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36年起,党项族控制凉州地区之后,形势逐渐稳定,经济状况亦渐有所好转。这些出土文物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凉州地区经济文化水平是非常高的。西夏时期,凉州的建筑工业亦有很大发展。这都表明西夏建国后,凉州地区在砖木建筑工艺上的水平也是很高的。西夏时期凉州的佛教文化比较兴盛。1094年,夏崇宗大力修复因地震倾颓的凉州护国寺,就是一个有力的明证。......
2023-08-07
碑是武威金石中的“大族”,形式上有墓志铭、铭序、墓表、圹志等,从内容看主要有五类。
(一)以记述行迹和歌功颂德为主要内容的碑刻。这类碑一般冠以普通碑铭和神道碑、功德碑、孝廉碑、烈(贞)女碑等名称,叙述达官显贵及其家族的历史、功勋和孝子贤孙、贞烈子女的事迹等。《贾思伯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家族。据考武威贾氏源于西汉贾谊,贾谊之后曾为武威太守,子孙入籍武威,并出过许多名人,如三国贾诩,北朝贾思伯、贾思同兄弟等。《广韵》载:“贾姓望出武威。”贾氏后代在山东为官并寓居寿光。《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为山东寿光人,应与贾思伯为同宗兄弟。《晁大明墓志》载晁错之后晁大明的事迹。汉有名臣贾谊、晁错,武威皆有其名显一时的后人。唐《德宗赐太尉段秀实记功碑》歌颂了司农卿段秀实面对叛贼朱泚的淫威不畏强暴、英勇就义的英雄气概,可以说是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的姊妹篇。清《武禹亭碑记》记述了武威籍军官武禹亭于嘉庆九年(1804)在台湾的一次海战中,率领部下英勇战斗,身创17处伤而壮烈殉国的事迹,表现了一位爱国军人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精神。现有的这类碑刻,展现了武威从古到今、英华辈出、人杰地灵的历史,真可谓“烈士武臣,多出凉州”。
(二)寺庙宫观方面的碑刻(宗教碑)。这类碑一般立于寺、庙、宫、观、祠堂、塔台等。武威城乡寺庙宫观众多,规模较大者都有碑刻,记载其修建、重建、维修等历史演变过程,这对研究祠庙和宗教历史文化及社会背景具有重要价值。刻于明宣德年间的《重修凉州百塔寺志》《建塔记》,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武威白塔寺重修之况及发生在13世纪的“凉州会谈”盛况,向世人昭示了西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重要历史。唐《凉州御山瑞像因缘记碑》记述了一个美丽的佛教传说故事,对研究隋炀帝西巡返程路线、北魏高僧刘萨诃的行迹和解说敦煌莫高窟的一些壁画、塑像提供了实物资料。《海藏寺藏经阁碑》记述了清康熙年间(1661—1722)海藏寺主持际善法师不畏艰险,历时8年,东行求经的动人事迹。正是这一壮举,使朝廷钦赐海藏寺明版《三藏真经》全部共计6820卷(现存4876卷于武威市博物馆),使武威市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馆藏明版经卷最多的地区之一。刻于明天启二年(1622)的《增修大云寺碑记》,记载了日本僧人志满游历武威,于洪武十六年(1383)开始募化增修大云寺的一段历史,成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除儒、佛、道之外,武威还是河西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传播较早的地区,因此也保存了这方面的不少碑刻。众多寺庙碑刻,是武威悠久灿烂历史的见证和缩影。
(三)少数民族碑刻。武威是少数民族活动的重要地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间较长,保存了较多且在全国金石界占有重要地位的少数民族碑刻。弘化公主及慕容氏王室的9通墓志,为研究唐王朝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和吐谷浑民族的历史、家族世系、民族融合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元朝大学士虞集受诏撰写的《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孙都思氏世勋碑》,前者叙述了回鹘人(维吾尔族的前身)的起源和变迁,后者叙述了成吉思汗建国初期“四杰”之一的赤老温家族的历史和世袭情况,二者涉及众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元朝中书平章政事危素撰写的《大元敕赐西宁王碑铭》则是研究高昌回鹘及斡栾家世的珍贵资料。此三通碑史料价值极高,可补元史之阙。《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即西夏碑,是目前中外学者研究西夏文字和西夏民族文化最系统、最重要的实物资料,内容极为丰富,堪称研究西夏语言文字的“活宝”,在中外学术界影响颇大。唐《阿达墓志铭》,记载着古代在武威居住的西域康国人和他们的来历。还有一些至今还不清楚是什么文字的碑刻,都是研究民族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
(四)以记史、记数、记名为主要内容的碑刻,主要有水利碑、祭田(水、龙)碑、田产(庙产)碑、绅民碑等。水是生命赖以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历来备受重视。大量的水利碑记载了武威四乡六渠的水利沿革、祭水、分水、水系、水利资产、兴修水利、水事纠纷调解等方面的内容,对今天的地名、勘界、水资源普查、水文气象研究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清欧阳永裿撰写的《敦节俭条约碑》,说理朴实无华,字字句句都在警示人们反对奢侈,提倡节俭,特别是对“丧祭之费用宜节也”“嫁娶之费用宜减也”“酬酢之馔饮宜简也”的大声疾呼,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教育警示作用。还有不少助学、惠民、倡廉、节烈、颂德的碑刻,反映了古代良好的社会道德和优秀传统。
(五)现代的纪念性碑刻,主要有建厂(校)碑、创业碑、共建碑、纪念碑、烈士碑等,有新建、重建、落成等,大同小异,从不同方面表达歌功颂德、祝贺纪念之意,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武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业绩,一扫旧碑刻之文风,抒当家做主之情怀,反映了武威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
有关凉州文化概览的文章
自1036年起,党项族控制凉州地区之后,形势逐渐稳定,经济状况亦渐有所好转。这些出土文物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凉州地区经济文化水平是非常高的。西夏时期,凉州的建筑工业亦有很大发展。这都表明西夏建国后,凉州地区在砖木建筑工艺上的水平也是很高的。西夏时期凉州的佛教文化比较兴盛。1094年,夏崇宗大力修复因地震倾颓的凉州护国寺,就是一个有力的明证。......
2023-08-07
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在民国时期曾来武威视察。于右任是著名的书法家,古浪各界慕名求字者接踵而至,围观的老百姓也不少。于右任一行抵达武威后,游古迹、览名胜、访同乡、拜前贤,留下了许多逸闻趣事。以卖凉面为生的武威人郭中藩,擅长字画,属市井中之雅人。......
2023-08-07
唐末,张议潮收复凉州之后不久,由于归义军内乱,再加上黄巢起义,凉州又与中原隔绝,出现了自立政权的情况。至五代时期,凉州地方虽屡屡派人请命,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自顾不暇,鞭长莫及,无力管辖凉州,导致凉州政局动荡,州官更迭频繁。也有节度使死后,军中拥立他的子弟或大将为留后的,朝廷有时予以承认,有时不予承认。申师厚的上任成了凉州与中原关系的重大转折点。由于凉州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矛盾错综复杂。......
2023-08-07
但除了葡萄,凉州的白柰也是名声显赫。曹植看到凉州白柰,觉得这个东西太珍贵了,只配皇帝享用,自己和大臣们不配接受赏赐,便诚惶诚恐上表推辞。大意是,魏明帝曹叡赐给王公大臣一盒白柰,曹植上书致谢说:当天晚上,大殿宣诏,赐给臣等凉州白柰,白柰平常在夏天成熟,现在却长在冬天。意思是凉州产的一种白柰,在冬季成熟,果实为碧绿色。......
2023-08-07
26岁的陈子昂怀着“感时思报国”的满腔热忱,参加了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与乔知之率领的北征军。但在七月,陈子昂却离开军队独自南返。在陈子昂的眼中,那时凉州的经济军事状况如何呢?陈子昂的这段话,是了解初唐时期凉州边防、经济状况的重要史料。可见,陈子昂在回归的过程中,对张掖、凉州的军事力量、粮草储备、边防潜在的危险等进行了详细考察。......
2023-08-07
概括起来,咏凉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热情讴歌了凉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凉州一直是我国西北战略要地,历史上一向为兵家所倚重。咏凉诗中有相当部分描写了凉州多民族生活的图景,其中唐代的咏凉诗最引人入胜。咏凉诗中还有不少作者,虽非名家,但因久居凉州,或者本来就是凉州人,对凉州的山山水水有着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其作品的内容具有强烈的真情实感和浓郁的地方气息。......
2023-08-07
自东汉初期开始,大量羌族移居凉州,从此凉州常常被困于羌族的侵扰。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东汉建立后,羌族趁着局势大乱之际大举侵入了凉州领域并定居下来,开始与汉人杂居。永初四年,羌族叛乱,攻掠凉州,东汉军队多次讨伐失败。护羌校尉段颎对羌族人民进行血腥镇压,但起义仍不断发展,“寇势转盛,凉州几亡”。羌人起义最后虽被东汉政府镇压下去,但羌族攻城略地,对包括凉州在内的河西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破坏。......
2023-08-07
李益,字君虞,甘肃武威人,唐代著名诗人。827年,李益任礼部尚书,两年后去世,享年81岁。李益存诗189首,以边塞诗最为有名,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李益初与艺妓霍小玉相恋,立下结为终身伴侣的誓言。霍小玉日夜思念,后得知李益负约,愤恨成疾。此文一出,李益遂背负薄幸的千古骂名。此评论,让宋人对李益负心一事深信不疑。但此举并未冲淡人们对李益的骂名。......
2023-0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