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字君虞,甘肃武威人,唐代著名诗人。827年,李益任礼部尚书,两年后去世,享年81岁。李益存诗189首,以边塞诗最为有名,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李益初与艺妓霍小玉相恋,立下结为终身伴侣的誓言。霍小玉日夜思念,后得知李益负约,愤恨成疾。此文一出,李益遂背负薄幸的千古骂名。此评论,让宋人对李益负心一事深信不疑。但此举并未冲淡人们对李益的骂名。......
2023-08-07
李铭汉,清嘉庆十三年(1808)生于武威,其祖先原居住在宁夏卫的萌城驿,明朝末年迁居凉州卫。
关于李铭汉,可从三个方面简要叙述。
一是坎坷的学习科考经历。李铭汉读书较晚,10岁后,才入私塾读书。虽然上学稍迟,但他学习却十分刻苦,遇到不懂的地方,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逐字逐句要问个究竟。“音训声义之未谛者,必再三询究,不得解不止。”20岁时,进入县庠学习。直到24岁时,也就是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他才第一次参加乡试,但考试不尽如人意,以失败告终。乡试失败后,李铭汉并没有被挫折压倒,反而激发出他更大的学习热情,他愈加致力于研究学问。同乡尹世阿自江西罢官回家,其家中藏书多达十余万卷,李铭汉经常去尹家借阅书籍,向尹世阿请教。尹世阿询问他学习的志向,他用“实事求是”四字回答,受到尹世阿的极力夸奖,称赞他是“真正读书的种子”。1834年,李铭汉到陕西参加甲午科秋试时,去拜见同乡大学者张澍,于是在张澍门下受业,为张澍校对《诸葛忠武侯文集》及《蜀典》等书籍。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陈世熔任古浪知县时,写信把32岁的李铭汉招到县署学习了5年。期间,李铭汉受到陈世熔的教益甚大。
经过长达30年的不断钻研学习,李铭汉成为一名博通经史、才华出众的学者。他涉猎广泛,对天文、算术、舆地、兵农、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但是,也许是老天不公,他在科举道路上却走得十分艰难。他一生8次参加乡试,直到42岁才考上副贡生。
晚年的李铭汉在陇上名士中可谓是声名鹊起、极负声望,甘肃学使胡景桂上疏推荐其为陇上耆儒,光绪帝下令加其为国子监学正衔。
二是学术研究成果显著。科场失意的李铭汉,开始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史学研究上。李铭汉晚年在凉州雍凉书院、甘州甘泉书院担任主讲,致力于教授生徒,著书立说。“行己有耻,勤学好古”八字为其座右铭。他的著作有《续通鉴纪事本末》《尔雅声类》《说文谐声表》《日知斋诗稿》等。其中,以《续通鉴纪事本末》最为著名。
《续通鉴纪事本末》是李铭汉晚年根据清乾隆年间毕沅主持编撰的《续资治通鉴》编写的一部大著,全书共110卷,是一部别具一格的纪事本末体史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其中,第1到89卷是李铭汉亲自辑录,可惜由于年老体衰,后面的21卷未能完成,成为遗憾。去世前,他反复叮嘱儿子要编撰完成。其子李于锴继承父亲未竟之事业,完成了第90至第110卷,并在山东做官时雕刻付印,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806)刊行。
《续通鉴纪事本末》,始于宋太祖代周,终于明玉珍据蜀。该书将宋、辽、金、元这一时期400年之间的史事,概括为110件大事。每卷写一件大事,有的卷下又附有若干小事。便于探求历史事件的始末,查阅起来十分方便。1936年,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孟森在天津《大公报》上发表《续通鉴纪事本末书后》一文,呼吁重印此书,说:“不得李氏之书,使家喻户晓,于据撰通史之资料,不无缺憾。”著名学者汪辟疆也说:“余于清末,既获读李氏《续通鉴纪事本末》,见其条分件系,伦类贯通,深致叹服。”
三是热心地方事业。李铭汉在居家读书著述的同时,还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清同治六年(1862),建议并协助县令筹办团练,陕甘总督奏请为他加中书衔。清光绪八年(1882),亲自调查武威县历年沙压、水冲地数目,报请豁免应纳粮764石,极大地减轻了当地农民的负担。他在书院讲习外,还关心“文社”,及时建议撤换不称职的负责人,使“文社”免受经济损失,对资助乡试、会试人员,发展地方文化教育事业起了很大的作用。
有关凉州文化概览的文章
李益,字君虞,甘肃武威人,唐代著名诗人。827年,李益任礼部尚书,两年后去世,享年81岁。李益存诗189首,以边塞诗最为有名,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李益初与艺妓霍小玉相恋,立下结为终身伴侣的誓言。霍小玉日夜思念,后得知李益负约,愤恨成疾。此文一出,李益遂背负薄幸的千古骂名。此评论,让宋人对李益负心一事深信不疑。但此举并未冲淡人们对李益的骂名。......
2023-08-07
自1036年起,党项族控制凉州地区之后,形势逐渐稳定,经济状况亦渐有所好转。这些出土文物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凉州地区经济文化水平是非常高的。西夏时期,凉州的建筑工业亦有很大发展。这都表明西夏建国后,凉州地区在砖木建筑工艺上的水平也是很高的。西夏时期凉州的佛教文化比较兴盛。1094年,夏崇宗大力修复因地震倾颓的凉州护国寺,就是一个有力的明证。......
2023-08-07
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在民国时期曾来武威视察。于右任是著名的书法家,古浪各界慕名求字者接踵而至,围观的老百姓也不少。于右任一行抵达武威后,游古迹、览名胜、访同乡、拜前贤,留下了许多逸闻趣事。以卖凉面为生的武威人郭中藩,擅长字画,属市井中之雅人。......
2023-08-07
唐末,张议潮收复凉州之后不久,由于归义军内乱,再加上黄巢起义,凉州又与中原隔绝,出现了自立政权的情况。至五代时期,凉州地方虽屡屡派人请命,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自顾不暇,鞭长莫及,无力管辖凉州,导致凉州政局动荡,州官更迭频繁。也有节度使死后,军中拥立他的子弟或大将为留后的,朝廷有时予以承认,有时不予承认。申师厚的上任成了凉州与中原关系的重大转折点。由于凉州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矛盾错综复杂。......
2023-08-07
据《宋史》记载,李遵顼为西夏宗室,西夏第四代皇帝崇宗乾顺的曾孙,“齐国忠武王彦宗之子”。加之,此时国内自然灾害频发,人民家破人亡,怨声四起。由于连年用兵,西夏军费耗费巨大,伤亡严重,致使举国厌战,朝议沸腾,神宗遵顼拒绝为蒙古出兵。首先,在都城遭到围攻之时,李遵顼逃亡避难之地首选陪都西凉府是理所当然的。李遵顼出生于1163年,这时正好是其父亲齐王彦宗镇守凉州期间。......
2023-08-07
概括起来,咏凉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热情讴歌了凉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凉州一直是我国西北战略要地,历史上一向为兵家所倚重。咏凉诗中有相当部分描写了凉州多民族生活的图景,其中唐代的咏凉诗最引人入胜。咏凉诗中还有不少作者,虽非名家,但因久居凉州,或者本来就是凉州人,对凉州的山山水水有着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其作品的内容具有强烈的真情实感和浓郁的地方气息。......
2023-08-07
当时现实政治的直接刺激,是袁枢编纂《通鉴纪事本末》的原因之一,给内外交困的赵宋封建政权提供安邦治国的药方。当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到《通鉴纪事本末》一书时,立即推荐给宋孝宗。虽然《通鉴纪事本末》原抄《资治通鉴》,但对《通鉴》的校勘却起了一定的作用。《通鉴纪事本末》也有它的缺点。还有,《通鉴纪事本末》具有明显的敌视农民起义和大汉族主......
2023-12-03
但除了葡萄,凉州的白柰也是名声显赫。曹植看到凉州白柰,觉得这个东西太珍贵了,只配皇帝享用,自己和大臣们不配接受赏赐,便诚惶诚恐上表推辞。大意是,魏明帝曹叡赐给王公大臣一盒白柰,曹植上书致谢说:当天晚上,大殿宣诏,赐给臣等凉州白柰,白柰平常在夏天成熟,现在却长在冬天。意思是凉州产的一种白柰,在冬季成熟,果实为碧绿色。......
2023-0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