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贾坛:积极抢救保护文物-凉州文化概览

贾坛:积极抢救保护文物-凉州文化概览

【摘要】:贾坛知道后,心急如焚,四处寻访,终于将墓志找回,保存在文庙文昌宫,现为国家一级文物。贾坛多方筹资动工维修,身负主事之责。1931年,武威文庙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贾坛任委员,并被公推为维修文庙主事。现在的文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说,贾坛为抢救、保护家乡文物,维修家乡历史古迹,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41年,贾坛去世,享年80岁。

武威六中西侧、钟楼巷东端,有一座古色古香但显破败的民国建筑。它的建筑年代,比凉州植物园里的蝴蝶楼还要早8年。这座建筑,就是贾坛故居。

贾坛故居,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原来位于北大街中心巷34号,因城市建设需要,整体、原貌搬迁于武威六中西侧。

该故居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30米,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故居为土木结构,双套四合院。外院由街门、倒座和东西厢房组成。街门面阔一间,装板上有“望春长沙”字迹,由曾任凉州知府、甘凉兵备道的王步瀛于1919年题写。影壁上的壁画已经漫漶不清,两侧刻写有对联一副:传家德谊敦三物,华国文章本六经。影壁左边的前院门上有“诗书门第”匾额。里面有倒座和左、右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出廊。后院有垂花门,里面由东西厢房和堂屋组成,堂屋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出廊,为两层楼阁式。院内砖雕木雕非常精致,代表了当时的雕刻水平及艺术风格。

在民国年间的武威城,能拥有这样一座精致的院落,其主人不是商贾大家,便是豪门权贵。那么,贾坛是何许人也?

贾坛(1862—1941),字杏卿,武威县城关镇人。贾坛的父亲常年经商,家境富裕。贾坛兄弟三人,哥哥贾坤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中举。弟弟贾垣一生从商,民国初任武威县商会会长。相对而言,贾坛却是大器晚成,他在1902年才中了秀才,还被封了个文林郎的头衔,那时他已经41岁了。此后,由于贾坛在商业社会民生方面的出色表现,民国初至民国二十年,任武威县参议会参议员,同时接替弟弟贾垣担任武威县商会会长。

贾坛出身于商贾之家,能书善画,酷爱金石文物。他为武威地方事业做出的许多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振兴武威农林事业。民国初年,贾坛创办凉州实验农场一处,并担任农会会长,大力培育果木、花卉、麦种等,为武威农林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是赈灾济民。1928—1929年,武威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成群结队。武威商会决定开展赈灾行动,贾坛协同地方人士,动员商号、大户募捐粮食,开办舍场,救济灾民。

三是重视地方教育。面对武威部分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实际困难,贾坛作为商会会长,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他常常为教育事业带头集资,以解决办学经费。

四是保护地方文物。这是贾坛一生最引以为豪、也是最值得让人们记住他的地方。

1915年4月,武威南营青嘴喇嘛湾唐代弘化公主墓被当地群众掘开,墓志被人藏匿。弘化公主,也叫光化公主,武则天时,改封西平大长公主。弘化公主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出生在唐王朝宗室家中。贞观十四年(640),年仅18岁的她,远离长安,下嫁少数民族吐谷浑首领慕容诺曷钵。她是唐朝开国以后第一位下嫁周边少数民族的公主。墓志记载,弘化公主入吐谷浑58年,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贡献了毕生,去世后葬于今武威南营青嘴湾。贾坛知道后,心急如焚,四处寻访,终于将墓志找回,保存在文庙文昌宫,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1927年武威发生大地震,文庙建筑大半震毁。贾坛多方筹资动工维修,身负主事之责。1931年,武威文庙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贾坛任委员,并被公推为维修文庙主事。现在的文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4年,贾坛与唐发科在永昌石碑沟村发现“元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残碑。碑刻立于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是为了纪念元朝宰相、御史大夫帖睦儿不花祖先的功勋而立的,碑正面为汉文,背面为回鹘文,碑文由元代著名大文学家虞集撰文。此碑在清朝时埋没地中,后被当地群众挖出,上下两端凿为碾磨。1933年秋,仅有的中段又在当地出土。1934年,贾坛与唐发科几经周折,寻得半块石碑,将残碑用牛车移置文庙保存。那一年,正是“元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立碑600周年。

梳理着贾坛的这些事迹,我们不由肃然起敬。可以说,贾坛为抢救、保护家乡文物,维修家乡历史古迹,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41年,贾坛去世,享年80岁。

如今,站在破败的贾坛故居面前,我们感慨万千。这座院落的主人,曾经用自己的一生,用无私的爱心,付出大量心血和汗水,保护过无数武威文物。可是,几十年来,他曾经的故居,却默默无闻、茕茕孑立地坐落在那儿。

贾坛早已远去,但故居还在,精神家园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