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凉州文化:卫进士李锐的成果

凉州文化:卫进士李锐的成果

【摘要】:凉州卫儒学当年招生,11岁的李锐报考“童子试”,考中就读,是文庙儒学历史上第一批学生。按照科举规定,李锐应该由凉州卫儒学推荐参加在西安贡院举办的乡试。分明填写自己“贯陕西凉州卫籍”,却又是湖广乡试的中式举人,这在科考史上实属罕见。这也只能侧面说明,李锐成年后,已经随家迁居到湖北了。皇帝震怒,彻查礼部办差人员,李锐疑遭牵连被罢职。

李锐,字文盛,凉州卫人,宣德四年(1429)五月二十七日生。曾祖李原旺,系江西新淦人(今江西新干县),世居文化之乡,李原旺通算理、晓诗书。洪武初年,李原旺之子李伟到凉州卫指挥使司衙门为官,遂迁一支到凉州,落籍为民户。洪武末年,李伟调宁州府同知。李锐之父李惟址,在永乐年间以官生身份征调应天府,宣德年间升为高邮州吏目。

正统四年(1439),凉州卫“学舍”建成,即今文庙内儒学。凉州卫儒学当年招生,11岁的李锐报考“童子试”,考中就读,是文庙儒学历史上第一批学生。李锐会试试卷填报栏里也填写自己是“卫学生”。

按照科举规定,李锐应该由凉州卫儒学推荐参加在西安贡院举办的乡试。然而,李锐履历表中却记载他远赴武昌去参加湖广乡试。分明填写自己“贯陕西凉州卫籍”,却又是湖广乡试的中式举人,这在科考史上实属罕见。这也只能侧面说明,李锐成年后,已经随家迁居到湖北了。

天一阁藏明代《湖广乡试录》显示,景泰八年(1456)八月初九日,丙子科湖广乡试在武昌贡院举行,27岁的李锐参考,考取第134名举人。次年,赴北京参加天顺元年丁丑科会试,结果落第了。

天顺三年(1459)冬,李锐赴北京参加会试。次年二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分别参加了三场考试,主要考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问。其中策问最为重要,明代档案中存该科策问试题,其内容为:

“皇帝制曰:朕惟治天下亦多术矣,举而行之,必有其要。……朕嗣承祖宗鸿业,孜孜图治,夙夜不遑,于礼乐刑政亦既备,举而并行之矣,而治效犹未极于盛,何欤?……子大夫潜心经史有年矣,其详著于篇,朕将采而用焉。”

这是一道英宗皇帝虚心向考生们询问治国之道的试题,言辞恳切,连续发出5个问题,要求考生一一回答。这样直白问治的考题,在明清会试策问中少见。李锐擅长礼治方面的研究,答题恰巧切中英宗心思,所以,此科考试中,李锐虽名列天下举子名单后面,却以策问优等而被主考官翰林院学士吕原、尚宝司少卿柯潜录取,判为第131名,会试中第。本科,一共考取了156人。二十六日,名单呈英宗御批。

这一科会试结束后,因策问5题考的是务实从政的问题,一大批原本被看好的文采名士纷纷落榜,于是,爆发了落第举人向皇帝御告的案子。内阁班首李贤的弟弟李让,还有一批京城官员的子弟落选,“会试举子不中者,皆怨考官。”结果引起皇帝亲自问案,细加追究,皇帝认为考官没有错,是落第举子不务实所致。三月初一清早,李锐等150人参加殿试,李锐考中三甲。

不久,朝廷挑选15名进士入翰林院,其余进士并没有外放给官,而是“令回原籍依亲读书”。因为前科所取的进士中仍然有107名没有安排,还在候补差事。李锐回到高邮州,继续研读学问,直到天顺七年(1463)正月,才被朝廷以“主事”一职安排在礼部衙门办差。

天顺七年(1463),李锐赴京补官。然而,仕途不顺,来到礼部办差几天,就遇上了癸未科会试。礼部主考,下属官员一例到贡院办差,负责考场秩序。结果,二月初九戊辰“龙日”开考,“是日大风,至晚,试院火,烧杀举子九十余人”。皇帝震怒,彻查礼部办差人员,李锐疑遭牵连被罢职。

《江西乡试录》中记载,李锐于成化元年(1465)八月再次参加了江西乡试,考中了第109名举人。但以后多次上京会试,都没考中。其中隐情,不得而知。不过,他能参加江西乡试侧面说明,36岁左右,李锐又迁了一次家,迁回了原籍新淦。