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凉州贤孝:地方特色与传统民间演唱艺术

凉州贤孝:地方特色与传统民间演唱艺术

【摘要】:从事凉州贤孝演唱职业的艺人,大多是盲人,特别是以先天盲者占多数。凉州贤孝唯有以凉州方言演唱,才韵味十足,效果良好,感人至深。凉州贤孝说白诵唱自由多变,不拘一格。凉州贤孝的唱本比较丰富,多以古典、传统的内容为主。凉州贤孝是一种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的民间演唱艺术,直白自然,原汁原味,无矫揉造作之感。凉州贤孝的传承有一套很严格的方法。

武威,凡群聚之地,无论农舍、街巷、打麦场,还是茶坊酒肆,或现代广场,几乎都可以看到这样一幅乡土味十足的民俗风情画卷:一位双目失明的艺人,怀抱三弦,席地而坐,自弹自唱;他的周围,或站、或坐、或蹲,围满了听众。人们在这种乡土艺术的浓郁氛围里,咀嚼着人生的酸甜苦辣……这便是凉州贤孝。

凉州贤孝起源于武威市凉州区东北乡,据说其创始人为清朝年间长城乡红水村一位姓盛(一说为沈具玉)的落第秀才。贤孝广泛流传于武威城乡及金昌、张掖、酒泉等地,一般由师徒间口传心授,也有一些本人即兴创作。从事凉州贤孝演唱职业的艺人,大多是盲人,特别是以先天盲者占多数。为了谋生,一些盲孩子便自幼从师学艺,学成之后走街串村四处卖唱。因演唱乐器主要是三弦,所以当地人称之为“瞎弦”,尊称为“瞎仙”。

凉州贤孝的内容,主要以述颂古今英雄贤士、淑女节妇、孝子贤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为主,寓隐恶扬善、喻时劝世、因果报应、为贤行孝等内容于其中,故名为“贤孝”。

凉州贤孝的演唱形式有说白、诵唱和伴奏,一般由1人完成,也有数人搭班子演唱的,即“瞎弦”主讲主唱,另有一二人吹笛子、拉二胡或敲碟子、梆子、木鱼等伴奏击节,或有数人合唱最末一句以渲染气氛,谓之“接后音”。

凉州贤孝的唱词以凉州方言为主,既幽默风趣、通俗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又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凉州贤孝唯有以凉州方言演唱,才韵味十足,效果良好,感人至深。因此,它是凉州本土所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一种民间文化形式。在演唱中,艺人们为了活跃气氛或调动听众情感,有时还加入进行即兴创作。凉州贤孝说白诵唱自由多变,不拘一格。

说词主要是配合唱词讲故事,多用于穿插、追叙、对话等,多以七字为主。凉州贤孝的音乐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唱腔曲牌,吸收了西北民歌的丰富营养,充满着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曲调流畅动听,富于变化,并能即兴发挥。凉州贤孝的曲调比较丰富,唱腔有高、平、低之分,音有花音、苦音之别。

凉州贤孝的唱本比较丰富,多以古典、传统的内容为主。在演唱中,根据听众构成和季节特点,分段子和大戏两种。段子内容较少,多为一事一唱,在小故事中加入大量的说教、劝诫内容,直抒胸臆,简洁明快。大戏一般有家书和国书两大类。前者以反映人情世故、悲欢离合的生活故事为主,如《白鹦鸽盗桃》《丁郎刻母》《汗巾记》等;后者以帝王将相、国事兴亡为主要内容,如《隋唐英雄传》《薛仁贵征东》《杨家将》等;也有反映近现代的政治事件的,如《打西北》《解放武威》《鞭杆记》等。对于这些内容,老一辈的听众们其实早已熟稔,大都能哼上三两段。

凉州贤孝是一种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的民间演唱艺术,直白自然,原汁原味,无矫揉造作之感。近年来,经过文化工作者的挖掘、整理、扬弃,其艺术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宣传历史文化名城武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凉州贤孝的传承有一套很严格的方法。瞎弦拜师父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先由中人作保,再领至师父处过两关,师父要一摸额、二摸手、三摸脚板,额宽、手细、脚板硬才能过关。额宽者头大,头大则聪明;手细者有质感,弹三弦时上手快;瞎弦吃百家饭走千家门,脚板硬才能走南串北。第二关考听力和悟性,师父先唱一段,拜师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诵读熟背,而后放声亮嗓。为避免外界干扰,学艺者要待在地窖中,等记熟曲目后才能出来。学艺期间,师父先教传统的曲目,看家绝活视徒弟德才情况传授。师父先带一段,后让其亮相,如能感动听众,才能算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