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李铭汉著《续通鉴纪事本末》:凉州文化概览

李铭汉著《续通鉴纪事本末》:凉州文化概览

【摘要】:期间,李铭汉受到陈世熔的教益甚大。他的著作有《续通鉴纪事本末》《尔雅声类》《说文谐声表》《日知斋诗稿》等。其中,以《续通鉴纪事本末》最为著名。《续通鉴纪事本末》,始于宋太祖代周,终于明玉珍据蜀。著名学者汪辟疆也说:“余于清末,既获读李氏《续通鉴纪事本末》,见其条分件系,伦类贯通,深致叹服。”

李铭汉,清嘉庆十三年(1808)生于武威,其祖先原居住在宁夏卫的萌城驿,明朝末年迁居凉州卫。

关于李铭汉,可从三个方面简要叙述。

一是坎坷的学习科考经历。李铭汉读书较晚,10岁后,才入私塾读书。虽然上学稍迟,但他学习却十分刻苦,遇到不懂的地方,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逐字逐句要问个究竟。“音训声义之未谛者,必再三询究,不得解不止。”20岁时,进入县庠学习。直到24岁时,也就是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他才第一次参加乡试,但考试不尽如人意,以失败告终。乡试失败后,李铭汉并没有被挫折压倒,反而激发出他更大的学习热情,他愈加致力于研究学问。同乡尹世阿自江西罢官回家,其家中藏书多达十余万卷,李铭汉经常去尹家借阅书籍,向尹世阿请教。尹世阿询问他学习的志向,他用“实事求是”四字回答,受到尹世阿的极力夸奖,称赞他是“真正读书的种子”。1834年,李铭汉到陕西参加甲午科秋试时,去拜见同乡大学者张澍,于是在张澍门下受业,为张澍校对《诸葛忠武侯文集》及《蜀典》等书籍。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陈世熔任古浪知县时,写信把32岁的李铭汉招到县署学习了5年。期间,李铭汉受到陈世熔的教益甚大。

经过长达30年的不断钻研学习,李铭汉成为一名博通经史、才华出众的学者。他涉猎广泛,对天文、算术、舆地、兵农、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但是,也许是老天不公,他在科举道路上却走得十分艰难。他一生8次参加乡试,直到42岁才考上副贡生。

晚年的李铭汉在陇上名士中可谓是声名鹊起、极负声望,甘肃学使胡景桂上疏推荐其为陇上耆儒,光绪帝下令加其为国子监学正衔。

二是学术研究成果显著。科场失意的李铭汉,开始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史学研究上。李铭汉晚年在凉州雍凉书院、甘州甘泉书院担任主讲,致力于教授生徒,著书立说。“行己有耻,勤学好古”八字为其座右铭。他的著作有《续通鉴纪事本末》《尔雅声类》《说文谐声表》《日知斋诗稿》等。其中,以《续通鉴纪事本末》最为著名。

《续通鉴纪事本末》是李铭汉晚年根据清乾隆年间毕沅主持编撰的《续资治通鉴》编写的一部大著,全书共110卷,是一部别具一格的纪事本末体史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其中,第1到89卷是李铭汉亲自辑录,可惜由于年老体衰,后面的21卷未能完成,成为遗憾。去世前,他反复叮嘱儿子要编撰完成。其子李于锴继承父亲未竟之事业,完成了第90至第110卷,并在山东做官时雕刻付印,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806)刊行。

《续通鉴纪事本末》,始于宋太祖代周,终于明玉珍据蜀。该书将宋、辽、金、元这一时期400年之间的史事,概括为110件大事。每卷写一件大事,有的卷下又附有若干小事。便于探求历史事件的始末,查阅起来十分方便。1936年,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孟森在天津《大公报》上发表《续通鉴纪事本末书后》一文,呼吁重印此书,说:“不得李氏之书,使家喻户晓,于据撰通史之资料,不无缺憾。”著名学者汪辟疆也说:“余于清末,既获读李氏《续通鉴纪事本末》,见其条分件系,伦类贯通,深致叹服。”

三是热心地方事业。李铭汉在居家读书著述的同时,还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清同治六年(1862),建议并协助县令筹办团练,陕甘总督奏请为他加中书衔。清光绪八年(1882),亲自调查武威县历年沙压、水冲地数目,报请豁免应纳粮764石,极大地减轻了当地农民的负担。他在书院讲习外,还关心“文社”,及时建议撤换不称职的负责人,使“文社”免受经济损失,对资助乡试、会试人员,发展地方文化教育事业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