分类标准,也就此决定了手头的案件事实是否属于刑法条文背后的规范类型。这意味着,客观的与合法的刑法解释都要求我们通过立法者的抽象意图来确定分类标准。在一些情况下,立法者的抽象意图较为明显地体现在刑法用语之中。......
2023-0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