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字君虞,甘肃武威人,唐代著名诗人。827年,李益任礼部尚书,两年后去世,享年81岁。李益存诗189首,以边塞诗最为有名,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李益初与艺妓霍小玉相恋,立下结为终身伴侣的誓言。霍小玉日夜思念,后得知李益负约,愤恨成疾。此文一出,李益遂背负薄幸的千古骂名。此评论,让宋人对李益负心一事深信不疑。但此举并未冲淡人们对李益的骂名。......
2023-08-07
李于锴(1862—1923),字叔坚,又字冶成。他天资聪慧,14岁成为秀才,21岁时考中举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为第三甲第26名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散馆,任山东蓬莱知县。其后代理武城、泰安知县,后调任山东大学堂监督。复任蓬莱知县,升沂州府知府。辛亥革命后返回家乡。1913年被任命为甘肃警察厅长,坚辞不就。1914年被聘为清史馆协修,亦未就任。晚年闭户读书,终老乡里。
李于锴生活在晚清内忧外患之际,从河西到京师,由京师而山东,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业绩突出,表现在志士、循吏、学人三个方面。
清光绪二十年(1894),李于锴赴京会试。适值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与时任都察院福建道监察御史的甘肃秦安人安维峻关心过从甚密,共同密切关注战争风云,忧心如焚,这些都反映在其《过夏日记》中。他还多次为安维峻及主战派大臣杨颐、董福祥代撰奏疏函稿,条陈抗敌、除奸、备战诸事。现存安维峻《谏垣存稿》中,即有6篇是由李于锴代撰的。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月,清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来,举国愤怒。云集北京的各省会试举人,立即进行请愿活动,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四月初六、初七,广东举人康有为联合各省举人1300余人在北京松筠庵集会,联名上书光绪帝,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在康有为起草的请愿书上署名的有16省应试举人603人,其中甘肃举人署名者达61人,在16省中居第五位。李于锴等甘肃举人除参加大会、联合请愿之外,又有76人联名写了《甘肃举人呈清政府废除马关条约文》。这个呈文,便是李于锴领衔起草的,表达了反对赔款、反对割地、反对掠夺的鲜明观点,成为甘肃近代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闪烁着反帝爱国的思想光辉,凝聚着一代士人伤时忧民的血泪。成文后,准备送到都察院转呈光绪,只因四月初八条约已被批准,事已无可挽回,只好作罢。
清光绪二十年(1894)十二月初二,安维峻上《请诛李鸿章疏》,指斥慈禧“遇事牵制”,被革职谪戍军台。李于锴在其出塞前先赋诗四首相赠,接着又亲送至张家口。李于锴此行,既富情谊,更具胆识,充分体现出对这位“陇上铁汉”的理解和支持,一时传为美谈。
晚清吏治腐败,官场黑暗。李于锴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为官山东,历任三县一府,凡14载,“所在政绩卓然,斐声远远”(王树楠《味檗斋遗稿序》),有“贤太守”(张元济语)之誉。他曾两次任蓬莱知县,第二次至蓬莱,正值清政府废科举,兴学校,李于锴创办了蓬莱学堂.屠寄所撰的《蓬莱学堂记》,对此有详细叙述。在沂州知府任内,李于锴又决定开采凤凰蛋老屯煤矿,先后投公、私资金白银2万余两,坚持不渝,终于成功,解决了沂州几十万户百姓缺少燃料之难。后来便用煤矿所得利润兴办学校推行新政,不再向百姓索钱。他到泰安任上清理积案,捐资筑堤;蓬莱任上发展海运,平抑粮价。凡此种种,都为时人所称道。
1913年,李于锴由山东返回家乡,不再出仕。晚年乡居的十余年里,关心民瘼的精神一如既往。为武威乡民除弊之事,莫过于出资减更名地粮。武威更名地,即王、吴、宋三府地。王为明肃王朱楧,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就藩甘州,后移兰州,岁禄1000石。吴为吴允诚,统领所部居凉州耕牧,明永乐十年(1412)封恭顺伯,岁禄1200石,世袭。宋为宋晟,明永乐二年(1404)以平芜将军镇凉州,封西宁侯,岁禄1100石,世袭。三府地均为采邑禄田,招佃户租种,命太监掌收回租,其地只纳田租。明亡后,清政府将三府地编入武威县,统一分配农民耕种,故称“更名地”。但已改租为赋,其赋比常赋重3倍,当地农民无力缴粮,往往流落他乡。当年其父李铭汉曾先后向凉州府、甘凉道进言,请其呈报上级,革除此项弊政,但均未有结果。从明亡至清亡,近一二百年来,“更名地”上的农民祖祖辈辈忍受着沉重盘剥,苦不堪言。1917年,李于锴继承父亲遗志,倡议减赋,并自出巨资计2000银圆,终于减免了武威县王、吴、宋府更名地粮1800石,解除了农民的沉重负担。李氏两代,不遗余力,终于完成这一义举,备受乡人称赞。李于锴去世后,乡民自发吊丧,匾书“赋去烦重”“棠阴榆社”,以示永久怀念。
李于锴一生遵循“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学术思想,“不以探赜宗隐为能、搜大奇嗜琐为博”(《李于锴遗稿辑存·全谢山传》),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学术研究,除续成其父《续通鉴纪事本末》并使之刊刻行世之外,尚有《古历亭笔记》一卷,《读汉书笔记》一卷,皆为文史考证自有心得之作。其文学创作,诗文兼长,尤长于文。有《味檗斋文集》一卷,《写经楼诗草》一卷。其文骈散兼备,骈文如《尹夫人台碑》,辞章与考据并胜。散文如《全谢山传》,自述学术师成;《张介侯传》《潘挹奎传》《孙揆章传》,表彰乡贤事迹;《先大夫云章君行述》揭示家学渊源;《甘肃举人呈请政府废除马关条约文》,尤具文献价值。清末古文大家王树楠曾将《全谢山传》《周为汉传》《权锦堂传》三篇刊入《故旧文存》,并写有作者小传;后又为《味檗斋遗稿》亲撰序言,盛赞李于锴“平生不苟为无益之文,故今所存者,仅数十篇,然于昔贤之所谓义理、词章、考据三者无一不备,而柕轴在心,动与占会。其文品盖在同里张介侯之上,西方学者莫能或之逮也。”
李于锴去世后,刘尔炘撰《武威李叔坚传》,安维峻撰《读凉州李叔坚传书后》,对其生平事迹记述甚详。李于锴著作,先由其长子李鼎超编为《味檗斋遗稿》,于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行世。后由其次子李鼎文扩编为《李于锴遗稿辑存》,于1987年校点出版。
有关凉州文化概览的文章
李益,字君虞,甘肃武威人,唐代著名诗人。827年,李益任礼部尚书,两年后去世,享年81岁。李益存诗189首,以边塞诗最为有名,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李益初与艺妓霍小玉相恋,立下结为终身伴侣的誓言。霍小玉日夜思念,后得知李益负约,愤恨成疾。此文一出,李益遂背负薄幸的千古骂名。此评论,让宋人对李益负心一事深信不疑。但此举并未冲淡人们对李益的骂名。......
2023-08-07
自1036年起,党项族控制凉州地区之后,形势逐渐稳定,经济状况亦渐有所好转。这些出土文物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凉州地区经济文化水平是非常高的。西夏时期,凉州的建筑工业亦有很大发展。这都表明西夏建国后,凉州地区在砖木建筑工艺上的水平也是很高的。西夏时期凉州的佛教文化比较兴盛。1094年,夏崇宗大力修复因地震倾颓的凉州护国寺,就是一个有力的明证。......
2023-08-07
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在民国时期曾来武威视察。于右任是著名的书法家,古浪各界慕名求字者接踵而至,围观的老百姓也不少。于右任一行抵达武威后,游古迹、览名胜、访同乡、拜前贤,留下了许多逸闻趣事。以卖凉面为生的武威人郭中藩,擅长字画,属市井中之雅人。......
2023-08-07
唐末,张议潮收复凉州之后不久,由于归义军内乱,再加上黄巢起义,凉州又与中原隔绝,出现了自立政权的情况。至五代时期,凉州地方虽屡屡派人请命,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自顾不暇,鞭长莫及,无力管辖凉州,导致凉州政局动荡,州官更迭频繁。也有节度使死后,军中拥立他的子弟或大将为留后的,朝廷有时予以承认,有时不予承认。申师厚的上任成了凉州与中原关系的重大转折点。由于凉州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矛盾错综复杂。......
2023-08-07
据《宋史》记载,李遵顼为西夏宗室,西夏第四代皇帝崇宗乾顺的曾孙,“齐国忠武王彦宗之子”。加之,此时国内自然灾害频发,人民家破人亡,怨声四起。由于连年用兵,西夏军费耗费巨大,伤亡严重,致使举国厌战,朝议沸腾,神宗遵顼拒绝为蒙古出兵。首先,在都城遭到围攻之时,李遵顼逃亡避难之地首选陪都西凉府是理所当然的。李遵顼出生于1163年,这时正好是其父亲齐王彦宗镇守凉州期间。......
2023-08-07
概括起来,咏凉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热情讴歌了凉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凉州一直是我国西北战略要地,历史上一向为兵家所倚重。咏凉诗中有相当部分描写了凉州多民族生活的图景,其中唐代的咏凉诗最引人入胜。咏凉诗中还有不少作者,虽非名家,但因久居凉州,或者本来就是凉州人,对凉州的山山水水有着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其作品的内容具有强烈的真情实感和浓郁的地方气息。......
2023-08-07
星吉兄弟共六人,他排行老三。当时江西正是农民起义的前线,脱脱此举颇有置星吉于死地之意图。部将建议其退守东南,但星吉誓死驻守江西。至正十二年九月二十日,红巾军以大船载苇,敝江而下,杜上下流,纵火夹攻,星吉从子伯不花及将士等皆战死,星吉目中流矢被俘。此后九日,义军降未果,星吉绝食而毙。星吉一生为官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廉洁奉公,被誉为“不私忠臣”。星吉以实情上奏顺帝,最终将阿鲁恢二人治罪。......
2023-08-07
但除了葡萄,凉州的白柰也是名声显赫。曹植看到凉州白柰,觉得这个东西太珍贵了,只配皇帝享用,自己和大臣们不配接受赏赐,便诚惶诚恐上表推辞。大意是,魏明帝曹叡赐给王公大臣一盒白柰,曹植上书致谢说:当天晚上,大殿宣诏,赐给臣等凉州白柰,白柰平常在夏天成熟,现在却长在冬天。意思是凉州产的一种白柰,在冬季成熟,果实为碧绿色。......
2023-0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